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楊儒門產地之旅(2)教你看懂健康水產!

文/楊儒門、宇馨 
首圖/ 右邊「白蝦」顏色透明偏黑、綠是健康,純海水的養殖才有的樣子

寒風刺骨的天候中,阿禾師為了解文蛤的生長情形,還是有常下水去撈捕文蛤苗上來判斷生長的情形。我咧!要下水實習的事,就交給宇馨了,她是躍躍欲試,已經是穿好「青蛙裝」在岸邊等待下水的時機。

目前就這一池混養的種類有:有主要養的文蛤、虱目魚、黃鰭鯛(俗稱的赤翅仔)、龍膽石斑、老虎斑、白蝦、黃金鯧,有的是隨海水流進來的草蝦、鬍鬚蝦、蟳、海水吳郭魚…

大家可以看一下,池水是很清澈的,是因為混養的因素,所以池子裡的藻類生長會受到「控制」,不然的話,藻類會消耗水中的氧氣。池子裡就算沒有「水車」打水增加「含氧量」,也不會造成池子裡文蛤或魚、蝦的死亡。

文蛤是躲在土裡的,所以挖完之後,要經過「淘洗」,把泥給洗掉,文蛤才會出現。

在檢查文蛤苗的健康狀況之外,如果撈到「燒酒螺」的話,要丟掉,就像在稻田看到「福壽螺」一樣,量過多的話,會影響文蛤的生長。

看我(宇馨)努力的往下挖!

這個是誘捕蝦子的「蝦籠」,魚、蝦、蟹都會進去。池子這麼大一個,放蝦籠的地方,只能靠「經驗」去放。

這就是文蛤的小baby,文蛤從受精卵養到這般大小要5個月,而且要氣候穩定才有這種收穫,若氣候不穩運氣差一點就會全池覆沒。阿禾師說文蛤從受精卵要養到可以出貨的大小至少要一年半,所以養殖業也是靠天吃飯的行業。

阿禾師他們現在的銷售模式是,阿禾師在產地「口湖」養殖,而孫姐在城市「台北」做銷售,這是現在農友很常見的銷售方式。但是市集一直有一個夢就是「CSA-社區支持農業」,以下是想法:

去年一直對於「合作農場」、「CSA-社區支持農業」有興趣,不過時機一直沒有成熟。農業要推廣,讓更多的人對農業產生興趣,歡迎大家來田間實習,田間參訪,與農人互動。做這件事情需要人力與熱情的配合。問題是人在哪裡?一、是田間管理員,二、是社區支持農業的會員。看到書上的介紹才知道,「培育堅實的核心團体」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做「社區支持農業」。舉例來說:當一樣商品放在貨架上,消費者走過去,看見,停留,佇足,觀察。在這短短的20秒內的時間,要決定是否購買的因素和意願可能因為「品牌、外觀、包裝、價格」,去影響到了購買的意願。就算消費者當下買了,但是有沒有「下一次」,就是所謂的長久性、忠誠度。

田間筆記的書寫就有農友的揮灑,讓大家跟著農友的筆觸,慢慢的一起和田裡的農作一同的成長。施肥、整田、放水、插秧、除草、防治福壽螺、巡水、開花、結穗、曬田、收割、曬乾、儲存、碾製成白米、包裝、運送。

接近農業、土地、生物多樣性…

這樣建立成來的關係,對農業的未來,對我們想推動的「社區支持農業」,是有正面的幫助的。

第一階段,慢慢的掌握潛在的客源,當有一位消費者、朋友願意互動時,那「社區支持農業」的社群就多了一位生力軍。

當社群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二階段,會員的加入,網站的訊息就可以定期的發布給會員。而「計劃性生產」,就可以在農場裡實行,農友就不用再擔心,種了要賣給誰。產銷是農業長久以來的沉疴,這個結,就有機會慢慢的解開。

第三階段,就是「風險的平攤」。在種植準備前,就先行募集「會員」→「一家的人,等於一戶」。書上所寫到「分發收成」,「1、可以到農場自取,2、在農場攤位及農民市集取貨,3、在鎮上取貨。」其實前面兩項對農友來說是方便的,但是第3項在台灣來說,變成是宅配的費用。對農友來說,是另一項成本的增加。

