山坡地複合型災難加劇,提升土砂監測智慧、加強部會整合兩路並進

台灣地質脆弱、天災頻仍,每逢颱風、洪水、土石流都造成嚴重災害,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李鎮洋指出,自八八風災後,山坡地環境面臨的不再是上述單一災害型態,而是複合型災害,這些單一類型災害可能同時發生在山坡地上。

為因應台灣複合型災害困境,提升土石流監測成效,農委會日前舉辦「土砂論壇」,李鎮洋會上表示,未來台灣可能再度發生八八風災那樣的複合型災害,必須未雨綢繆,思考要如何因應,上、中、下游都要整合,希望產、官、學、研各界提供意見,未來更會陸續召開小型專家會議整合,提出政策重點方向並編預算執行。

氣候變遷加劇 複合型災害是難題

氣候變遷加劇災害危險,李指出,降雨量變化越來越大,「乾季越乾、濕季越濕。」大豪雨、強烈颱風等極端天氣發生次數、時間提高,讓防災應變時間縮短,災害分佈地點擴大,災害規模及損失增加。

面對災害規模跟衝擊越來越大,2015年政府也核定通過「氣候變遷下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從整體性防災為思考、聚落安全為核心,建構完整的坡地智慧防災體系,以因應像小林村大規模崩塌的危機,盤點台灣地區高風險區,討論未來如何減災,「不能防止災害發生,但可以減緩。」

李表示,現在全台已建立549個「自主防災社區」,加強基層防災社區應變能力,告訴他們究竟危險在哪、面對危險如何應變、疏散避難要往哪去;並且將社區分成小組,像是老弱婦孺等都有分配不同小組,當發出緊急疏散命令時,誰要帶誰疏散就很清楚,接到命令就去找相對應的人,讓土石流災害變小。同時也做疏散演練、防災物資,讓社區隨時都準備好可以撤離。

(前排左一)水保局長李鎮洋(攝影/劉怡馨)

即時土石流監測困難 雨量站少、各地土質不同

不過,面對台灣土石流監測現況,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林美聆則指出,目前雨量站分佈太稀疏,尤其在山區部分更顯不足,因此無法確認土石流發生當下的降雨量,有蠻大限制。且雨量站分佈少,小集水區若發生狀況,雨量站準度會比較低,這都顯示在土石流監測上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農委會水保局主任秘書連榮吉表示,無法即時預測土石流的問題在於,除了雨量,當地土質都不同,土質鬆軟影響很大,這都是因地制宜,全台沒有一處發生災害條件一樣。必須收集大數據,包括收集過去發生土石流災害的歷史,有照片、時間點,可以從裡面得到歸納,進到系統作修正,不過人不能勝天,只能盡量把工作做好,減少災害。

連表示,土石流監測包括雨量、坡度、當地歷史資料等,目前全台山坡地的雨量站共916處,其實並不夠,「山坡地的雨量怎麼做都不夠。」水保局目前也跟氣象局、美國大氣海洋署合作開發雷達降水推估技術,以空間解析度1.3km,每十分鐘更新降雨資料,等於全台會有兩萬一千多個虛擬雨量站。不過目前仍在測試階段,必須將虛擬雨量站、實體雨量站及實際災害情況來回驗證,讓這套模式越來越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農委會水保局主任秘書連榮吉(攝影/劉怡馨)

感測器昂貴應普及化 建立土砂監測智慧雲產業

此外,感測器昂貴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機器貴並無法每個點都設置雨量站,連表示,「現在各種監測都是專業,應用程度受限,只有我們會用,運用數量又不夠,廠商認為沒市場就沒辦法發展。」

連更舉例,其實就跟手機一樣,一開始是拿黑金剛,到現在越小越普及化,手機變成工具而不是專業。感測器也應該如此,假如能夠應用更多,廠商願意開發,規格化、標準化來做,會有很大商機,讓感測器價錢降下來,就能夠普遍運用。目前也考慮透過集水區要求做哪些監測,確保一定數量,讓廠商有意願進來大力發展。

未來應發展以集水區為單元的點、線、面全方位土砂監測,連強調,「任何地方、河道、山坡,有土砂流動地方,都希望收集到資訊。」目前在「點」跟「線」方面,包括土石流、大規模崩塌單點監測,及單一河道上、下游流況土砂監測,已完成重要區域,但仍有待持續強化;而在「面」上,則仍須發展出全方位集水區監測,包括大量土砂監測需求、土砂監測智慧雲產業,以物聯網方式,建立土砂監測資訊資料庫。

土砂收支平衡困難

現場也有民眾指出,過去自然演替方式,上游土砂流到下游成為沖積扇平原,土砂收支平衡。但後來人為方式介入,上游蓋水庫、攔砂壩造成上游淤積,而下游則變成侵蝕力道大;再後來觀念改變,讓土砂流向下游,又變成下游淤積量過大,這中間到底有沒有辦法平衡?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則回應,上游興建水壩確實造成影響,但這也使得許多農田可以有穩定灌溉、二期農作,以及民生用水穩定。不過,現在也持續努力讓土砂達到平衡,下游河川進行相關清淤、排淤,往後不是水利工程的人做水利工程、建築歸建築、設計歸設計,而是設計時就要全面考慮,從整合角度去看待,檢視中下游排砂能力到底能不能應付水庫排砂,需要仔細精算。

建立跨部會協商平台 合作處理水土複合問題

而分工問題也同樣體現在公部門權責上,水保局副局長王晉倫即指出,目前各部會分工,林務局負責自然復育、水保局土砂防治、水利署防洪治水,發生問題時都以空間分區河川界點、林班地、山坡地等,及權責分工治理。但未來應該有跨部會協商平台,朝向以問題導向,像是山坡地淹水、出海口漂流木等,合作處理水土複合問題。

王表示,應該先建立土砂收支與管理示範集水區,示範土砂收支分析、土砂流出監測,並推動成立坡地災害中央主管機關,透過政府組織再造,強化坡地災害專責機關任務。並且應以大尺度快速、廣域評估土砂災害敏感區位;小尺度分析土砂侵蝕量、流出量、沖淤量,進行土砂收支管理。

未來應朝向五大目標解決,李鎮洋解釋,包括「均衡性」均衡土砂收支建構安全流域系統;「和諧性」兼顧防災生態,建構和諧坡地環境;「智慧性」創新監測技術,建構智慧資訊平台;「準確性」整合預測模式,建構準確警戒系統;「自主性」普及防災教育,建構永續防災社區。

土砂論壇(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