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踩踏製茶?茶改場:保持清潔即可但觀感不好

網路上流傳一些製茶影片,片中工廠員工雙腳在茶葉間來回走動,還有人看過或聽聞踩踏也是製茶過程的一部份,但有些民眾擔憂衛生問題,無法接受用經由多人腳丫子「洗禮」的茶葉泡茶。究竟為何茶葉製程和雙腳有關?赤腳踩踏是製茶標準流程嗎?

鋪曬茶葉時,可能赤腳來回走動

67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E8NeqeDBU

這要從完整的製茶流程談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長巫嘉昌舉北部的文山包種茶為例,農民在茶園採收「茶菁」,也就是新鮮的茶葉後,會送到戶外做「日光萎凋」,幫助茶葉散失水分。

在影片中呈現員工赤腳於帆布走動,雙金天龍製茶廠聯絡人顏千粵說,日光萎凋過程屬大面積曝曬,員工赤腳在帆布上來回走動其實是為了便於平均鋪整茶葉,不會刻意踐踏,而且雙腳踩上帆布前必須先清潔,不可帶有塵土。

「只是民眾觀感可能會不太好,」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副研究員兼茶作股股長胡智益說。

巫嘉昌說,標準的衛生製茶廠會要求員工一定要穿消毒過的軟性工作鞋,但以往幾乎都是直接赤腳走動,是否每間製茶廠都有要求員工先洗淨雙腳,則不得而知。有些製茶廠會先用圓盤「笳藶」分裝茶葉,再放到架上進行日光萎凋,就不會有雙腳接觸茶葉的問題。

日光萎凋完送到室內萎凋,幫茶葉更均勻散失水分,以及靜置、攪拌和發酵,接下來以高溫炒熱茶葉,這個過程稱為「殺菁」或「炒菁」,為的是讓酵素停止作用,還可以殺菌,巫嘉昌說。

炒菁完後再進入「揉捻」過程。胡智益解釋,揉捻是為了幫茶業定型,以及讓汁液跑到茶的表面上,以利於沖泡,「古早時期確實有人用腳踩或用手揉茶,但現在幾乎沒有,已經變成一種技藝;現今都用機器取代,想要找專門踩踏的師傅可能也找不太到。」揉捻後經歷初乾與再乾,使茶葉保持乾燥,文山包種茶就完成了。

揉捻
現今都以揉捻機取代人力(圖片提供/茶改場文山分場)

「團揉」也可能用腳踩,但今已少見

另一種雙腳踩踏茶葉的原因,巫嘉昌認為,可能跟不同地方製茶的特色有關。例如北部的茶葉多是條索狀,強調清香;中南部的茶葉則多是球形或半球形,強調喉韻。

球形茶葉比條索狀茶葉多出「團揉」步驟,「以前因團揉耗力,中南部有些茶廠會用腳踩,」巫嘉昌說。不過民國70年代後,布揉機和束包機等設備逐漸普及,取代人力,現在幾乎沒有看到茶廠用雙腳踩踏揉茶。

福壽山農場銷售部人員也說,目前已沒有用腳踩茶葉,民眾看到的可能是很久以前拍攝的影片,或是有些茶廠為了讓觀光客體驗而舉辦的活動。

其實古早跟現代的製茶流程都差不多,只是在於現今更注重機械化與衛生。有鑑於此,茶葉改良場文山分場持續推廣「製茶工廠安全衛生」觀念,要求員工進入工廠後洗手,換上工作服與工作鞋,地面也採防塵材質,製程中還要做到茶葉不落地、家畜不可進入、瓦斯管線須規劃完善的配置路線等。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與茶葉改良場文山分場也鼓勵製茶廠建構安全衛生的生產加工環境,從2011年開始輔導許多製茶廠,對加工環境、機具清潔、公共安全、茶葉加工動線流程與污染危害管控等進行評鑑,以1到5顆「星級」標誌,星級愈多,表示衛生安全管控愈優良。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