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產再銷中?01》鳳梨釋迦率先領「復合紅利」,鳳梨產業期待又怕傷害

根據行政院統計,台灣第一大出口國為中國,佔比將近4成,農產品銷中在其中比例微乎其微,然而中國卻屢次以農產品禁運為祭旗,影響農民收入甚鉅。

2021 年中秋節,鳳梨釋迦突被中國禁運,暌違兩年後,2023 年 12 月初獲允重新銷往中國。看在其他農產品同樣被禁的農民與業者眼中,心情十分複雜。有農民提問「何時輪到我們?」有業者認為「多一個市場都是好事」,但也有人認為前車之鑑歷歷在目,不可見獵心喜。

從 2021 年二二八連假,中國以鳳梨禁運開了第一槍,後續又以各種非貿易手段禁運台灣柑橘、白帶魚、石斑、午仔魚(等水產品)和釋迦、蓮霧等,三年多來,這些農產品在沒有中國市場的支撐下各自經歷什麼樣的轉型與改變?政府的產銷調節三支箭(外銷、內銷、加工)是否加強了我們的競爭力?中國如果重啟大門,台灣農產品應該如何布局?

《上下游》分從農民、學者、業者、官方角度分析,系列三文,請一起來關心「與中國分手後」台灣農產品的現況與未來。

原鳳梨釋迦總量四成銷中,轉內銷後賣壓沉重

據農業部統計,2021 年以前,國內釋迦年產量約 5 至 5.6 萬公噸,其中 53% 為大目釋迦、47% 為鳳梨釋迦。絕大多數的大目釋迦內銷,鳳梨釋迦則是內外銷各半,台灣出口的釋迦幾乎都是鳳梨釋迦,九成銷往中國。中國在 2021 年9月無預警暫停台灣釋迦輸入,釋迦銷售頓時陷入困境。

國內釋迦 95% 來自台東縣,當時的農委會啟動內、外銷和加工三箭,鼓勵企業、國人團購,並媒合超市通路,也開發外銷新興市場,加工製成冷凍釋迦、果泥等。

儘管台灣努力外銷市場,但台東縣農業處處長許家豪明言,中國禁運後,釋迦外銷量從超過 1 萬 6000 公噸重跌至今年不到 3000 公噸,鳳梨釋迦的產地價一路下滑,內銷市場價格也持續低迷。

過往有外銷市場支撐時,鳳梨釋迦產地價每台斤可達 50 元,但 2021 年中國封殺消息一出,產地價開盤直接掉到 30 元2022 年更跌至 25 元,不少果農轉作、自主減產約三成。許家豪表示:「產業還是會觀望(中國)市場回歸」。

今年產季剛開跑,鳳梨釋迦產地價格看似平穩,已達 60、65 元。銓益農業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林志忠表示,產地價格高主要是因為農曆 8、9月 連續颱風「收」掉一些產量,才淡化賣壓,不過中國市場重新開放也是推力之一。

加工品難紓解賣壓,專家:仍是中長遠目標

除了鮮果市場低迷,加工品也難解釋迦賣壓。許家豪指出,農糧署過去兩年設定目標加工量為 3000 公噸,但縣府調查顯示,實際加工只用掉 1000 多公噸的釋迦。

關鍵在於釋迦的加工品很少,雖然過去兩年學者、業界開發出不少新產品,但釋迦加工品市場目前還在「初期推廣」階段,因此,恢復或是拓展鮮果銷路是當務之急。學者專家也建議,產量中應有 1/3 進入加工市場,因此加工品仍是中長遠的發展目標。

中國仍是鳳梨釋迦最具潛力市場

因中國宣布暫停輸入的理由為「檢出介殼蟲」,台東縣政府和台東大學研究、檢討釋迦外銷的流程,改善有害微生物的檢疫問題,並要求縣內包裝場必須重新規劃動線、分倉分流,例如已經清潔的果實和剛採收下來的果實必須分開,避免交叉污染,所有工作人員也要接受一定時數的防疫課程講習,農場部分則要求果園必須取得產銷履歷認證。

許家豪說明,本次鳳梨釋迦出口中國是由 6 月通過審查的包裝場、果農供應。不過當時通過審查的栽種面積僅約 15 公頃,無法有效解決鳳梨釋迦賣壓。今年 10 月下旬又有超過 40 家包裝場、果農提出第二批審查,期望也能重回中國外銷市場。他相信對鳳梨釋迦在中國還是極具市場潛力。

產地:市場當然越大越好,但對中謹慎觀望

「市場當然越大越好」,台東釋迦農林信宇表示,若風調雨順,鳳梨釋迦產量絕對無法靠內銷或其他國外市場消化。據他觀察,近兩年只有少數果農能自產自銷,政府再努力、市場增幅都有限,能重啟中國市場是好事。不過農民也都擔心再度被中國暫停進口,只能盡力提高果實品質,但政府也應盡量避免影響農產品外銷。

林志忠表示,中國為難台灣農產品外銷總有蛛絲馬跡,在鳳梨釋迦外銷受阻前,就要求台灣把釋迦產地寫為「中國台東」,「最後還是暫停進口」。他認為釋迦農多持觀望態度,也有逐漸減產,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去化鳳梨釋迦,「總不能被人家掐住」。

