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仁餐包呢?就是「炸過的花生餃」(攝影/許育銀)
土豆仁餐包呢?就是「炸過的花生餃」(攝影/許育銀)

麥寮的四秀仔—土豆仁餐包

在種植後有剩下去殼花生仁,在確認已無其他用途後,就會被當作點心的食材。而土豆仁餐包,就是在時節孕育而生的點心,既可作為中元普渡的供品之一,又符合物盡竟其用的精神。

曾有段時間,上班地點在媽祖廟的地下室。

那時候會跟同事們半開玩笑的說:「真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

因為天花板上,就是媽祖的神桌。

當時的工作,名稱上有個「庵」字,非相同領域的人,會誤以為我的工作與宗教有關?可實則不然,會在媽祖廟的地下室上班,純屬巧合!

這是一段極為特別的時光。

第一次上班時耳邊傳來傳統歌唱班的喧囂聲。

看到一群人穿著傳統服飾走來走去。

還有年節、媽祖生日,廟裡的總幹事都會遞給我們傳統糕點。

不知與這段奇遇有無關係,這幾年,自己也會到廟裡拜拜,祈求事項,大抵是大家一切順利、身體健康。

自家種的蓮霧,也上供桌(攝影/許育銀)
自家種的蓮霧,也上供桌(攝影/許育銀)

話當年,拜拜時準備的供品

小時候,自己也很常拜拜,逢初一十五,就是舉家拜土地公的日子。拜拜,包含採買、備料、上料、拿香、燒金紙、拔香、場復,我最常參與的是採買、燒金紙與拔香的部分。採買就為了吃自己喜歡零食餅乾,而燒金紙與拔香呢,就是期待快點吃到餅乾!我想自己這麼愛吃餅乾,應該與小時候時常幫忙買餅乾脫不了關係。

家裡拜拜,最常準備的供品就屬當季農作物了。像是田埂邊的隨意野放的木瓜、香蕉,又或者我們家最常種的西瓜,都是拜拜常見的在地食材。若農作物不夠了,媽媽就會叫我去選購一些「四秀仔(台語的零食)」。那時琳瑯滿目的餅乾,總讓我挑再久也不累,什麼菜脯餅、地瓜餅、脆笛酥、可樂果,愛吃什麼就買什麼,可惜!預算有限,無法成為餅乾富翁。

放假期間,我常與媽媽一同到田裡拔草,我們都會邊拔草邊閒聊。有一次聊到她的童年,她說小時候姊姊們,要到外地賺錢養家,她要負責在家養豬,一早要起床要割「豬母乳ㄚ」給小豬吃。

我問,養小豬做什麼?

她說:「逢年過節要殺來拜拜的。」這是他們少數能吃到肉的時候。

她還說,當時的點心,多數都是自己做的,除了炸豬皮外,其他都自己做的。出於對自己做餅乾的好奇,還有想達成餅乾富翁的夢想,於是向媽媽提議,「我幫你多拔幾天草,你作個點心給我吃吃看吧!」

我們家最常種的西瓜,都是拜拜常見的在地食材(攝影/許育銀)
我們家最常種的西瓜,都是拜拜常見的在地食材(攝影/許育銀)

物盡其用的當令點心

她們當年不只自己製作作點心,逢年過節,拜拜的食物也都是親手製作的,其中要多樣且澎湃的中元普渡,雞捲、炸蔥捲、粽子、紅龜粿,還有雲林麥寮人知曉的點心——土豆仁餐包。

什麼是土豆仁餐包呢?就是「炸過的花生餃」。

在過去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要保存食物,多數要晒太陽、醃製、不然就是油炸。為了保存得之不易的點心,當時家家戶戶都會有油罐,油罐跟裝核桃糕的鐵箱長得有點像,跟馬來西亞的桶裝蘇打餅也很形似。

土豆仁餐包在拜拜後,都會平均分給家裡的孩子,只是有些孩子貪吃,一口氣就把分到的土豆仁餐包吃完;而有些小孩非常珍惜這得之不易的點心,只在「枵鬼」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吃上一塊。

雲林的花生每年在6月底7月初與11、12月採收。通常6月底7月初那次 ,因為天氣炎熱花生不宜吃太多,多數農民在收成後,會賣給商家製油,或者挪為下一季種植的種子。在種植後有剩下去殼花生仁,在確認已無其他用途後,就會被當作點心的食材。而土豆仁餐包,就是在時節孕育而生的點心,既可作為中元普渡的供品之一,又符合物盡竟其用的精神。

爸爸也曾提起小時後吃到土豆仁餐包的印象,他說從前的土豆仁餐包,除了放搗碎的花生粒,也會放入蒜末。加上蒜末,吃起來應該是既甜又鹹吧?我好奇詢問爸爸:「土豆仁餐包,加蒜末跟蒜頭種植的時令有關嗎?」

此題爸爸並未回覆,不過大蒜在中元普渡前後種植,將食物用途淋漓發揮,確實是農家常見的作法。至於加蒜末是否是不外傳的秘辛,我就不得而知了!

土豆仁餐包,就是在時節孕育而生的點心(攝影/許育銀)
土豆仁餐包,就是在時節孕育而生的點心(攝影/許育銀)

以工換食物—實作傳統點心

我曾參與過兩次土豆仁餐包的製作。一次是我在國中時,我以工換食物,用多日拔草向媽媽換取一次製作土仁餐包的教學;另一次,則是過年期間,媽媽與她的兩位姊姊一起參與麥寮社區的點心製作會。兩次作法略有不同。

國中那次,我們從麵皮開始製作。內餡,將花生炒過後,並將其搗碎混入砂糖。麵皮則是將大麵糰和勻後分置小塊,接著拿酒瓶桿平,包入內餡。包好的土豆仁餐包就像是飽滿的餃子。包好後,我們又將這群元寶一顆一顆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自那次之後,媽媽就不太願意製作,即便我說願意幫忙,她也會擺擺手拒絕。那次,她從備料、製作、油炸、盛盤到收拾廚房。

她說:「做土豆仁餐包,比我拔草還累,我們還是買餅乾吃就好。」

而另一次,因為是社區體驗,少了備料、油炸跟善後等製作環節,確實簡單不少。我們只要用餃子皮包裹花生粉與糖粉,包好後,交給社區媽媽幫忙油炸,我們一邊等待土仁餐包從油鍋裡撈起,一邊閒聊。那是我難得看見媽媽與兩個姊姊一起做點心。三姐妹應該從兒時後,就沒機會再製作童年點心吧。好在,作法與包餃子相似,一人一句講著她們兒時的點點滴滴 。

土豆仁餐包如今在麥寮依然買的到,如果想吃看看,可以到麥寮拱範宮附近的巷弄尋找。購買時令不分季節,隨時都能買到,現場還有展示做餅的過程。農餘作物做成的小零嘴迄今還有專人販售,算是變動中的不變,為曩昔時光蓋上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