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舍修法抑制炒作農地 農會界兩樣情

部分農民齊聚宜蘭縣政府前抗議。(圖/林慧貞攝影)
部分農民齊聚宜蘭縣政府前抗議。(圖/林慧貞攝影)

今早宜蘭縣頭城、冬山鄉等等農會到宜蘭縣府抗議,同一時間,中華民國促進農業農地發展協會以及房仲業者等大約1000人,也集結在縣政府及水利會門口,抗議縣府限縮農舍興建相關資格,讓農地價格直直落;但同樣是農會,近幾年積極輔導地方特色產業的台東縣池上鄉農會和高雄市美濃區農會,不約而同擔心農地價格炒太高,年輕人沒機會返鄉耕種,跳出來支持修法。

宜蘭農會憂農地價格下跌影響放貸

農委會上周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明定須有農保或健保第三類資格,或實際務農者才能蓋農舍,宜蘭縣政府則早在4月便頒布《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需有務農事實才能蓋農舍。

但此舉引發許多宜蘭線的地方農會和立委、農民、房仲業者不滿,搬出耕耘機,集結農民到縣府遞陳情書。

頭城鎮農會總幹事吳立民說,農地價格因為農舍修法下滑,現在交易幾乎停止,以前可以貸一千萬的地,現在貸600萬,農會都還要考慮。

他說,全宜蘭的地方農會,營收有60%都靠信用金融,才得以補貼其他業務支出,要是價格崩盤,農會受到影響,農民自然也無法避免,且現在種稻一年一公頃賺不到十萬,農民根本無法靠務農為生。

冬山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耀認為,農舍問題主要是先前執法不力,只要要求農地需有十分之九農用即可,不需要修法限制農民資格,「否則農地會像原住民保留地一樣,乏人問津。」

相較於農會著重在農業金融和農地價格,來自壯圍鄉的年輕農民林先生則是帶著矛盾的心情來抗議。

他家中有1.3甲地,但因種稻收入每年不到十萬,平常須兼作汽車維修,得等小孩上大學,才能當專職農民。「務農所得低,能依靠的全是農地保值。」他無奈表示,地是祖產,根本沒打算賣地,但或許未來傳給下一代,真的有急用時可以拿來變現。

農產收益高,美濃、池上農會支持修法保護農地

高雄市美濃區也是另一個農舍熱點區,農地價格不比宜蘭低,但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在這次農舍爭議中,站出來力挺修法,他的理由是:「沒有農地,哪來農民,哪來農會。」

長期和美濃農會密切聯繫、輔導當地產業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表示,就美濃狀況來說,只要每年農作物產值,有農地價格十分之一,「農民基本上會惜售農地。」

近年,美濃的白玉蘿蔔、橙蜜香小番茄,在農會輔導下成為全台知名品牌,有農民年收入破百萬;農會每年也收購紅豆,不是要搶盤商生意,而是製造槓桿效應,讓農會價格成為農民和盤商的議價依據。

美濃區農會近年積極行銷白玉蘿蔔季,為地方產業帶來不錯的觀光收入。(圖/汪文豪攝影)
美濃區農會近年積極行銷白玉蘿蔔季,為地方產業帶來不錯的觀光收入。(圖/汪文豪攝影)

和美濃農會一樣支持修法的,還有台東縣池上鄉農會。

近年農會和公所、農民合作產地認證,把池上米經營得有聲有色,秘書黃榮欄說,種池上米的農民,收入不輸在西部工作,或是到工廠上班,但若農地價格高到買不起,年輕人還是回不來、既有農民無法擴大面積,將影響產業發展。

他坦言,農地價格下跌會影響農會放貸,「但如果讓農地價格無限上綱,未來仍得承受泡沫化的風險。」

並非每個宜蘭農會都反對嚴管農民資格,員山鄉農會總幹事黃佑任說,真的農民不會受到資格影響,「而且不能因為之前把農地價格炒高,現在跌價,就說是修法造成跌價。」

產銷能力貧弱,營收只能靠放貸

台灣的農會部門主要可分為負責運銷的供銷部、輔導栽培的推廣部,以及放貸的信用部,一般商業銀行較不接受農地貸款、抵押,因此農民只能找農會。溫仲良說,大部份農會的營收都是靠信用部,要是供銷部和推廣業務貧弱,信用部營收更是佔了9成以上。 

他進一步解釋,假設一塊地價值300萬,有些農會可放貸到200萬、250萬,甚至會超貸到350萬,一切全看交情,如果農地跌到200萬,就可能成為呆帳,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這麼多農會走上街頭。

抗議民眾揚言罷免宜蘭縣長

今早在宜蘭縣府前抗議的民眾提出五點訴求,若縣府在9月15日前沒有正面回應,將對宜蘭縣政府提出損害賠償民事訴訟,以及違反行政程序的行政訴訟;甚至不排除佔領農業處、如影隨形在縣長、農業處長出席場合抗爭、推出立委候選人,甚至發動罷免縣長林聰賢。

對此,出面接受陳情書的宜蘭縣政府副縣長吳澤成表示,尊重民眾意見,中央上周公布新辦法後,證明宜蘭縣府做的事是對的,目前只有農舍興建區位和中央法令不同,縣府規定必須有鄰路,但中央只說要保留完整區塊,會再做檢討,看有無修改必要。

宜蘭副縣長吳澤成(右)接受抗議民眾陳情書。(圖/林慧貞攝影)
宜蘭副縣長吳澤成(右)接受抗議民眾陳情書。(圖/林慧貞攝影)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