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正欣(右)與父親洪慶忠(左)(攝影/林怡均)

為了孵一包豆芽菜,他開了一間透明工廠!洪正欣為國產大豆找出路,有機種豆來孵芽

就算不賺錢,也要孵一包國產大豆的豆芽菜,這是洪正欣堅持的信念。身為芽菜家族第三代成員,他六年前返鄉延續70年的芽菜事業,不惜賣房貸款建廠,建置標準自動化流程,讓豆芽菜生產乾淨又透明,同時改以乾式脫殼、採用有機種豆,提高豆芽菜品質。

兩年前疫情打亂船期,也讓他意識到不能一直依賴進口豆,於是開始用國產大豆生產產銷履歷豆芽菜。洪正欣坦言,產銷履歷芽菜只求打平,但即便利潤薄還是要做,因為要讓在地農產品被使用、農民被需要。

現在全聯、美廉社、王品集團和校園團膳,都是他的客戶,但他希望能為故鄉盡一份力,還成立合作社,打算把雲林縣北港鎮的玉米筍、花生等優秀農產品通通賣出去!

洪正欣(右)與父親洪慶忠(左)(攝影/林怡均)

生產芽菜勞力密集,豆菜庄逐漸沒落

進入口庄,絕對不會錯過醒目的地標:「一株正在冒芽的豆芽」,底下則寫著:歡迎光臨豆菜庄。「因為我們這裡是全國豆芽菜的發源地」,宏昇芽菜創辦人洪正欣表示,過去整個口庄里約有100多戶以孵豆芽菜、賣豆芽菜維生,也因此得到豆菜庄的別名。

洪正欣便是豆芽菜養大的孩子,他是家裡第三代「芽苗」,家族從爺爺就開始種綠豆、孵豆芽。洪正欣表示,當時村裡的人都自己種豆、孵豆芽苗,產出的豆芽菜後,再騎腳踏車、載豆芽菜到鄰近村莊沿街兜售。

隨著時過境遷,父親洪慶忠接手豆芽菜事業後,改變經營模式,在北港批發市場有了自己的攤位,孵出豆芽菜在攤位販售。然而,與洪正欣同一輩的第三代們卻不大願意接手,洪正欣解釋,豆芽菜從產到銷都勞力密集,整年只休大年初一。加上種子怕光,因此孵豆芽多在半夜進行,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工作,且豆芽菜生長時間短、工作壓力很大,很多人從小做到怕,因此產業慢慢出現斷層。

接手家族事業,電子設備監控、透明生產

2017 年以前,洪正欣也是離開豆芽菜產業的人,童年的課餘時間要跟著家人一起孵豆芽菜和包裝,生活沒有休閒娛樂,「我曾想過絕對不要再弄豆芽菜」。他後來就讀逢甲大學材料系,到外商公司上班。2017 年,年邁的洪慶忠打算退休、結束豆芽菜事業,洪正欣起了回家的念頭,「爺爺、爸爸做豆芽菜做了 70 年,收掉實在很可惜」。

洪正欣先是每週撥幾天時間回家幫忙,並思考該如何延續家中芽菜產業。他分析豆芽菜從生產到銷售的種種環節,決定做出改變。他認為,過去村內做豆芽菜的鄰居都是同業競爭:在同一個菜市場販售,只能靠價格做出差異,這無助芽菜產業永續發展,「現在全村只剩下兩戶還在做芽菜」,若要延續豆芽菜產業,那就必須提升生產的品質。

國人買豆芽菜青睞白白胖胖的外型,但這樣的需求也使豆芽菜有食安疑慮,衛福部及雲林縣政府都曾查獲漂白劑泡製豆芽菜,市售芽菜也曾被檢出大腸桿菌。洪正欣為提升品質採取關鍵作為,第一步是改用有機認證的種子,洪正欣表示,這是為了提升消費者對芽菜的信心,也是建立品牌的基礎工作,接下來又自行規劃建置廠房,取得 HACCP、ISO22000 認證。

找豆芽菜業者並不容易,因為通常都沒有招牌可尋,相較之下,宏昇芽菜斗大的招牌十分醒目,廠房非常明亮,進廠前要先戴上專用衣帽、換專用鞋,再掛上口罩,消毒後才能作業。洪正欣說明,每批豆芽菜生產流程約需五天,從種子開始孵,孵豆芽菜過程仍然是在暗房,但現在已經配置電子設備,可以自動澆灌水、監控溫濕度,參數有任何異狀都會即時通知,「這樣就不必熬夜了」。

洪正欣透過電子系統來澆灌芽菜(攝影/林怡均)

乾式脫殼提高芽菜品質,自動包裝減少負擔

種子冒出芽,長到一定長度便要及時採收,洪正欣表示,太早採,芽菜重量不足、單位成本提高;太晚採,芽菜老了、口感會變差,「容不得閃失」。成熟、可以採收的芽菜會拉到明亮的包裝區,先將豆芽菜與底盤分離,接著要進行「震動」脫殼。

洪正欣的震動脫殼突破傳統作法,他解釋,過去老一輩是用濕式脫殼,將豆芽放在水中,外殼的重量較輕,會浮在水面上,屆時除去浮在水表的外皮,將水中的芽菜撈起脫水、包裝。不過濕式脫殼會使豆芽菜含水率增加,不利於維持品質及保存,「水太多的話,豆芽菜容易轉黃」,整體賣相不佳,因此他改為乾式脫殼,透過機器震動讓豆芽菜和豆殼分離,維持豆芽菜的品質。

洪正欣將豆芽菜脫殼改為乾式脫殼,透過震動分離外皮和芽菜(攝影/林怡均)

