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嗨的蜂蜜趴 02》柴燒味、甘蔗香、人蔘味,水筆仔也有花蜜,感受台灣甜蜜蜜

(續上文)除了常見的龍眼荔枝百花,台灣還有許多較為罕見的蜂蜜,上文提到的白千層與鴨腳木之外,還有紅柴、酪梨、酸藤、蒲姜……,甚至連鳳梨花蜜都有蜂農在收集,這些蜂蜜都有獨特的滋味與香氣,值得大家來認識。

仙湖農場覓蜜團活動讓遊客有機會仔細觀察蜜蜂各種動作。圖為剛剛用湯匙偷挖蜂蜜的愛吃女生(攝影/陳志東)

帶著柴燒味的蜂蜜:恆春半島紅柴蜜(2022 年版)

紅柴就是台灣樹蘭,主要生長於恆春半島,以及蘭嶼、綠島等濱海地區,因樹幹剖開呈紅褐色因此稱為紅柴,耐鹽、抗旱力強,是很好的建材也是很好的防風林樹種,目前紅柴蜜主要都在恆春後壁湖一帶採集。

紅柴蜜香氣非常濃郁,又帶著一股柴燒香氣與淡淡酸韻,非常難忘的滋味。台灣另有一款「厚皮香蜜」也被稱為「紅柴蜜」,常於南部與花東採集,但這種蜜的香氣與味道都與恆春半島的紅柴蜜不太一樣,是同名或產地差異?多數蜂農也不清楚。更細緻的台灣蜜源分類與標示,是還很可以努力的方向。

  • 購買指南:這一瓶是在家樂福看到蜂農擺攤時購買。由花間集出產。
恆春半島紅柴蜜(攝影/陳志東)

負荊請罪的滋味:恆春半島蒲姜蜜(2021 年版)

蒲姜又稱黃荊,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與枋寮等地,會開出小小的紫色花朵,蜜蜂釀蜜後會帶來一股很好的清新酸梅香氣,淡淡的甜與微微的酸韻,滋味很好。據說有些蒲姜蜜會呈現淡淡紫色,但目前手邊有的兩瓶都是深咖啡色。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的臉書粉絲頁裡提到這植物:黃荊故事很多,黃荊的枝條很韌,被用作刑具或「教鞭」,負荊請罪的「荊」據稱就是黃荊,鄉村婦女以它的幼枝做釵,是謂「荊釵」,以前稱自己妻子為「拙荊」源出於此。

據說蒲姜蜜是台灣早期應用最廣的天然甜味來源,近年因大肆砍伐,已成為少見蜜種。目前手邊有兩瓶,一瓶甜度稍高,另一瓶由高餐謝文凱老師贈送,由高雄路竹「石岡農園」王重鈞蜂農生產,香氣非常優雅,入口甜度較低且帶酸韻,味道相當好。

  • 購買指南:石岡農園,0931-913080,高雄路竹文化路 128 巷 18 號
恆春半島蒲姜蜜(攝影/陳志東)

帶著甘蔗香氣:台北關渡水筆仔蜜

沒想到水筆仔也有蜜。目前台灣只有新北三芝牧蜂農莊會在每年 5、6 月水筆仔開花時,把蜂箱帶到關渡紅樹林邊採蜜。水筆仔蜜是淡淡的甘蔗香氣與滋味,很獨特的味道。

近年政府一直規劃要在紅樹林邊闢建「淡北道路」解決淡水交通問題,但這道路一開,距離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最近處僅僅 3 公分。未來還能不能採得到水筆仔蜜,真的要看政府的開發政策,是否能更重視這些細緻的生態環境需求。

沒有蜜蜂與多樣昆蟲協助授粉,水筆仔很難結果,而這個蜜就是良好生態才能擁有的甜蜜。(攝影/陳志東)

