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窄小的山徑上,一隻黑狗從我腳邊竄過,停在前方約略兩個大步的距離,毛色在陽光下黑得發亮,然後回頭,清澄的大眼望著我,彷彿看穿了這個旅人,沒有目的地追逐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圖/曾琤)
在窄小的山徑上,一隻黑狗從我腳邊竄過,停在前方約略兩個大步的距離,毛色在陽光下黑得發亮,然後回頭,清澄的大眼望著我,彷彿看穿了這個旅人,沒有目的地追逐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圖/曾琤)

成年․禮

賽夏族人在成年禮中,對於山林植物熟稔程度的要求,並非意圖將植物二分為可用或無用,而是一種與山林共存、將自身性命與山林相繫的儀式。

記憶與遺忘

踩著巨石之間的間隙,我汗如雨下,一步緊接著一步,彷彿想追上眼中所及的綠,丟下一身的倦與疲。

在窄小的山徑上,一隻黑狗從我腳邊竄過,停在前方約略兩個大步的距離,毛色在陽光下黑得發亮,然後回頭,清澄的大眼望著我,彷彿看穿了這個旅人,沒有目的地追逐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

許多人說苗栗南庄的這片森林,沒有熟門熟路的賽夏族人引路,很容易迷失方向,怎麼走也走不出來。長老指著前方,說他小時候曾被蒙著眼睛帶到此處,被長者要求自己找出到特定地點的路徑。當舉目所見,皆是披天蓋地的綠,前一秒的艷陽,下一秒就被陰影吞噬。當時的他,只知道痛哭,然後,哭。

亙古恆常(或無常)的野林之中,年輕的孩子,因找不到歸途,驚懼而落淚。

這裡,是「沒有門的地方」。為了讓遊客不要在森林中迷失,管理當局用盡各種方法,除了適度修改路線、不斷的宣導、提醒遊客要記得隨身攜帶必要的食物、衣物、手機、行動電源,還特別標示「手機有訊號」的指示牌,提醒大家要照著指示牌走。只是這一切都無法讓遊客抵抗山林的魔力,總是在其中掉了魂、沒了神,失了方向。只要進了林,彷彿向山靈交出理智的羅盤,只能在其中任憑神祇的擺弄。

賽夏族在邁向成年的訓練之一,就是教導孩子們,能在山林之間保有絕對的明晰與洞見。他們無懼山林之大,跳躍於巨石、山徑之間;無畏千變萬化的山中氣象,定靜、謙卑的順服著山稜的曲線,憑著記憶找到歸途。

而踏進山林的旅人,偶有無法抵擋強大的森林氣場,甫一進林,即被氤氳之氣衝亂了元神,沒了方向。當被綠林無邊無際的圍繞,置身其中,往往更明確的感知軀體與靈魂的距離。汗水與疲憊將意志與肉體解離,如果讓自己的理智放手,那真會忘了自己的前世今生、愛戀嗔癡。遑論歸途。

    我隨著長老的步伐,踏入成年禮的試場。接下來,會是喚起與祖靈相繫的記憶?還是遺忘?

存活與死亡

要通過森林的考驗,不是找到回家的路就好。你必須,先活著。

長老遞上一片葉子,要我放進嘴裡咀嚼。我猶疑了片刻。自以為是的文明機轉在腦中快速的建起了防衛機制。

這不行!

沒吃過!

有沒有毒?

我還忙著天人交戰,長老早隨手將葉子塞進嘴裡,一邊咀嚼著,一邊露出透心涼的神情。

「我們的孩子9歲之前,要經歷第1次成年之前的考驗,過程中有一項任務是,我們要在這森林中,找出五種藥用植物」。

我看看手中的葉子,趁長老不注意的時候撇過頭,吸了口氣,將葉子淺淺的放進齒間。不一會兒一種透著清涼的香氣緩緩溢出,很快充斥了整個口腔。

賽夏族人面對身體病痛,不管是外部傷口或是內部疾患,皆從牛樟樹的葉子、枝幹、樹皮到樹根等部位取材做藥引。在賽夏族傳統信仰中,病死、意外死或戰死的靈魂,在靈的世界裡仍然痛苦,因此會將惡終的軀體帶到牛樟樹下,讓樹靈來醫治惡終的靈,得以在靈界無病無傷。

當某個時刻,倘若我們必須在這林間,面對生死交關,我們真能在樹靈的腳邊活下來?還是屆時只能棄守,向上蒼祈求對渺小生命的一絲憐憫?

