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今年是台灣文旦銷中路斷第一年,原本包辦八成外銷市場的瑞穗,面臨棄果、滯銷的慘況。雖然政府端出「三支箭」進行調節,但文旦加工不易,轉型之路十分坎坷。除文旦外,茂谷柑是出口最多的柑橘作物,更以銷中最多,柑橘被中方禁運後,價格持續走低。
眼看同樣被禁運的鳳梨釋迦近日重啟銷中,不少文旦與茂谷柑農友表示「希望比照辦理」。同樣被禁運的蓮霧農友,看法則相當兩極,六龜農會期待蓮霧能重返中國市場,佳冬農會卻認為內銷精品路線再佐以加工,即可走出新路。
農業部對台灣農產再度銷中的態度相對謹慎,農糧署果樹及花卉產業組簡任技正賴明陽表示,「樂見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市場開放」,但應透過正常的貿易管道、建立明確遊戲規則。賴強調,無論中國市場開放與否,台灣都不會再只押注在單一國家,更不會放棄這幾年已經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
瑞穗產農:文旦是「政治犧牲品」
包括文旦等柑橘類作物在 2022 年 8 月被中國禁運,當時文旦採收在即。果農認為自己是政治犧牲品,尤其是以外銷為主的產地瑞穗更是氣憤不平。
台灣文旦栽培數量多,每年超過 7 萬公噸的產量讓銷售情形猶如走鋼索,中國抽單更是雪上加霜。外銷文旦約在 5000 公噸左右,但被中國禁運之前,2021 年文旦外銷量爆增至 7000 公噸,中港訂單合計約 95.6%。如今外銷量僅餘不足 3000 公噸,且仍以香港為主要市場。對文旦這種以節慶為主的水果,銳減的 4000 公噸訂單簡直壓得瑞穗果農喘不過氣。
不過花蓮區農改場先是輔導農民種植早收果,提升文旦的品質,同時研發新型加工設備,業者開發各種加工品,是否會有長遠的成效還有待觀察。
瑞穗農會總幹事黃盛皇表示,6 月聽聞台灣釋迦可能可以重回中國市場,文旦農就在打聽「何時輪到文旦?」雖說中國市場存在許多不穩定,但對農民來說「多一個市場都是好的」。
黃盛皇表達農民的需求,希望花蓮縣府比照台東的作法,與中國洽談出雙方都有共識的包裝場規格,瑞穗便能全力按照中國的防疫規定來執行,再度將文旦銷往中國。
茂谷柑外銷以中國為主,政府公佈數據與實情差異過大
除文旦外,茂谷柑是出口最多的柑橘作物,農業部國際處副處長洪曉君表示,茂谷柑直到 2020 年才有獨立稅則號列,過去和其他柑橘合併報關出口,「耐儲運的茂谷柑佔比最高」。
農業部推估,2016 年至 2019 年的茂谷柑年出口約 450 至 1000 公噸,關務署資料則顯示,茂谷柑 2020 年出口約 1536 公噸,其中 1397 公噸銷往中國和香港,中國更佔 1130 公噸,而 2021 年及 2022 年的總出口量都不到 600 公噸,香港約佔 300 公噸。
貌似對中出口數量不多,理應無須擔心,然而根據記者盤點,官方數據統計的真實性讓人懷疑。
台中區東勢區果樹產銷班第 81 班班長吳寶來透露,東勢是茂谷柑專業產區,班內共有 21 位班員,年產量上千公噸,過去每年外銷約佔 900 公噸。經營柑橘出口的傑農合作農場也表示,與業界交流資訊可知,過往國內茂谷柑年出口約上萬公噸,現在出口量保守估計超過 2000 公噸,「官方數字怪怪的」。
台中市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也表示,2014 年以前,台中市政府每年媒合、協助出口的台中茂谷柑約 1000 至 2000 公噸。他也坦言,茂谷柑過去多銷往中國,但自 2017 年起,中國的訂購量就開始下滑。
