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大南埔「歌稻」 青年召集人群走入農村

文/黃沛云

艷陽高照的晌午,一向靜謐的南庄鄉裡,7月15日周末的大南埔湧入了一群陌生的身影,這些來自於全台各地的青年、老少,在蔚藍天與浪花般的雲朵下弓著身,手持鐮刀參與了大南埔農村辦公室的第一季收割,見證了年輕人返鄉的歷史軌跡。

環繞山巒的田野間,這塊被周圍水田包圍的三分地,是一群平均年齡二十歲的青年經過一百多日的育種、人工插秧、除草,堅持以無毒的方式,親身踏上土地,向鄰居農民們學習躬耕,為台灣農地保留的一處淨田。

「臺南15號」新品種試作

這期大南埔農村辦公室青年首次嘗試的稻作,為日前台南農改場所推出新品種「臺南15號」,因其糙米粒胚芽3倍於一般水稻的大小,而號稱全臺最具糙米營養價值的水稻品種。除了新品種的試作外,青年中,主要負責耕田的賴咏華也向當地83歲高齡的土礱師林裕祥學習古法,就地取材使用桂竹、麻竹、還有木材、金鋼櫟、梧桐紅等,製作出能將稻穀碾成糙米的土礱,沿襲傳統智慧完整保留糙米的營養。

陽光灑落的晶粉閃爍在周邊已收割、或早已休耕的水田中,此處位於中港溪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過去因不虞匱乏的水源,以及當地人配合日曬與控制水量發展出的「曬水法」,讓稻子獲取更多養分,使大南埔產量高於其他地區,被稱為南庄的米倉,也曾蓋有兩座大穀倉,得享南富村之名。

傳統打榖機大受歡迎

收割這日,大南埔農村辦公室的青年們邀請了全台有興趣參與農事的朋友共襄盛舉,當初租借土地給青年的張明彩叔公,除了親自試範如何手割稻、捆稻禾外,這回,更在一旁架起他幫忙借來的傳統木製打榖機,教導大家如何利用腳的踩踏轉動滾輪,碾碎新割下的稻榖。果不其然地,烈日下禁不起一再持鐮躬身的人群們,多對有別於機器碾米的打榖機產生好奇,排起長龍等待轉動手中的稻榖,讓新碾的糙米粒躍於眼前,親近餐桌飯食的原始米粒。

近60個參與的人群中,年紀最小的小朋友只有兩歲半,其父親為支持青年契作的榖東,這日特別帶了一家四口來收成。本身職業為食品業的汪雅琪說,現今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在三聚氰胺、塑化劑等事件後,消費者不再單看食物的外觀,而是更想瞭解食物產地的環境、生產過程,也願意花更多成本保護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水、空氣、土地等,就算買價比一般貴上50%也願意。她也說,這次認股所買的稻米雖不便宜,但能吃得安心,想到回家後自己吃到的米中,可能就有一粒是自己收割、碾米而來的,這種感受彌足珍貴,她也希望日後自己的小孩能更認識自己吃的食物以及這塊土地。

青年返鄉遇貴人

已持續指導有志回鄉的青年農事將近3年的阿燈大哥,本身為新竹竹東的冠軍米得主,從最初這群年輕人決定不再依附於某個農田主人,獨立完成屬於自己的三分田開始,就在一旁給予指引、協助,今日收成看到伏稻,雖在他眼中仍屬不及格,應該拉寬秧苗的距離、並少施些肥料,但年輕人肯嘗試,這樣的表現已算相當不錯,再看到今日所召集的人潮,他認為已達到吸引更多人進入農村的目的。有失敗才會更進步,他情願在最初看到年輕人先經歷挫折,日後才有修正、改進的空間。

阿燈對於有心學農事的年輕人,總是要求他們要親自參與農作的每一個過程,絕對不能站在旁邊看。此外,他也勉力青年回鄉前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角色,若要當農民,就要認真了解土讓、作物的特性,或者利用專長幫助農民行銷推廣,帶給農村新的激盪。

年輕人初返鄉時,容易遇到資金不足、農村人脈網絡尚未建立等問題,導致很難找到願意信任青年的農夫出租田地、出借耕耘機、收割機等器具、給予技術指導,賴咏華很幸運在此之前,已熟識張明彩叔公達七年,在叔公年邁、行動日漸不便又難有兒孫接手的情況下,願意讓出休耕的土地給有熱忱的青年嘗試。另外,在當地已成功抗癌13年的侏儸紀故鄉營造協會理事長陳正武,也在讚賞青年回鄉之餘,引薦弘惠文教基金會提供財源支持,他期待未來看到更多年輕人投入,結合苗栗縣、南庄山上新住民的資源,共同推動農村再生,打造無毒家園。

友人熱情捧場送清涼

群眾們腳踏入田間,在彎腰勞動與陽光普照下,汗水與稻穗親觸著雙頰。不一會兒,大南埔青年熟識的在地友人們,送來了小東河手作坊的冰淇淋,有地瓜、芋頭、草莓口味,還有米苔目、甜湯、大埔農民送來的綠豆薏仁湯、有機蔬菜等,慰勞捨棄冷氣房來到農村的人們。享受過消暑的點心後,大家在田埂間排起了人龍,轉身接力將一把把割下的稻榖傳送到打榖機前,碾成一袋袋的稻榖。

田間堆起了一綑綑的稻禾,收割的尾聲也近了!享用晚飯後,大夥回到了割完稻穀的田裡,地上鋪起一席墊子,舞台音響早已搭建完成,一場田間音樂會即將展開。眾人坐在墊上,或仰臥觀看滿斗的星空,或坐起聆聽前方的樂曲,這場稻田音樂會邀請到南富社區山歌班的媽媽們演出,還有苗栗後生、青苗淡寫樂團等,主持人大南埔辦公室青年傅偉哲也親自獻唱,用吳志寧的《全心全意愛你》表達對土地的情感,並獻給願意一同為這片田付出的在場民眾。

大南埔辦公室青年邱星崴也上台表達,這樣的音樂會是他所夢寐以求的,農村的印象本不該是破舊、衰微,應該是美好的享受。接著,田間稻桿上升起了火,狼煙直達天聽,隨著非洲的鼓樂表演,眾人起身隨意地舞動身體,讓一天的辛勞畫下美好的句點,也親自用身體找回過去先民曾經擁有的那份,與土地相連的特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