一分的地,種稻的話,大約會有400公斤左右的產出,台灣人一年的白米食用量是50公斤左右,而一家有2個大人加上小孩,有一半的時間在外食用,那算起來的話,大約一戶人家一年要買「50公斤的米」。所以一分地要找到8個社區支持農業的會員。

阿禾師說要把螺仔挑起來以免牠吸附在文蛤上賣相就會比較差,有時出貨前還得一顆一顆的把文蛤上的螺仔拿起來,真的是就「厚工」。

白蝦(右)左邊的蝦,顏色偏紅,也比較瘦,明顯是生病了,而且在生物鏈裡,「適者生存是必然的法則」。因為阿禾師的養殖是不投藥,用混養和小量多式性的養殖的方式去克服,就是有生病,或是比較瘦弱的,池子裡的龍膽石斑、老虎斑就加菜了。明顯看到右邊「白蝦」顏色透明偏黑、綠是健康,純海水的養殖才有的樣子。

有人一直跟阿禾師訂「白蝦」,但是產量都很不定,沒有講的話,大家以為是阿禾師他們懶惰,沒有去捉,其實不是的,是因為混養的關係,靠「蝦籠」去誘捕,所以可以捉到的量是不一定。所以大家看到這篇後,就會了解了。

宇馨這件「青蛙裝」是阿禾師十來年前買的,所以有點「故障」,入水之後,水會從「破洞」的地方進水,所以宇馨上岸的時候,都會來這招。把水「擠」出來,水就花啦啦的「噴出來」。

總是要合照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頭髮,都往後「飛」,不是「sedo」過,是「海風」 大啦!

除了在池子裡是混養之外,岸上的田埂是也不噴除草劑的,因為許多的生物,包括鬍鬚蝦、沙蝦、草蝦…都會躲在草叢裡,一個是覓食,一個是躲天敵。

這一張照片沒有拍到「精髓」,就是左右兩池的水,顏色是不同的。左手邊是混養,池水是清澈見底的。右手邊是專養的,所以藻類的控制是需要人下去用撈的,池水偏黃濁。

以下是宇馨的自述:看我們美女二人組,背景是阿禾師家的「生態池」,裡面種植的是「荷花」,四周都有種植甘蔗,採「野放法」,阿禾師有砍一些甘蔗讓我帶回天母農學園與同仁分享。

這片就是野放的生態池,杏宜姐邀請大家有空可以去他家吃海鮮,啃野放甘蔗!

這就是在生態池旁自己長出來的野生番茄,它大概就只有玻璃彈珠般的大小,而且它皮薄又飽滿,所以不方便運送。因為皮太薄,所以在採收的時候,很容易「破」,在市場上「不具銷售的價值」,但是很容易活,不用刻意去照顧,也會長的很好!

這是正在長大的茄子,旁邊白白的,是阿禾師他們把龍膽石斑去的鱗,把鱗拿來當成肥料。

夫唱婦隨的「甘蔗二人組」!

阿禾師有嚴格的指導吃甘蔗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咬,牙齒才不會咬斷掉。我自己是体會到牙口不好,以前很容易、從容大口大口咬著甘蔗的我,現在只能小小口,小小口來咬,所以,健康是重要的。「能吃就是福啦!」

請大家猜猜看這是甚麼?

上圖就是林投樹的果實,在社大上課或是去學校演講的時候,有時會拿出來和同學「開玩笑」,知道「鳳梨」長那裡嗎?我都會放這一張圖,統計過,大約會有2成的同學相信,鳳梨是長「樹上」,呵…

阿禾師正在做兒時的玩具就是用林投樹的葉子做成「鼓吹」。

宇馨手上的是「風車」。

鄉下就有這個好處,城市住久了,對於「停車」這個問題,一直很頭痛,在城市去到那,停車都是大問題,但是大家看一下這張圖,開心怎麼停,就怎麼停!

延伸閱讀
楊儒門產地之旅(1)不用藥的友善水產!
阿禾師自然生態魚蝦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