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的台中街頭,最近出現一台紅色小轎車,上面載有幾十份剛做好的麵包,雖是麵包,但品項卻非常台灣,包含米吐司、本土黑糖吐司、醃蘿蔔台灣拖鞋….賣完就沒有,而且隔天還不一定出現,也不會賣同樣的麵包。聽起來像超限量「快閃」行銷手法,其實原因很單純,因為這是年青麵包師翁偉鈞一人的作品,產能有限,這樣可以撐下去嗎?他説,沒想太多,只是想做出自己喜歡的麵包。
原來讓肚子敏感的不是麵包
7年前的翁偉鈞,其實非常排斥吃麵包,「因為我每次吃都會拉肚子,我的家人也是。」但自從連鎖書店離職後,他卻意外在職業訓練所的培訓下接觸麵包製作,才開始對麵包改觀。
原來黑板上範例食譜,總會有幾項原料被勾起來,「老師說如果麵包做來自己吃,這些勾起來的東西可以選擇不要加。」仔細一看,這些項目不外乎幫助麵糰膨脹的益發劑、讓麵包更蓬鬆有延展性的品質改良劑,或讓色澤氣味更符合消費者想像的色素、香精等。而食譜之所以仍得表列,只是為讓學生能應付丙級烘焙考試。
幾次嘗試下來,翁偉鈞發現原來吃沒有添加物、適當發酵和烤焙的麵包不會拉肚子,連家人也無異狀,便開始想製作完全不添加的麵包。
過程不假他手 只想做出自己喜歡的麵包
職訓所課程結束後,翁偉鈞還到穀物研究所進修,並利用2年的時間測試產品、準備創業,「當然還有和老麵培養感情(熟悉老麵)啦。」他笑說,如今蓓克手作麵包工作室已矗立在台中市東區4年,而他也養成每天早上便起床備料,一路忙到下午4點出爐、包裝、販賣的習慣。
不過由於他是一人麵包工坊,一天得出4款麵包和吐司,所以得一口氣使用4支計時器,在等待吐司麵團發酵的同時,還得攪拌另一款麵包的麵團。即便運作順利,還得看當天溫度、濕度,順利發酵完成才能趕在下午出爐,一般到了冬天,則又會拉長發酵時間。
「雖然我每天的工作都一樣,但都是做出不同的麵包。」原來蓓克一整年共有30多種產品,但每個月會挑選16種麵包、吐司輪流製作,並預告在臉書上供顧客訂購參考。
而他的麵包口味也與其他麵包坊不太一樣,大部分的產品要不是使用來自十八麥的台灣小麥粉,便是地方農產品,像美濃農夫自製的醃漬白玉蘿蔔乾、屏東台灣紅藜、台南黑糖,以及在台南的丈母娘親自製成的柴燒龍眼乾、芒果乾,以及加入米的土司,充滿濃厚台灣元素。
用麵包呈現台灣農產原味,希望一直做下去
儘管如此,許多人愛吃的日式甜麵包,讓他的經營深受挑戰。以紅豆麵包來說,消費者都會和他反映蓓克的版本「不甜」,希望他調整配方;但翁偉鈞總是笑著和消費者解釋,甜麵包是日式風格,但原始的麵包本身就不會添加糖,所以堅持只表現紅豆原本的風味。
而一般紅豆甜麵包的糖分也和業者希望長期儲存麵包有關。他解釋當紅豆餡越甜、越有防腐劑的效果,但卻造成身體過度攝取糖份而影響健康,「少油、少糖又不用添加物的麵包,就是效期比較短,」甚至過一晚後麵包會像洩氣氣球一樣塌陷,都讓他得直接下架回收,因此得精確計算每日的賣量。
儘管如此他仍堅持自己的原則並樂此不疲,「我希望有天麵包可以是台灣人的主食。」就像他的蘿蔔乾麵包,也有顧客反應太鹹,但事實上他並沒有額外添加鹽份,而是反映蘿蔔乾的風味,所以他雖微調麵團配方卻也仍交給消費者選擇。
面對許多盈虧考量,他則笑說沒想太多,但能一路堅持最重要的便是要有想法,要知道「為什麼想當烘焙師」,如此便能有自己的營運特色。不過他也嘗試接觸不同客源,像是推著麵包籃在街角,或開著自己的小紅汽車將麵包帶到台中市區賣,他笑說「做出我自己願意吃的麵包,就是我的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