 面對死亡,我們畏懼,進而用盡各種手段,證明我們才是生命的主宰。精密的醫學技術、以統計精算的存活率、對症下藥的治療…,曾幾何時,我們忘記應該治療的是一個完整的人與魂,而不只是某個症狀的消除或緩解。

綿密的蒼綠苔癬,包覆住眼見所及的石頭、樹幹、藤蔓,輕撫其上,竟是毛氈般的柔軟。這是山靈用尊榮的綠毯,迎接虔敬的旅人。(圖/曾琤)
綿密的蒼綠苔癬,包覆住眼見所及的石頭、樹幹、藤蔓,輕撫其上,竟是毛氈般的柔軟。這是山靈用尊榮的綠毯,迎接虔敬的旅人。(圖/曾琤)

賽夏族人在成年禮中,對於山林植物熟稔程度的要求,並非意圖將植物二分為可用或無用,而是一種與山林共存、將自身性命與山林相繫的儀式。當我們認知生命的有限、生老病死的無常,便會更深切感知,山林之間取與不取、用與無用,所應採取的分際。生死之間,不過是與山林之間,彼此對於生命的對話與辯證。

活著,也許是一種嚮往;而當我們病了,或是接近死亡,也許我們該做的,是傾聽,交付自己對於生命的執念與癡妄,讓真正該被治癒的,找到它的處方,無論受傷的,是身體還是心靈。

遠方響起悶雷,一行人不由得加快了腳步。近日午後的滂沱大雨,總來得令人措手不及。我們知道,接下來的,是雨神的千軍萬馬。

踏著交錯的石稜下行,來到一處下凹的谷地,溯著苔癬往前,一棵參天巨木矗立在谷地的中央。眾人魚貫繼續向前,我卻不自禁停下了腳步。從低處抬頭望向伸向天際的樹頂,像朝聖一座巨佛,一時無語,唯有平靜。

遠方又傳來悶悶的雷,接著是由遠而近的雨聲。我下意識的想找避雨之處,卻未見一絲飄雨。原來濃密的樹冠紮紮實實的阻擋了雨勢,我們因謙卑地親近樹靈,而得了庇蔭。這是一棵百年牛樟,昂然獨立。粗如巨蟒的藤蔓纏繞林間,像是守護者,捍衛著牠們的神靈,也守護著生者和亡者。

繁茂的樟樹林曾吸引無數為了樟腦經濟利益前來的漢人與日本人,時光流轉,今日樹靈俯視的,是虔敬的賽夏族人與旅人過客。

同行者許多人轉身,背對著樹,開始合影。而我找了個面對著樹的遠遠的角落,席地坐下,仰望著樹梢,像是進了佛堂的弟子,等著神靈和我說些什麼。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照相不再是僅限於專業技術者或一小群文青的特殊癖好,每個人都能在強大的鏡頭與濾鏡設定下,拍出過去僅有專業攝影師得以呈現的光影片刻。但看著鏡頭的我們,有多少真正記錄下環境的真實?而不是僅僅看著眼中的自己?
遊人們還在為鏡頭中的自己爭執著站左邊些還是站右邊些,有人熱情的喊著我過去合照,我微笑著搖了搖頭,忽然想到自己戴著口罩﹗沒了笑容的搖頭,不啻是無禮的回應,連忙拉下口罩補上笑容,試著讓這樣的婉拒有些溫度。

疫情當下,不知曾幾何時,嘴角上揚成了必須刻意為之的禮儀。難道是神靈的警示?在提醒世人,此時享有的陽光、空氣、水、自在的呼吸、皆是危脆的暫存及小確幸?

如果今天擁有的一切,明日將不復存在,當我們面對神靈,心中的祈願,會是追求長存的永恆?還是只願保有無可替代的此時此刻?

