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小雞情事

文‧圖/梁郁倫

這幾天,家裡有朋友給送來了九隻出生不久的小土雞,看著他們發出咭咭咭咭的聲音,一會兒全擠在小碟子裡吃飼料,不一會兒便又挨在一塊睡著了,吃吃醒醒,跑跑跳跳的,煞是可愛。

這些小土雞們可是有來頭的,怎麼說呢?是母雞給孵出來的!光這點大家一定很好奇,母雞孵蛋不是天經地義,何須如此大經小怪?但妙就妙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現在多數的母雞都只下蛋,卻不孵蛋了。連在鄉下地方要找到土母雞親自孵出的小土雞,也是相當不容易。鍾媽媽找遍好幾戶才問到她心裡這所謂純正的雞家族,又是土雞,又是紮紮實實自己生蛋自己孵蛋的雞。

台灣的養雞業隨著發展越來越專業,有飼養專門生蛋的雞與食用的雞,光是肉雞也分為好幾種等級與品種。而在專業分工的飼養環境裡,動物的本能竟也會在一代傳一代中產生了微妙的改變。在鳳林,有一家專門賣小雞與雞飼料的店,老闆娘說,現在市面賣的小雞都是人工孵的,每週三、五,固定有專車從南部送上好幾籠小雞,雖然只是小地方,需求量也頗高。在鄉下,空間寬闊,生活型態較為儉樸,很多戶人家都喜歡自己養雞,為逢年過節的祭祖與桌上佳餚預備,要不就是僅養些母雞來下蛋。

大概過完年後,我們也開始在自家後院圍籬笆、用竹簍鋪些乾草做窩,養起了三隻買來的母雞,天天等著撿雞蛋。養了一陣子,偶爾幾天沒去撿蛋,發現這些母雞從來不專心孵蛋,可能窩上幾天,隔日便閃邊涼快去了。就算這些母雞生下的蛋孵不出小雞,但總有孵蛋的天性吧!鍾媽媽笑說這些雞都是人工孵出來的,電孵的雞長大後生的蛋還是電孵,一代傳一代,好像基因也跟著進化了,雞也本能的反應出不記得要好好孵蛋這回事,鄰居長輩都好笑的說:「這馬ㄟ雞仔攏戇戇」。

有了養雞經驗,從雞的習性窺知原來我們改變了飼養方式,雞的生態便跟著人們的時代在進步,看來,傳統的母雞孵小雞習俗,因著生長環境的改變,雞的習性(亦或者天性)也漸漸沒有傳承了。

「所以要留種阿!」鍾媽媽可樂著。看著這幾隻小土雞,我格外好奇到底電孵跟母雞孵的哪裡不一樣。從小就得幫忙養雞的鍾媽媽細心教我看,先說小土雞的羽毛花紋,這樣漂亮的深色紋路,是正宗土雞才有的!還有體型比起電孵的要嬌小許多,再來,便是觀察牠們的個性了。這些小土雞東奔西跑,很會飛跳,野性藏不住,電孵的小雞便是乖乖在地面小步走,顯得含蓄。這樣的對照,相當有趣,或許這樣的思考提醒我們,現在的環境是否也失落了什麼美好事物,是值得傳承延續的。

後記:

今年62歲的鍾媽媽,退休生活第一步是開始學習種植有機南瓜,緊接著,因為三個兒媳婦陸續娶進門,家裡更添熱鬧,想想一家這麼多口要吃,她心底打著如意算盤要自己來養土雞。「阿公以前就是養了好多雞,逢年過節便騎著他的打擋摩托車,挨家挨戶給他的九個子女一戶分送一隻雞…」言語間流露出親情的眷戀,是為人父母對子女滿滿的愛,吃的記憶讓溫暖的往事浮上心頭,生活中多麼枝微末節的情感,可以暖了心房。鍾媽媽笑得很開懷,不管是種南瓜,還是養土雞,她的思緒都為一家子的肚子思量,這是母親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