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業統計何用?台灣需要怎樣的農業政策?

日前從報上得知今年農業產值創新高,四千兩百多億,已是14年來的最佳成績,正當農委會以近乎報喜訊的方式宣佈此一消息時,我所憂心的是政府每年投入的農民補助以及農產業獎勵,是否產生了應有的效益?

與此同時,雖然如此比較並不適當,但我國一個年度的農業產值,竟然只相當於同年單一企業鴻海年營收的18%。如此表現,似乎與近年來國人對於農業發展的改觀和期待有所落差?

面對這個問題,至少可以引發兩個面向的思考。首先,我們應該探問此一落差來自何處?其實答案不難想見,追根結柢,便是農業產值統計錯認了它所應該關注的主體。四千兩百多億的數字,僅是全國持有農地面積0.05公頃以上農家所得的加總,而99 年外銷值達到1.18億美元的蘭花產業,以及眾所矚目的石斑魚、觀賞魚和農業生技公司、農產食品加工、休閒農業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項目,卻未被列入統計。

農業統計項目上的闕漏,絕不能被輕忽,因為其所反映的是我國的「農業」定義已經嚴重「過時」。農業統計的目的,是作為農業政策擬定的參考,依據此些數字背後的意義,我們才能有整體的農產業政策規劃。然而,「過時」的農業統計項目,正好說明了我國農業政策上最為根本的問題。政府若不正視,那麼存在於國家政策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落差,將會持續擴大,再高明的領導者也無法以具有遠見的方式,提出國家層次的農產業發展願景。

其次,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我國需要怎樣的農業政策?也就是說,我們期盼勾勒出一幅怎樣的農產業發展藍圖?政府應該低身傾聽農產業界的聲音,彌補自身與產業之間的脫節,透過重新瞭解、理解,並且回應產業的需求。而在確立農產業發展願景以及農產業發展政策之後,才得以全面有效地檢討、設計農業統計所應包涵的項目。

尤須特別提醒的是,農產業的發展藍圖,絕不應以「提高產值」作為唯一考量。因為農業與人類生活間的牽連之大,面向亦廣,其價值同時展現為一個社會對於土地的情感、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存、對於人類發展與生態永續如何取得平衡的反思等等。在重新勾勒農產業發展藍圖的同時,我們期待政府能以更為貼近真實、更具遠見、更能包容多元價值的方式,為農產業創造一個眾所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