學者:茂谷柑內銷即可,農民:產地價格太差
嘉義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呂明雄表示,過去鳳梨釋迦外銷有九成多都倚賴中國和香港市場,被抽單影響重大。反觀銷中港的柑橘則是台灣人也愛吃的文旦和茂谷柑,內外銷可同步調節。
呂明雄觀察,從中國開放水果市場後,台灣茂谷柑銷售量慢慢增加,但他在 2013 年左右發現廣西陽朔與四川已經可以生產比台灣產期更早、品質也不差的茂谷柑,連忙建議台灣不要再擴大面積,「從源頭管控才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
呂明雄指出,茂谷柑耐儲藏,「有時候到 4、5 月價格更好」。也就是說,去不了中國的茂谷柑,台灣自己就可以消化得了。
不過果農的看法則完全相反。吳寶來表示,產銷班以往銷中年約 500 公噸,自中國封殺後,茂谷柑的產地價都很差,原因在於柑橘果樹成年後,只要正常耕作、沒有天災病蟲害,產量就很穩定,台灣無論如何拓展新興外銷市場,訂單量都無法與中國匹敵。
茂谷柑農友聽聞中國重新開放釋迦都表示:「我們也希望可以比照辦理。」
農產公司:東南亞市場難取代中國市場
宜捷威農產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延蓉表示,茂谷柑一直都穩定外銷新加坡,且訂單有成長趨勢。中國封殺後,國內業者也試圖拓展東南亞市場,從現實面來看,「東南亞人口數量遠不及中國」,雖能降低風險,但要完全取代中國市場「相當困難」。
然而呂明雄認為,東南亞華人熟悉椪柑、桶柑,即便茂谷柑銷東南亞的數量不及中國,農民也可以改種其他品種,「不論是市場或是品種,都要分散風險」。
蓮霧產區看法不同,他國外銷難拓展,端看內銷市場是否給力
與釋迦鳳梨相同,蓮霧在 2021 年中秋節被中國禁運,時非蓮霧產季,因此受到的衝擊不若鳳梨釋迦。再加上因為氣候變遷和耕地面積縮小的影響,台灣蓮霧產量逐年下降,從 2019 年的 5.7 萬公噸降至去年的 4.68 萬公噸,栽培面積也從 3255 公頃降至 2932 公頃,賣壓相對較小。
原本蓮霧外銷每年約 5 千公噸,其中超過 99% 銷往中、港地區。2021 年禁運後,外銷蓮霧銳減至 100 多公噸,差不多就是原先銷香港的數量。也就是說,沒有中國這張訂單,台灣蓮霧也等同完全失去外銷能力。
六龜農會:農民期待中國市場重新開放蓮霧
高雄市六龜區是蓮霧重要產區,過去也供貨給中國。六龜區農會供銷部主任施秀鴛說明,自從中國封殺以來,六龜蓮霧的外銷銳減,「農會現在沒做外銷了」。
施補充,蓮霧表皮柔嫩,不耐長途海運,縱使轉單到鄰近的新加坡,船期也要 7 天,若以空運出口,運費會墊高成本,末端售價較無競爭力。蓮霧有外銷才能讓內銷更穩定,「農民還是期待中國市場重新開放」。
佳冬農會:走內銷精品路線,開發低溫乾燥果乾
佳冬區農會總幹事林淑玲表示,佳冬蓮霧一向走高價,外銷皆由空運去往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國,「不曾經營過中國市場」。林淑玲也提到,近年內銷價格十分穩定,倒是極端氣候造成裂果等格外品增加,影響農民收益。
佳冬農會與高雄餐旅大學產學合作,利用低溫乾燥製作蓮霧果乾,除了保留果皮色澤外,脫去水分的蓮霧風味更加濃郁,目前供不應求。只是加工量能和通路都要再加強,現在只能協助佳冬果農,「希望未來可以幫助更多農民」。
蓮霧產業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黃進良表示,過往外銷中國以黑糖芭比居多,這種送禮用的蓮霧好看卻不好吃,中國禁運後,屏東農民就不太種了。今年連續幾個颱風影響蓮霧生產,國內市場恐怕自己都供應不來,遑論外銷。
