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果園、茶園經常陷入季節性缺工窘境,為了推動國內農糧產業機械化,農糧署公告「輔導引進省工農業機械設備示範推廣計畫」,鼓勵業者自行引進國外商品化農機。
農糧署主秘翁震炘表示,這項計畫是針對國內尚未引進、商品化產製的「第一台」機種,「現在很多高學歷青農很清楚國外機具資訊,鼓勵引進適合台灣的省工機具」,只要確定是「第一台」,就得補助2/3購買價格,每台最多可補助6百萬元。
待經過測試小組實地測試,確定符合台灣需求後,就會納入新型農機補助計畫,「未來農會、農業合作社就能夠依照新型農機補助計畫申請購買」。
鼓勵引進採後處理機具
「目前台灣最需要的應該是採後處理機具」,翁震炘進一步解釋,小型耕耘、除草、噴水、噴藥機台灣已經很發達了;而大型曳引機台灣需求也不大,「反倒是蔬菜、雜糧、果樹的中型分級篩選、包裝機具,台灣很缺」。
「但中型機具主要是『大家一起用』,不需要每個農民都買,只要農會、合作社買一台,大家一起用就好」,翁震炘表示,未來會以蔬菜採後切菜、精緻包裝;水果色澤、重量、甜度篩選分級、削皮、去籽、包裝等機具為主,「鼓勵大家看到國外有好的機器就引進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改良」。
小型雜糧採後篩選
「目前原民部落比較夯的雜糧作物就是小米、紅藜、樹豆」,台東農改場技佐曾祥恩表示,台東農改場日前針對「小米」研發出機械播種機,目前已經將小米播種機技術移轉給一家廠商,但還沒開始量產。
曾祥恩更表示,除了播種機之外,其實篩選機也很重要,「因為小米、紅藜等作物,雜草、枝梗混雜的情況很嚴重」,需要篩選機進一步篩出,「目前已有三家廠商在做」。
此外,小米、紅藜也很需要脫殼機、脫粒機,曾祥恩表示,「目前是用稻米規格的脫殼機,脫殼效率已經比人工脫殼好很多了」。
「現在主要研發小米、紅藜相關機具,下一步會努力研發樹豆處理機」,但曾祥恩也指出,這幾項原民雜糧作物栽種面積小,「脫殼機還算小型,可以由農民自行添置;但播種機可能還是要以產銷班為單位購置比較有經濟效益」。
![小米機械播種機田間操作情形(農糧署提供)](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6/08/小米機械播種機田間操作情形(農糧署提供)-660x440.jpg)
茶園需小型代耕、整地的省工機械
「台灣茶園每逢四、五月就會面臨缺工、搶工的情況」,茶改場茶葉機械課長巫嘉昌表示,台灣茶園最需要的是採收、施肥、灌溉等機具,「現在很多茶農的年紀都偏高,真的很需要代耕、整地的省工機械」。
巫嘉昌也認為「國外機具需改良,才能符合台灣農工需求」,目前台灣茶園大多都是引進日本設備,「但日本設備通常用在大規模平地;而台灣的茶園規模通常較小,也多在山區丘陵地」,就實際使用來說,還是有障礙,需要再改良。
省工行動:果園動起來
除了採後篩選處理,採後加工也欠缺農機。曾有果乾業者向農改場反映「人工去籽手很痠」、「員工下班後手臂需要去診所復健」,高雄農改場場長林景和表示,為了減少製造果乾的去籽人工需求及人力疲勞,高雄農改場研發出適用於棗果等多種果實的電動去籽機,「很多產銷班、果乾加工廠都很需要」。
林景和強調,「復合式省工機具很重要,最好是一台機器有多種功能」,以新研發出的去籽機來說,只要更換模具配件,就能夠完成李子、甜桃和洛神葵等去籽作業,「發揮一機多用的效能」。
此外,林景和更指出,目前台灣果園最需要的是開溝、施肥等作業機具,「尤其是小型省工設備,比較符合台灣的耕作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