變化多端的蜂蜜:屏東瑪家銘泉生態農場鳳梨百花蜜

當蜜蜂固定只採龍眼或荔枝等單一花種的蜜,就叫龍眼蜜或荔枝蜜。但如果蜜蜂到處拈花惹草,把各種花的滋味混在一起並且無法分辨那一種花的香味最強烈,就會稱之為百花蜜。

銘泉這家有機農場主要種植鳳梨,因為鳳梨都是人工催花、花期不集中,而且鳳梨不用蜜蜂授粉自己就能結果,因此台灣極少有蜂農會把蜜蜂帶去採鳳梨蜜,因為效率低、不符合成本,且容易混雜到其他花種,而鳳梨農也不需要蜜蜂來授粉,反而麻煩。

但走有機路線的銘泉就愛試試看,他們跟青農合作讓青農把蜂箱放鳳梨田邊,有鳳梨花就採,沒鳳梨花時蜜蜂也會採採屏東其他各種盛開野花,因此名為鳳梨百花蜜,意思就是鳳梨當基底,但更多的就是這片土地的味道。

目前手邊有 2021 年版跟 2022 年版的鳳梨蜜,兩瓶根本兩回事,但它就是瑪家這片土地的味道。

正努力在鳳梨花中採蜜,只露出一個胖屁股的蜜蜂。(攝影/陳志東)

最在地土地的滋味:土蜂蜜

之所以能夠採到特定的蜂蜜,在於義大利蜂跟人一樣喜歡「錢多事少離家近」,只要在大流蜜期把牠們帶到花朵盛開的樹林間,這時配合牠們基因中的「定花性」,牠們就會鎖定特定的蜜源去採蜜。

但俗稱土蜂的中國蜂不能像義大利蜂那樣逐花而居,因為中國蜂性格比較像自由工作者,喜歡到處打零工採各種野花,一旦隨便把牠們搬到盛開的花叢間,牠們可能就會發脾氣覺得被干擾、不安全,隔天就整箱離家出走。

因此,土蜂通常是放在定點任由牠們自己工作,也不會像對待義大利蜂般去採集蜂王乳或花粉、蜂膠等產品,而是盡量減少干擾,因此土蜂蜜通常都是百花蜜,更加在地土地的風味,而且蜂蜜裡頭通常有更多的酵素與花粉成分,它不只帶來豐富的滋味層次,還可以當酵母來發酵麵糰,花香與酸甜滋味非常棒。

目前嚐過最棒的土蜂蜜,是圖中這瓶沒有標籤、有點結晶的土蜂蜜,由台北陽明山竹子湖故鄉農場出產,採的就是竹子湖周邊的風土滋味,微微的甜蜜並帶著很好的酸韻,非常迷人的滋味。

土蜂蜜(攝影/陳志東)

最適合調飲的蜜:烏桕蜜與酪梨蜜

目前台灣產量最高蜂蜜排名榜,第一龍眼、第二荔枝、第三百花,第四就是新近崛起的烏桕蜜了。

烏桕是很常見的行道樹,夏天會開花,秋天結果綠繡眼等鳥類很愛吃,到了冬天葉子會轉紅,包含台中台灣大道或梅川西路都很常見這植物。

烏桕蜜的特色跟酪梨蜜一樣,就是幾乎沒什麼強烈氣味,單吃很無聊,但非常適合作為調飲時,希望有著蜂蜜的甜又不希望太多蜂蜜香干擾,這時這兩款蜂蜜就很適合。

  • 購買指南:目前無特別推薦,但如果遇到蜂農有販售,或許可以請他們讓你嚐一小口試試。多數蜂農應該都會願意。
烏桕蜜與酪梨蜜(攝影/陳志東)

延伸閱讀:

最嗨的蜂蜜趴 01》特色蜂蜜大賞,白千層蜜、鴨腳木蜜,百花齊放中盡享繽紛風味

200 年的龍眼家族傳人,吳侃薔夫婦耕煙柴焙桂圓,旅宿《迎山》體驗討山人生

從求生到蛻變,休閒農場不一樣了!扎根農業,創「療癒+食育」美學新風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