不過即便產量充足,他也不建議再外銷去中國,「按照正常的貿易程序下訂單才有辦法計畫生產,但中國因為政治因素說擋就擋」,無論中國大門是否重開,他認為都與蓮霧農無關。
農糧署:樂見中國開放,但請建立遊戲規則
針對各界的建言與質疑,農糧署果樹及花卉產業組簡任技正賴明陽以鳳梨為例,他說中國禁運後產地價格就算沒有揚升,至少也是持平:2020 年鳳梨產地價為 20.47 元,2021 年為 22.13 元,2022 年略掉至 23.02 元,但今年又提高到 25.4 元。
賴明陽表示,部分鳳梨「一台斤 5、6 元」可能是因為之前輸中產品的規格不足,回銷到國內市場後,消費者相對要求高,因此田間管理跟不上的農民,產地價格當然會落在後半段。
賴明陽也提到,農產品加工不單單是要解決即時的產銷失衡,也是為了建立正常的行銷體系,不要過度倚重鮮果市場。他坦言市場開拓需要時間,農糧署已透過行銷活動讓國人認識各種新興農產加工品。
至於包裝場和冷鏈設備的提升,賴明陽表示已邀請學者和研究員組成果品服務團隊,前往各包裝集貨場進行「體檢」,不只補助了設備,也協助業者進行空間規劃。「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基礎打好,才不會因為一些『非水果本身』的問題被退單」。
賴明陽表示,站在行銷台灣水果的立場,「樂見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市場開放」,但是他強調希望中國透過正常的貿易管道、建立明確的遊戲規則再開放市場。他也表示,無論中國市場開放與否,台灣都不會像過去那樣只押注在單一市場,更不會放棄這幾年已經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
不過,全國十大神農陳憲星對農糧署的產地報價相當不以為然,他直言,農糧署通常只問特定合作社場,樣本數量不足。此外,鳳梨產期集中在上半年,其中又以 4 月至 6 月最多,盛產時的價格通常是全年最低點,但也是決定農民收入的關鍵,其他月份的鳳梨產量少、相對價格高,農糧署以全年平均評斷產地價格好壞,「跟實際情況差很多」。
加工業者:即使中國重開大門,台灣水果也無須低價傾銷
綠園牧場總經理林揚瑲表示,過去三年來,台灣水果品質提升,已經開拓更多高價市場,像是加拿大、澳洲等,如果中國重開大門,台灣水果也不必像過去那樣低價傾售。
綠園牧場是農糧署倚重的加工業者,今年鳳梨加工達 5000 公噸,文旦也有 250 公噸。總經理林揚瑲研發出真空殺菌的常溫果汁,保存期限長達 18 個月,目前已推出鳳梨、柳丁、檸檬、紅文旦汁、芭樂汁等產品,也寄往加拿大和日本市場試水溫,「反應都不錯」。
福和生鮮農產總經理邱唯誠則指出,中國禁運後,為了協助農民處理水果滯銷的問題,福和才跳入外銷市場,以鳳梨釋迦為例,去年初試水溫,印尼部分大約空運 1.8 公噸,今年預計會再出口 10 公噸,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正在洽談中。
另外,福和也發揮原本的加工專業,生產方便食用的「文旦杯」等產品。據邱唯誠估計,近三年來,全台灣約有 30% 的鳳梨釋迦、30% 的芒果、15% 的蓮霧及 20% 的文旦製成加工品,數量不可小覷。
延伸閱讀:
台灣農產再銷中?01》鳳梨釋迦率先領「復合紅利」,鳳梨產農看法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