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藥風行全球 2020年預估交易50億美元

農藥太多怕殘留,化肥太多怕硝酸鹽超標,面對消費者的擔心,農民可能雙手一攤問:那你要我用什麼?什麼都不用,作物長不好啊!

有一群專家學者相信,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將是永續農業的解答。

由農委會和亞洲生產力組織籌劃的「第一屆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國際研討會」於8月23日在中興大學舉辦,現場專業人士來自印度、日本、菲律賓、斯里蘭卡等15個國家,介紹當前各國生物農藥與肥料發展現況,透過交流經驗,尋求區域合作的可能。

主辦單位之一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國際事務組組長洪良政表示,環境友善、安全無毒農業潮流下,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將是一個重要趨勢,台灣也在積極發展中。不過在農業應用上,各國尚沒有明確統一的規範,希望借此國際研討會取得共識。

IMG_0361
第一屆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國際研討會在台舉行,與會者眾(攝影/蔡佳珊)

減化肥農藥為全球趨勢農用生物製劑市場大

亞洲PGPR永續農業協會會長Reddy博士開宗明義說,「綠色革命以來琳琅滿目的殺蟲劑、殺草劑,很多早就該禁了卻還沒禁。農友觀念也根深蒂固,造成農藥肥料的濫用。」

而現今農業面臨更多挑戰,像Reddy的母國印度,不是旱災就是水災,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共存?於是他畢生投入生物農藥與肥料的研究,希望減少目前農業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創造可以兼顧環保、對子孫負責的農業願景。

Reddy博士解說,植物的「根圈」( rhizosphere)圍繞著許多微生物,其中15%是有益的,15%是有害的,70%是中性的。當微生物系統失衡,PGPR的作法就是導入有益菌種,抑制病原擴散,從而促進植物健康生長。

Reddy指出,生物農藥的全球市場正迅速擴大,2012年是20億美元,年增率高達13.2%,到2020年可望超過50億美元。生物肥料市場在2022年也將達到16.6億美元。

圖片3
(圖右)好菌的根圈適應性(圖片提供/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羅朝村)

生物肥料用好菌餵飽植物、改善土壤

生物肥料是市場當紅新寵,可和有機肥、化肥互相搭配使用。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沈佛亭解說,生物肥料的固氮菌或溶磷菌種能促進植物養分吸收,配合有機肥更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狀況。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Tadashi Yokoyama回顧,世界人口增長與氮肥使用呈現正相關,過去我們使用氮肥讓糧食增產,以餵飽越來越多的人。可是氮肥的來源:石化燃料,將在數十年內用盡。到時候怎麼辦?

「屆時化肥將面臨窘境,有機肥或生物肥料才是出路。」Yokoyama報告中提及,日本有專家找到一種可固氮的芽孢桿菌,接種後的稻米提昇產量20-30%。此外,日本的農友也有五成表示有興趣以生物肥料替代化肥。

Yokoyama也指出,有些低品質的生物肥料,可能因為益菌數少、載體不適合或是儲運太高溫,導致效果不彰,讓農民誤認為生物肥料沒有用。所以生物肥料的品質控管,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為了克服儲運過程溫度太高或是過於乾燥,影響微生物活性,菲律賓政府輔導成立一百多家生物肥料廠,設立在農田附近,讓農民可就近取得新鮮的生物肥料,使用面積已大於22,000公頃。

圖片1
右邊是使用好菌後,促進植物成長(圖片提供/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羅朝村)

生物農藥針對特定病蟲害,可避免抗藥性

生物農藥在台研發成果亮眼,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羅朝村介紹,例如昆蟲褐多角體病毒可防治青蔥上面的甜菜夜蛾和斜紋夜蛾,木黴菌可抑制洋香瓜病害。許多菌種已商品化,包括黑殭菌、綠殭菌、白殭菌、蠟蚧輪枝菌等等,可有效防治特定害蟲。最近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BPD1也成功上市,拿到我國和美國的專利。

生物農藥的好處,包括低毒性、可快速分解,對病蟲害有針對性,並可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都是傳統農藥所不能及。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應用毒理組蔡韙任組長表示,生物農藥風險比化學農藥低,噴灑後限制進入的間隔期短,也沒有安全採收期的規定。所以申請生物農藥上市,所需文件比傳統農藥少很多,只要6個月、花費10500元就可以進行新成分認證。

不過蔡韙任也強調,生物農藥也必須考量致病性、致敏性和二次代謝物毒性等安全風險,若是劑量高仍可能有危險性,尤其是對環境生態的風險評估,必須依各國生態系考量,需個案檢視。蔡韙任觀察,目前國內生物農藥的使用還是以有機農業為主,希望未來能多多推廣到最常被驗出農藥殘留的小黃瓜、菜豆等連續採收作物上。

圖片2
蟲受微生物感染,死在青蔥上(圖片提供/謝奉家)

新興產業亟需政府支持與農民認同

談到生物農藥和肥料,印度是亞洲大國。印度農業出口部門官方代表Yadav博士估計,印度的生物農藥每年使用量高達130萬公噸,製造廠商達450家。之所以這麼蓬勃發展,是因為印度政府提供了非常多補貼,「每公斤賣價50盧布,政府補助30盧布,吸引農夫購買。」

相較於我國政府每年花費大筆預算補貼化肥,導致農民經常過量施用而造成土地鹽化問題,菲律賓或印度政府的作法顯然更先進。

國內農民對生物農藥和肥料的接受度,也有待推廣加強。畢竟化學農藥肥料立即見效,農民用慣了,「他覺得噴下去蟲立刻死掉,才算有效。噴生物農藥,一回頭看到蟲還在蠕動,他就不能接受。」一位美濃農民如此形容。

除了效果較慢,生物農藥肥料還有一些限制,譬如生產成本較高、易受紫外線破壞、貨架期較短、儲運時溫度濕度不當會影響效果等等。Reddy博士補充,生物農藥肥料研發時必須針對各地氣候、土壤和作物別來進行田間試驗,因各國環境狀況不同,某國設計出來的產品,不見得能適用於其他國家。

各國對於生物農藥肥料的法規架構也未統一,造成國際貿易障礙。我國就有多家生技廠商已研發出優良產品,卻因此外銷受阻。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調查,我國生物農藥市場只占整體農藥市場4%,處於發展初期,最常使用的蘇力菌以進口為主。生物肥料也是新興產業,目前登記的只有20種,皆為國產。未來尚需產官學共同合作,促進有機農業發展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