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尼伯特過境第二天,農損初估高達9.1億元,儘管行政院拍板撥付8億元救災金,並要從寬、從速、從簡,但農民都說人力挹注,協助復耕、環境清掃才是當前重點工作。
有的農友是收割後的稻穀遭雨水浸泡,有的則是新建溫室毀損,而荖葉的棚架也遭吹拂得東倒西歪。只是令農友困擾的是,要申請現金補助不僅要等公所現勘人員現場採證後才能清理,銜接下次栽種的「空窗期」該如何轉作、去哪找通路更是頭大,最後也只能先著手清理。
不是只要錢,要人、要復工
強颱尼伯特過境據農委會今(10)日傍晚5點統計,損失金額高達9.1億元,而首當其衝的台東縣,損失高達7.2億元。民眾不只在臉書上狂傳小額捐款消息,行政院長林全也裁示,中央將在11日撥付5億元供台東縣政府調度救災,額外再撥3億元用做農損。
只是現金固然是救災、復耕的重要手段,但行政勘災一直都有既定程序,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林全的「從寬、從速、從簡」原則,恐怕只能充作政治宣示看待,對農民來說,組織人力、復建、復耕才是當務之急。
在東河鄉經營打碗花農場的徐蘭香說,目前東河路樹已被吹得東倒西歪,嚴重影響道路進出,鄰近農民也都忙於自身家園的清理,很難互相幫忙。而她的醋缸被狂風打破外,收割入穀倉的稻米也遭雨水浸泡,「一般人都以為在颱風天前收割就沒事,但現在也受害!」
雖然稻穀濕了有烘穀機可以用,但東河目前部分地區仍在停電中,鄰居和她只能望機興嘆,在數萬元補助款間任由稻穀發芽。
另一方面,在知本卡地布部落從事友善農法的呂宏文,原本想藉由簡易溫室降低瞬間強降雨、極端氣候的影響,但殊不知17級狂風肆虐下,搭建一天多、7、80萬的費用便化為烏有,「也不知道搭溫室究竟是對是錯?」
只是現階段呂宏文也只能先將遭狂風吹飛的加工廠屋頂修繕,避免日後的偶發性降雨,再做環境清潔、到田裡收拾溫室殘骸,看哪些鐵條還能再重新使用,而這些都需要人力挹注才能完成,但今日中午前他都還沒接到相關人力訊息。
現金挹注復耕,也要有技術、通路銜接空窗期
不過目前呂宏文最關注的是希望能趕緊將庫存的花茶包賣出,原來他種植的有機、友善杭菊、洛神花會加工成花茶包,並無受到風災影響,但理想上也只能換出3、40萬元現金。
同時這類花茶作物種植期間剛過2、3個月,今年已經無望,得到來年才能復耕,「空窗期」該如何銜接成了惱人問題。雖然一般轉作蔬菜是最快回收現金的方式,但他既沒種過,也沒接觸過蔬菜通路,一時還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
荖葉檳榔「形象不佳」,轉作、復耕都難
除了友善、有機作物外,從事特色作物荖葉栽植的農友也深受其害。荖葉是一種胡椒科作物,常當作檳榔的佐食,也因為這點而被市公所「委婉拒絕」。
從事荖葉栽種近30年的韋俊嚴說,自己種植4、5分地,棚架全遭摧毀,雇工清理加上重新搭建,大約需100萬元,今日和同村鄉親到公所申請補助,以利後續復耕,公所同仁雖然都有上班、受理,但彼此卻不歡而散,只因荖葉和檳榔掛勾被點名為「不良作物」,能不種就不種。
但韋俊嚴說,並非不想轉作,而是轉作有技術門檻,不僅要從頭操作,更沒有通路銜接,缺乏政策配套的情況下,誰敢承擔生計風險?
台鐵首開免費、志工專車先例,為救災貢獻
不過這次許多民眾也在轉貼捐款之餘,也有不少人直接投入人力服務,台鐵更首次開出「登記制」免費前往台東的普悠瑪號專車,有志願服務需求、返鄉幫忙的人士只要向服務台出示身分證登記,確認後即可搭乘。
台鐵局長周永暉說,初步統計今日中午前已有1、200名人士登記上車,包括醫師、樹醫師等專業團隊,而需求端的台東縣政府透過交通部平台串聯扶輪社、法鼓山、慈濟等有意從事救災的社團。
騰旅行民宿業者陳厚諺則將有意幫忙重建工作的同業共同創立「台東民宿互動聯盟」,串聯願意供給免費住宿的業者,供有意協助救災、復耕的人士利用。而願意協助復耕、有勞力需求的農友,可上台東縣農會或直接跟農夫買填寫表單。另外,負責蘭嶼種豬栽培的台東種畜場,也急需15噸具吊臂卡車1台及操作人員,協助畜養空間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