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物語08|半農半X前的練習,半陶半料理的生活實踐|陶作家兼知鳥咖啡主人 蔡麗鈴

【食器物語】系列書寫,拜訪製作器皿的工作室與創作者、以及對於器皿有深度執著的餐飲店主人,期待大家在專注食材、鑽研廚藝、品嘗美食料理的同時,也一同關注器皿、發現器皿、一起探索食器的世界與故事。

一直以來,【食器物語】一系列的連載受訪者幾乎都是專職的陶藝家,但這次的受訪者很特別的是,麗鈴除了身為陶作家,更是個料理家。曾經參與過好樣餐廳、蘑菇咖啡的初創,現在則是知鳥咖啡主人,是個精通於歐式麵包點心、在地食材日常料理,能端出具有魔力的食物、又能夠製作出有魅力器皿的雙棲創作者。

做料理和做陶,一個透過食物創作、一個透過陶土創作,看似在不相連的媒材遊走,麗鈴卻在其中演繹出相通的心法,令人拍案又讚嘆。

知鳥咖啡

在做陶與做料理中演繹出相通心法

陶瓷和料理這兩類的創作,麗鈴都視為一連串的化學變化。於是,她把料理中食材抽換、調味抽換的概念運用在陶作上,因此作品裡常常利用不同土質、不同釉藥,來製造出耐人尋味的多變與幻千。

或是,把陶作練習中的概念「在既有實驗基礎上開創新意」運用在甜點開發上,於是她一改料理前搜尋食譜、比較食譜的既定習慣,而是憑藉過去甜點經驗的累積,開發了前無來者的新款甜點酒漬香料果乾蛋糕。

除了這些心法,她更發現這兩者的共通點:都能讓人穩定與平靜。所以有一次,在好樣舉辦的陶展上,工作坊活動麗鈴不教大家作陶,而是教大家揉麵團做麵包,酷吧。

半農半X前的生活練習

聊起和陶瓷的緣分,麗鈴說,那時的她45歲,離開耕耘很久的蘑菇,她試著想像了人生下半場裡像的樣子,於是有個夢想的藍圖就出現了:如果可以自己種田,栽培稻米、蔬菜,做出食物,然後再裝在自己做的食器裡,這樣人生似乎就圓滿了。

受限於因為還居住在台北,沒辦法立刻開始種田,不過她想,用陶土做器皿總可以吧。於是,她開始了每週兩三天到天母的陶藝教室做陶的「半陶半X」日子。

麗鈴不諱言,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她,其實在大學時也曾經修過陶瓷的基礎課,但或許是當時和陶瓷的緣分還未到,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當她再次走進陶藝教室,那彷彿才是她與陶瓷的第一次相遇。

「第一次上課,老師教的是從一團土球開始的手捏。我那時候表情滿冷淡的坐在那裡,但做的時候心裡其實是不斷、不斷地讚嘆,這怎麼這麼好玩!好多想做的東西、好期待下次上課!」不是初次接觸陶土,卻是第一次感受到作陶的魔力。

在做陶裡誠實面對自己

採訪過不少陶藝家,有些體悟或是觀點總是相近,其中有一項是:做陶是一個面對自己的過程。這句話聽起來老舊,但或許有接觸過陶土的人,一定都不難理解其中的固蒂。做陶之前,想像器物的氣味,然後用雙手捏塑出它的輪廓,在過程裡注入當下的思緒,最後的作品就像是自我的延伸,彷彿是自己的一部分。

面對自己之外,更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麗鈴就分享了一個例子,剛開始捏陶的她搜集了很多欣賞的日本陶藝家作品照片,她心裡想著,也想要依樣做做看,但試了幾回,卻發現:「我想做,但我的手卻很誠實,手跟我說我不是他,我模仿不來。有一次勉強自己做了,但做完了之後身體感到很不舒服,發覺還是要做自己樣子的」。

所以後來,麗鈴索性隨自己的心、讓自己的雙手自由的創作。也因此,麗鈴所做的器物,就一如她給人的印象,表面不張揚,但仔細定睛一看,就會看到其中蘊藏了許多細緻。

像是器物們總是被空白、被忽略的盤器背面,她待這些部分如同正面,細心的塗上化妝土、在容許的範圍裡上釉藥、仔細的裝飾。於是,盤器們的正面留給該是主角風采的食物,但當一轉身,在料理無法上場的境地,器物的另一面都有了獨一無二的表情。

做陶之外的料理心得

採訪那天,我們聊陶瓷、聊器物,聊身為陶作家身份的麗鈴,當然,也聊了身為料理家的麗鈴。當她興奮的拿著米袋介紹著店裡使用的有機米,怎麼樣都可以輕易感受到她對於食材的高品質要求。

麗鈴說,自己對於食物的品味與敏銳,是初創好樣餐廳、蘑菇咖啡的時候開始培養。這些開店的經驗告訴她,料理的「方法」並不難,只要食材夠新鮮夠好,燉煮、火烤、慢滷等簡單的烹飪方式,就可以做出好吃的料理。

在蘑菇的時期,因為和花蓮的有機生產組織大王菜鋪子合作,而有機會接觸到有機的食材。漸漸的,被馴化而遲鈍的味覺開始恢復,開始有了辨別食材的能力。所以如果要問麗鈴:製作出美味料理的秘訣是什麼?她會說,沒有什麼撇步,就是改變食材的來源,用好的食材,如此而已。也因此,在知鳥咖啡,菜單不是先立好才找食材供應商,而是發現了好的食材,才為此設計料理的菜單。

好的食材、美味的料理、以及細緻的器皿,是麗鈴的知鳥cafe擄獲大家舌心最厲害的三個武器了。

未完待續的生命之熱情

在採訪麗鈴前閱讀了不少相關的報導,其中有句話至今印象匪淺,她說在人生的路上開創過許多精彩的事蹟之後,她現在不再問自己要做什麼「事」,而是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溫暖、有愛、充滿創造力的人」。

年初的個展上,在熟悉的生活器皿以外,麗鈴還帶來了許多從未出現過的藝術作品。除此之外,問起她接下來有什麼計畫,她連綿不絕的分享了好多,像是想要把台灣的土加在陶土裡、嘗試拉坯等技法的結合、做更多釉藥的實驗、電器窯之外還想嘗試瓦斯窯、或是從沒有試驗過的坑燒,以及最令人期待的是,預計在明年舉家搬到台東都蘭,打造自己的陶藝工作室,也開始真正實踐半陶半農的藍圖。好多好多的計畫正在醞釀、也正在逐漸成形,在採訪的問答中,不禁也受這些未完待續的計畫而感到期待與興奮。

本來,這次採訪的設定主題是以陶作與料理為主,但過程中聊著聊著,意外感受到麗鈴對於自我追尋與創作的熱情,而成為了採訪中最迷人的插曲。想想,大概是不小心瞥見一個創作者最真實的樣子吧,「溫暖、有愛、充滿創造力」。

麗鈴(左)與先生宏光(右)

【食器物語】系列

食器物語01│自作自用,100%在地飲食生活│楓樹陶坊

食器物語02│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創作│沈喬楓

食器物語03│為了盛情的款待,製作有個性的器皿│兔兔邱于珊

食器物語04│在台南的老房子裡自在捏陶│青青土氣

食器物語05│在自然裡誠實面對自己│陶藝作家王美雲

食器物語06│非陶瓷產地的陶瓷魅力│陶藝家 飯高幸作與他的小店kousha

食器物語07│在一壺一杯中,看見對於自由的極致追求│八二制造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