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盼望從反常到返常-再談食品安全

從九月二十四日媒體出現「輻射海鮮恐怕上桌」標題,欣見監委主動提出調查,經過幾週,有關福島核災造成的輻射食品危機,似乎又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人類要生存飲食,本是天經地義,但科技造成的反常「添加物」、「輻射食品」、「農藥、硝酸鹽殘留」等,卻讓人心驚膽跳,或是完全麻痺。

福島核災發生後,我的日本好友惠美子寄信告訴我她要結婚了。曾經是不婚族的她,突然宣布五月結婚,有點那麼張愛玲傾城的味道,我訂好了機票並且開票,好友提供住宿,我期待拜訪最熟悉的惠美子日本外公外婆,然而,因為福島輻射外洩的問題,最終我還是沒有去東京。

然後,因為自己懷孕了,雖然日本大學邀請參加研討會,並且提供住宿和機票,我仍然沒有前往,因為自己曾作過關於慰安婦歷史的研究,我對於日本的政商究責態度,無法完全認同,加上必須自己帶孩子,擔心帶孩子吃到輻射食品,因此再也沒有踏上日本國土一步。對於一個受過完整訓練要做日本人類學研究的學者,我彷彿置身當年的潘乃德處境,在日本國境之外作田野。

到底是誰的問題?將風險完全歸咎於個人選擇,是資本主義社會逃避責任的不負責任邏輯。將問題完全歸咎於政府管理不彰,又忽視生產者責任。民眾過家常日子,將問題留給NGO,然而日本進口的產品那麼多樣,就算再有資本和耐心,又如何要求NGO一樣一樣抽驗替大家把關?。

這週看見大潤發在中壢賣場設立食品安全檢驗站,消費者可以將購買生鮮蔬菜當場送驗,是一項有創意的突破,但傳單中「我愛美國牛肉」的標章,又讓人不知所措。到底這些商家還是有些進步,還是應該鼓勵,但又覺得應該可以在道德判斷上,更勇敢一點吧。

「道德消費」是當今西方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包括支持農友的農夫市集等,都納入這個名詞範圍體系。我在研究食品安全途中,不斷思考應該有哪些新的觀點,新的行動方案,讓我們的飲食文化能夠「返常」。透過檢視和省思那些浮現「反常」的社會常規和體制漏洞,重新找回具有社會關照的生活本質。

飲食文化(foodway)為社會體制的一面鏡子,意指與食物生產及消費相關的人類認知、行為與物質創造。浮現日常生活中逐漸奇觀化的社會景觀的種種風險與在場觀點。返常的另外一個角度,是盼望食品安全能夠長長久久成為常態,以及納入環境永續的考量。我從臺灣國美館所規劃的「返常」亞洲雙年展得到靈感,在課堂上,同學們表達非常期待觀看這次的亞洲雙年展。我請學生思考,要如何設計一套桌上遊戲進行食農教育?

知名的國際法專家、法律人類學家Sally Falk Moore 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過程,必須考慮歷史脈絡以考察法律在社會的角色,以及文化、社會、經濟情況等,影響了新世代的法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從政治經濟的歷史學的角度來看,二次大戰後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行銷話術帶給我們多元的商品選擇,卻也限縮了消費者食物安全的選擇,以及對食物生產與環境土地的疏離。

全球與我國面臨的飲食文化危機與風險,讓我們重新思考何謂我們需要的「適當科技」?一個地區的科技選擇,應該密切呼應該地區的文化、社會、與經濟條件,包括該地區的天然和社會資源、人力構成、文化慣行、乃至政治條件等。法律應該如何介入科技 – 生技、醫藥、食物、保健、化工產業的混揉,以「美學」、「科技」為行銷話語的方式已然深入台灣社會,由於科技專業的高門檻,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衛生部、生技產業(保健食品)在廣告審理也經常形成拉鋸戰,對專業行政和一般大眾來說,同樣形成困境。

我們還能有哪些更有創意的作法?我最近看到興大第二學生餐廳遺址開挖,想起了南投參觀的餐廳設計了一個考古遺址供小孩遊戲和舞台,其實真希望第二學生餐廳的設計能夠結合綠食育(無形文化資產)和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這才是最好的日常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