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陋室銘(2)青年進鄉的準備

文/ 陳建泰  首圖提供/ 陳韋賓

前言:永續農鄉

農村、鄉村,一般來說,幾乎是同義詞,近來才比較普遍有人使用「農鄉」這個詞,雖然並沒有人給它明確的定義,不過,我挺喜歡這個詞,因為它還可以當成「家鄉」。

農鄉為何要永續?一來,它是一個重要的人類文明的生活模式,是人類的珍寶;其次,姑且不論人類如何努力建構人造環境生產糧食,它仍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糧食的重要生產機制。

繼上篇 21世紀陋室銘(1)打造農鄉新文明 討論「打造永續農鄉」是一件是勞力密集的工作,更是知識密集的工作之後,本文對於計畫進入農鄉的年輕朋友,該如何善用網路打造農鄉新文明,提出了更具體的提醒和建議。

農鄉與網路

新的農鄉,相較於過去,其中最重要的新元素是資訊技術(網路)的普及。思考如何透過資訊技術的運用,匯聚認同的力量,共同面對未來不平靜的世界,是網路世代年輕人無可推諉的使命。

每次看到媒體報導時下對於資訊技術的運用,提到農村與網路的結合,總是不外乎行銷、廣告、網購、揪團旅遊,當然網路可以如此使用,但是可以更精彩。永續農鄉的網路使用應該朝向「解析、體認外部影響」、「共識形成」與「知識累積」來作,而且要盡早。

運用網路,我們必須先認得網路的基本精神。1983 之初,網路僅供非商業活動使用,但是外界壓力越來越大,Internet便開始逐漸邁向商業化。然而,在這個時候,「自由、分享、參與」的網路精神,基本上已經穩固的成型,無論是 .com 泡沫、portal入口網站浪潮﹍到 Web2.0 的崛起,你仔細的去觀察,就會發現網路上的這個自由的精靈(spirit)意志有多頑強。網路還在繼續往這個方向走去– open source, free software, open hardware, open identity, opencontents, open data, open government … openmind。「自由、分享、參與」,你可以聽到網路歷史長廊上面,這個回音繚繞,而且還要繼續傳唱。

農鄉要使用網際網路,務必抱持著這樣的網路基本精神。

基本提醒

那麼年輕人如何協助農鄉使用網路?

首先,您需要勇氣,成為善用網路工具的人。對於許多時常愛講「我是電腦白痴」的「投機份子」,我們以後都不要再受他們(或是自己)的欺騙。google, youtube, flickr, anobii, picasa, facebook, twitter,plurk, Wikipedia, justin, del.icio.us 身處資訊時代(informationage)的我們,對這些東西不需要恐懼,大膽的運用它們,不用玩到精通,玩你需要的就可以,不懂用問的,網路上多的是好老師。

其次,請注重網路倫理。網路倫理是用來保護網路和使用者的,有很多都是不成文規定,也沒有很清楚的界定,甚至是沒有法律可管的模糊地帶。但是只要記得:尊重、不怕麻煩,大概就可以解決大半的問題了。若是你要從事寫作、紀錄的,一定要去了解「創用CC(CreativeCommons)」,數位相機很方便,但是千萬要注意「影中人」的權益與隱私。

第三、在資訊安全方面,身份證字號、信用卡號碼,小孩子的照片、真實姓名都是禁忌,在使用網路或者要網友留下資料時,應該盡量避免這些欄位,除非你知道該網站確實可信。此外,也要避免不必要的連結產生,例如:不要讓你的手機電話與社區位置連結,也不要讓你的旅遊雜記與孩子的學校連結。

參與與分享

要進入農鄉的年輕朋友,得有計劃的透過網路,有系統的收集資訊,提昇自己對外部影響的整體認知。

在產業界,要開發一種新技術或是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都會透過一種稱為 STEEP(Social, Technology, Economics, Environment,Policy)的分析方法,從社會面、科技、經濟、環境與政策等層面,來了解外部的影響因素,以確認這個新技術真的有價值與需求,發展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或創新作法。

我們可以仿效這個 STEEP框架,有系統的隨時整理農鄉所面臨的外部影響,關心油價、關心氣候變遷、關心糧食政策、水資源現況,以及相關的技術發展。若是你一時不知道怎麼開始,你可以在上述的 STEEP 框架下,在每個領域,鎖定幾個關鍵字,跟隨 twitter 微網誌,google reader,很快你會有許多收穫。

此外,透過網路,串連決心在台灣土地上永續生存的人,也是很值得做的事情。

你應該撰寫部落格、拍攝影片、參與連署,參與公眾領域的網絡論壇、討論區,更要積極的寫稿投書,彰顯農鄉的價值。若是可能,也可以利用既有的平台,貢獻、累積知識,例如:你可以作的是認領 Wikipedia的農村、農業相關議題撰寫,或者提供 Wikinews 資訊,甚至邊在 Wikibooks 上面編寫你的農場手冊或者分享種植計劃書。

新世紀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不滿當時的朝廷環境,在貶謫期間,他可以躲到偏鄉,一方面從事詩文創作,一方面追求閒適的生活來調節精神,在和州建陋室。

不過,21世紀的今天,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Institute)董事長克里斯多夫.弗雷文說:「目前幾乎可以確定,現在出生的小孩將會面臨由冷酷無情的暖化世界所造成困難重重的人生…糧食供應將會減少…滋養魚源的珊瑚礁面臨崩潰,無論你住在北半球或是南半球,無論你是有錢人或是貧窮人。」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無處可躲。

只有認清人類社會是一個「糧食因果網絡(Web of causality forfood)」,榮耀、成就與努力,終究要與糧食連結。許多最新的研究與文獻都指出,妥善的照顧農村與農業,不但可以冷卻地球,也可以餵飽人類。21世紀,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入鄉築籚,再譜新世紀陋室銘。

延伸閱讀
21世紀陋室銘(1)打造農鄉新文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