豆芽菜脫殼後,便要進行分裝,工作人員要一一檢查脫殼是否乾淨,再由特殊輸送帶慢慢送往分裝機,由於豆芽菜不像豆子一樣圓滾滾,分裝時要先送上錐盤,錐盤旋轉後,豆芽菜才會掉落至分裝格內,依據每一格重量搭配包裝袋,包裝時,分裝格內也會震動、把豆芽菜抖進袋子,同時發出巨大的聲響,規律地敲擊聲就像節拍器一樣,為整個包裝流程配上背景音。

豆芽菜裝袋後並不表示 100% 過關,工作人員還要逐袋檢查袋子有無破損,若剛好有芽菜卡在封條上,也必須重新包裝。負責檢查豆芽菜出貨品質的是洪慶忠,與豆芽菜相處數十年,他不斷在廠內來回走動,儘管芽菜小又細長,他仍能一眼就看出哪個芽菜沒有脫殼乾淨、哪個芽菜的根留太長,從密密麻麻的芽菜叢林中馬上取出、汰除。

洪慶忠負責檢查芽菜的出貨品質(攝影/林怡均)

擺脫進口依賴,開發高蛋白質的產銷履歷芽菜

國人吃到的豆芽菜以綠豆最多,洪正欣說明,國內豆芽菜約 90% 為綠豆芽,5% 為黃豆芽,其他則是黑豆、苜蓿、薏仁、蕎麥及花生的芽苗。

版圖之所以如此不均,是因為國人偏好食用炒過的豆芽菜,綠豆芽幾乎不會吃到子葉(殘留的豆仁)的口感,入口較為滑順,黃豆芽和黑豆芽吃下去都會明顯感受到子葉,也容易炒不熟,必須先燙幾分鐘才會炒熟,因此客群侷限在客家人、外省人,至於苜蓿芽則多出現在早餐店三明治或是餐飲生菜中,薏仁、蕎麥及花生苗就更罕見了。

宏昇供應的豆芽菜以綠豆芽為主,洪正欣坦言,「這是為了生存」。不過,2021 年起,宏昇芽菜有了不同產品:以產銷履歷黃豆和黑豆生產的「國產大豆芽菜」。他解釋,廠內綠豆芽是用進口有機綠豆,他返鄉後也加入當地雜糧產銷班,眼見農民在政策鼓勵下種植大豆,但收成的大豆多低價出售做飼料,「國產大豆明明是非基改,品質也比進口豆好,為什麼不拿來吃呢?」

為擺脫進口依賴,宏昇芽菜開發國產大豆芽菜,甚至嘗試黑豆芽(攝影/林怡均)

2021 年,Covid-19 疫情造成全球航運大亂,原物料出現延遲到貨。「如果都依賴進口,我們供貨絕對會不穩定」,洪正欣感受到進口風險後,決定開發國產大豆芽菜,他以進口有機黃豆1.5倍的價格向農民契作收購產銷履歷大豆,之所以開高價是為了讓農民願意參與,並種植指定品種,而新鮮的國產大豆也有許多優勢,例如:發芽率和種子活性都優於進口,此外,國產大豆也可以掌握品種。

目前產銷履歷豆芽菜主要使用台中區農改場育成的台中一號,洪正欣說明,該品種是豆芽菜專用大豆,芽菜苗長得快又重,而國產大豆芽菜與原本的綠豆芽菜在市場上的定位不同,大豆種出來的芽菜富含蛋白質,堪稱是「蔬菜中的牛肉」,非常符合現在市場消費需求。

國產大豆芽菜富含蛋白質(攝影/林怡均)

產銷履歷芽菜,讓種大豆農民「被需要」

高成本的產銷履歷芽菜,並沒有為宏昇芽菜帶來更多利潤。洪正欣直言,產銷履歷芽菜剛起步,收購的國產大豆量還不多,「我不期待一開始就能賺錢,只求打平」,做國產大豆的意義在於讓在地農產品可以被使用、青農願意回鄉,他身為豆菜庄的孩子,回家也希望讓故鄉被看見。

雲林縣北港鎮雜糧產銷班第七班班長黃仁志是第一個與宏昇芽菜契作的農民,他認為,國產大豆在政策鼓勵下生產,但能否擴大面積要看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銷售恰恰是農民最不擅長的一環,宏昇芽菜願意買國產大豆做芽菜銷售,會讓農民有「被國人需要」的感覺。

黃仁志(右)是第一個與洪正欣(左)契作的農戶(攝影/林怡均)

靠品質打入各大通路,成立合作社幫賣玉米筍、洋蔥

透明、嚴謹的過程為宏昇芽菜帶來全聯、美廉社及團膳等大型通路,甚至連王品集團都是愛用戶,洪正欣經營通路時,也不斷幫產地銷售其他作物。「賣了芽菜,就會有種洋蔥、種玉米的農民來問能否幫忙」,他表示,北港供應全國四成的玉米筍,還有品質極佳的花生和洋蔥,但非常缺乏行銷。為了替家鄉盡一份力,他最近還成立了臺灣區優良農產運銷合作社,打算販售更多農產品。

返鄉後,洪正欣去年入選第六屆百大青農,他經營芽菜事業,不惜賣掉市區的房子、貸款建廠。洪慶忠對認真、細心又暖心的兒子讚不絕口,他給洪正欣打了 95 分的高分,「因為第一名是拿不到進步獎的」,因此要留 5 分讓洪正欣繼續進步。

打入全聯、美廉社、王品集團和校園團膳的有機芽菜(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