試煉與重生

雨聲漸歇,我們繼續在大樹與藤蔓間前行,專注於腳下巨石與沙泥的間隙,綿密的蒼綠苔癬,包覆住眼見所及的石頭、樹幹、藤蔓,輕撫其上,竟是毛氈般的柔軟。這是山靈用尊榮的綠毯,迎接虔敬的旅人。

這一刻,彷彿與現世的自己脫離,等待與前方的、不可知的,另一個自己,相遇。終於知道為什麼許多人,會執迷於山林中的獨行,那近似於一種移動中的禪定,大汗淋漓,沒有好惡嗔癡,只聽見山中蟬鳴,跟自己的呼吸。

想起入山之前,長老帶領著眾人,在入山處對著代表神靈的立竹,以竹籤串肉、竹杯盛酒,向祖靈祈求平安。無非也是在此刻同時放下自身的執念與俗世的紛擾,以謙卑之姿,將純淨的自我交給天神。竹子上綁著的芒草,乘載著山靈的護佑,當年的賽夏族獵人會將竹子上的芒草放在身上護身,如果順利返回,則會在入山處向神靈致謝,並摘取新的芒草,虔敬地綁回竹子頂端。

竹子上綁著的芒草,乘載著山靈的護佑,當年的賽夏族獵人會將竹子上的芒草放在身上護身,如果順利返回,則會在入山處向神靈致謝,並摘取新的芒草,虔敬地綁回竹子頂端。(圖/曾琤)
竹子上綁著的芒草,乘載著山靈的護佑。(圖/曾琤)

我們從來就並非真正的孑然一身,透過與神靈儀式性的相繫與解離,才真正完整了自己。

潺潺水聲,河谷自清沁的山澗間開展開來,陽光自樹隙撒入,在水面閃起粼粼波光。能見天的有水之處,這是賽夏族人的神聖之地。

過去的賽夏族人,只要行到此處,必祈求天的祝福:婚嫁之人,須忘卻過去的遺習,迎向新的人生;喪家行經,須放下過去的憂傷,自清泉的洗滌中復原;征戰的勇士,自潭中掘取力量前行;遠行的族人,向上天祈求賦予面對未知的勇氣,邁向新的旅程。

身為遊人,我知道這是與山靈最親近的片刻。因為繼續前行,我們都將遠離山神的庇佑,再次沾滿一身的俗世塵土,繼續為無邊際的現實拚搏。我俯下身,讓雙手浸潤在冰涼的山泉中,這是一個俗人,向山靈的無聲祝禱與祈求。

黑狗跟著主人的腳步前行,在高低起落的巨石上下跳躍,有時跑在主人前方,有時又刻意向後頭跑來我們這些跟隨著的腳邊,彷彿是隨行的守護者,深怕我們落了隊。

過去的賽夏族人,只要行到此處,必祈求天的祝福:婚嫁之人,須忘卻過去的遺習,迎向新的人生;喪家行經,須放下過去的憂傷,自清泉的洗滌中復原;征戰的勇士,自潭中掘取力量前行;遠行的族人,向上天祈求賦予面對未知的勇氣,邁向新的旅程。(圖/曾琤)
過去的賽夏族人,只要行到此處,必祈求天的祝福。(圖/曾琤)

主人是個膚色黑黝、身材壯碩的男子。同行者說他之前是山老鼠,後來因為自己的部落與林管處簽訂夥伴關係協議,開始發展山林綠色產業,便改成養蜂,現在是當地原住民合作社的成員。

看著他的側臉,臉上只有如同腳下巨石一般的稜線,沒有表情。

這就是成年了吧﹗不再年少輕狂,放棄與俗事爭奪資源,平靜的與山林共存。

成年,不再是到了特定年紀所舉辦的歡慶儀典,而是對自身價值與能力做出承諾的關鍵時刻。我們不再測試孩子們是不是能在迷霧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而是期待其是否展現勇氣與膽量。真正的長大,不是年齡的大小,而是責任的承擔及智慧的累積。

賽夏族人,面對時代的演變,成年禮有了不一樣的內涵。而對於進入山林的遊人,從入山、放下,經過汗水、雨水、泉水的洗滌,無論之前為何,當離開山林的當下,已不同以往。

成年禮,是一場試煉,只有通過考驗者得以享受讚譽與承擔責任;也是不能也無須回頭的轉折,先經洗禮,方如浴火重生。

山林,是試場,也是記憶與遺忘、存活與死亡、此刻與永恆、試煉與重生的展場與見證。

作者簡介

曾琤,政大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著迷於文字、書寫、及對世間萬物的理解。研究興趣為公私協力、山林治理。相信無論是學術研究、文學創作、或是每日的行動與實踐,目的皆在追求異見之間的同理與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