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驚訝地發現,就算關注的是世界上其他植物的起源與傳播,也常能意外地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臺灣植物的身影,就像在調查喜馬拉雅山高山植物起源時,遇見了老朋友高山櫟。
[dropcap]當[/dropcap]沒有化石做指引,而物種又尚未走入滅絕之前,DNA就成為聯繫不同時空的媒介。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裡,臺灣島出現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這不代表臺灣島乘載的土地與生命歷史也一般短暫。臺灣的高山上曾發現中新世時期的棕櫚科化石,顯示如今連綿的高山曾是熱帶的海濱。這些地球所屬之物,也是臺灣島的前世之物,在漫長的時光裡相遇、改造、重組,最終在蓬萊造山的胎動中化育為我們腳下的土地。然而,隨著島嶼浮出海面,它就開始與世界有所連結,就像刺葉高山櫟,它雖然起源的年代比臺灣島古老,卻在島嶼形成之後自遠方傳播而來,落腳臺灣。
橫斷山上遇見刺葉高山櫟 想起中央山脈風景
刺葉高山櫟是我開始登山不久後首先認得的幾種臺灣高山樹種。它雖然並非特別常見,但一但遇到,你很難不注意到這些葉子長毛又帶刺,身高不過兩三米的奇特櫟樹。它們身上總會掛著飄逸的綠色菘蘿,和高大的二葉松一同生長在高山雲霧帶裡。在我印象中,曾在中央山脈人跡罕至的丹大山區看過長滿山頭的刺葉高山櫟林,它們許多看起來都已上百年的歲數,身形高大,灰黑色的枝椏托著繁茂的綠葉。甚而,在平緩避風的草原溪谷裡,它們完美地伸展開枝椏,圍成一圈美麗的圓形樹蓋,就像歐洲傳說裡神聖的老橡樹一般。刺葉高山櫟也是往後我首次到中國大陸橫斷山旅行時,頭幾個能認出的樹種。橫斷山是高山櫟的多樣性中心,八個種類或共存或獨自分布在幅員遼闊的山脈上頭。也許因為在臺灣的高山熟悉了高山櫟的樣貌,當我在橫斷山上遇到刺葉高山櫟時,心中竟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中央山脈的風景。
不知道是什麼開始,我才知道原來這種長在山上模樣怪異的櫟樹不是特有種,它在中國大陸、緬甸都有分布,但臨近臺灣的呂宋島和日本卻又沒有。考量到臺灣島的地質年代和高山櫟多樣性中心在中國西南山區,臺灣島上的刺葉高山櫟從中國大陸傳播而來的機率比較大。2017年、2019年兩岸植物學者使用不同的DNA資訊共同證實臺灣島上的刺葉高山櫟源於中國大陸。
靠著化石的詮釋,將臺灣與古代地球聯結起來
有趣的是,兩份研究都指出刺葉高山櫟在遺傳上可以分成橫斷山和秦嶺一西一東兩個譜系,而它們彼此間竟從晚中新世以來就甚少交流。其中,生活在秦嶺的這群刺葉高山櫟,在第四紀冰河期時隨著全球氣候變冷而向東亞東緣傳播,最後抵達千里之外的臺灣島。我這才明白,原來橫斷山竟不是臺灣島上刺葉高山櫟的原鄉,而是我還未有機會拜訪過的秦嶺。記得當年詩仙李白登秦嶺太白山和太白星說悄悄話,幻想神遊天界的情景,而我則幻想自己穿越時空來到一千多萬年前的秦嶺,只為看看當時那裡是否也有片和中央山脈深處一樣美麗的刺葉高山櫟森林。
時空的連結
不同於預測未來的科學,研究過去事物的科學,其魅力在於藉由瞭解事情的起因,來更好的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 David Beerling
自從開始接觸生物地理學,我在追溯臺灣高山植物身世的過程中,從這個學科的獨特視角觀覽了世界各地繽紛的自然風貌。然而這段歷程最讓我驚嘆的,還是看見小小的臺灣島的自然歷史竟以一種宏觀壯美的方式嵌合在地球歷史之中。往後,隨著閱讀量與腳步里程不斷積累,我更驚訝地發現,就算關注的是世界上其他植物的起源與傳播,也常能意外地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臺灣植物的身影,就像在調查喜馬拉雅山高山植物起源時,遇見了老朋友高山櫟。以前我不曾想過,原來自己在登山時所見的森林,竟可能是古代地球某一個角落失落的樣貌。而我眼中美麗的高山櫟林,它可能已在千百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山麓或古地中海之畔出現過。這最終令我明白,也許以前並沒有好好理解洪堡所謂的萬物聯結,這張事物的關係網絡不僅穿越時空,也並非只允許一種方向的交流,它既能回到過去,也能通往現在。
此刻的我坐在西雙版納雨林中的辦公室,試著在回憶中挑出一片刺葉高山櫟的葉片,想像著時間如何在上頭依著喜馬拉雅山的輪廓刻下了Z型的葉脈,並用古地中海的浪潮在葉背織出一片溫暖絨毛。靠著化石的詮釋,這些洋溢著異域情調的特徵,不僅訴說著刺葉高山櫟的演化故事,也將臺灣與古代地球聯結了起來。我不禁想著,雖然臺灣島在地球過去大部分的時代中缺席,但未來稱之為臺灣的很多元素,其實都早已形成。
地質世代 | 歐亞大陸古地理環境 | 歐亞大陸古生態環境 |
---|---|---|
漸新世 (Oligocene) | 受南極洲逐漸冰封的影響,全球氣候從溫暖潮濕開始過渡到較冷且季節性增強的狀態,世界現今各大高山山脈也多在此時期隆起。 | 橫斷山已經成為諸多高山植物演化的天堂,華南石灰岩地形持續發育中。古歐洲動物相滅絕,亞洲動物西遷。 |
中新世 (Miocene) | 青藏高原發育完成,並逐漸旱化。古地中海逐漸退卻,喜馬拉雅山階段性大隆升開始。東亞季風成形。 | 季風為橫斷山與華南帶來濕潤的水氣,孕育了如今東亞南方的常綠闊葉林。 |
上新世 (Pliocene) | 現代地中海的半乾旱氣候逐漸成形,喜馬拉雅持續大隆升,臺灣島經蓬萊運動浮出水面。 | 地中海常綠硬葉林開始發展。臺灣島成為熱帶與溫帶動植物拓殖的新地點。 |
更新世 (Pleistocene) | 全球氣候持續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 | 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皆已與現代相似。刺葉高山櫟與橫斷山的高山植物向東傳播來臺灣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