外銷商:釋迦銷往他國杯水車薪,政府可考慮輔導農友轉作

長辰公司經營水果外銷,並向中國申請第二批鳳梨釋迦審查。董事柯力禕提及,其它國家新增的訂購量都不足以取代中國市場,相比之下都是「杯水車薪」。他不諱言,外銷中國能減少運輸成本、售價也有競爭力、市場龐大。反之像日本只接受冷凍釋迦、銷新加坡需要空運,都會疊高成本,限縮末端市場銷量。

「但不是對中國完全放心」,柯力禕直言,產業既擔心中國再度暫停進口,又需要中國的龐大市場,且台灣對釋迦的補助政策也非長遠之計,政府應積極盤點有市場缺口的作物,進一步輔導轉作,才能有效說服農民減少鳳梨釋迦產量,而非造成另一種作物產銷失衡。

銷中禁運最早苦主─鳳梨,轉銷日方力道尚不足

鳳梨是最早被禁運的水果,也是台灣相當倚賴中國的農作物。2019 年起,鳳梨年產量從 43 萬公噸降至去年的 38 萬公噸,面積也減少約 500 公頃,但少量的減產仍不敵強大的賣壓。這是因為中國在台灣鳳梨外銷的占比超過九成,2017 年的高峰期甚至達到 97.48%,2019 年創下 5.1 萬公噸的外銷紀錄。

中國禁運後,台灣開始轉單、加工,也鼓勵國人多吃「愛國鳳梨」,政府並喊出「三年減少 338 公頃」鳳梨種植面積的目標。同時,日本出口量也由原先的一千多噸增量到 1.8 萬公噸。不過減量、轉外銷市場的目標雖有成效,但賣壓仍舊山大。

在國際農產貿易公司工作多年的 S 先生指出,中國封殺之前,台灣鳳梨每年僅出口 2000 多公噸到日本,政府前兩年的努力確實讓台灣鳳梨在日本市場拓展領地,但現實來看,日本採購量不比中國,農民銷售壓力比以前更沉重。

尤其近期日圓大幅貶值造成嚴重通膨,日本人的消費力道減弱,此外,近三年鳳梨轉銷日本,出口量之所以可達近 2 萬公噸,農業部的外銷補助是很大的推力。但業界已經聽聞明年補助款會減少,因此明年鳳梨銷日量估計落在 1 萬公噸左右,「產地、貿易商都很渴望中國市場重新開放」。

打貓果菜合作社:多一個市場都好

全國十大神農陳憲星栽培鳳梨40餘年,他認為,中國市場若開,「鳳梨當然要去」,因為商業不該與政治混談,對出口商來說,「多一個市場都好」。

至於開放後若又無預警禁運該怎麼辦?「時到時擔當!」陳憲星也指出,鳳梨若要維持內銷價格,光是好吃還不夠,必須減量種植,原來種一公頃的、改成種六分地,慢慢回復到國人的胃納量,才有資格來討論「哪個外銷市場比較好」的問題。

銷日鳳梨面臨重重關卡(攝影/林怡均)

大產農之一:鳳梨外銷難題不易解,宣傳難掩產地低價

採訪前先聲明「不願具名」的大型鳳梨產農李先生表示,中國禁運三年來,海南島的鳳梨產量大幅提高,現在就算開放市場,「中國的餅也不大了」。

他接著表示,日本市場對鳳梨的胃納不及中國,但日本市場要擴大也有極限,不過要台灣果農改種其他作物亦不容易,他強調這是個難解的問題,「可惜政府沒有方向」。

李先生提到,政府的三支箭說起來很好聽,實際上只是官員們自己互相取暖、根本沒有實效。這兩年產地價格低到一台斤 5、6 元,尤其是那些沒有作產履、面積也不大的小農,狀況悽慘,卻都被掩蓋在政府大內宣的光芒下,「非常可憐」。李先生並預言,明年狀況會更難過!

大產農之二:台灣鳳梨品質已提升,對中國市場別見獵心喜

另一位同樣不願具名的大型外銷產農張先生倒是對政府的態度比較持平,他提到政府早在中國禁運鳳梨前就看到外銷市場傾斜的隱患,因此提早布局。那時雖然出口日本的果量不過幾百公噸,但若非當時已經牽線,中國禁運後也無法立刻就大量外銷日本。

張先生提到,中國市場波動太大,不能太過倚重,即便市場重啟,他至多只會經營一小部分。過去中國雖然曾經海納每年四萬噸的鳳梨,但單張訂單數量大、價格非常低;反觀日本雖然不及兩萬公噸,但價格穩定,方便農民計畫生產。

再加上因為日本的要求,台灣鳳梨不論是田間管理或包裝場技術都有提升,他建議穩穩經營日本市場才是上策。他並提到,中國市場若能重開,也不要見獵心喜,三年前禁運後台灣倒了多少集貨包裝場!「靜心想想看,如果再來一次,我們可以承受嗎?」(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台灣農產再銷中?01》鳳梨釋迦率先領「復合紅利」,鳳梨產農看法兩極

台灣農產再銷中?02》瑞穗文旦期待重啟,茂谷蓮霧農看法不一,農業部:不再押注單一市場 

台灣農產再銷中?03》班班吃石斑,對養殖漁業是好是壞?補助是否抵銷輸中風險?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