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農田流失危機,千葉保育谷津總動員│《走讀日本森川里海》書摘

編按:《走讀日本森川里海》為林務局與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合作,翻譯自日本自然環境復原協會出版的《写真で見る 自然環境再生》,下文為書中篇章之一,經林務局授權轉載。

農業困境導,農地廢耕成為垃圾丟棄場

在日本關東地區,經常可看到以樹狀方式嵌入台地的淺河谷。這樣靠洪積台地和沖積地形成的細長河谷地形,被稱為谷津。谷底的水田生長區則被稱為谷津田,自古以來生產稻米。谷津田兩側斜面處林地的景色隨四季而變化,這一整片綠帶孕育出動植物豐富的自然環境。

谷津田附近的林地,提供了許多鳥類絕佳的覓食與棲息環境。有記錄顯示,這裡曾經是東方白鸛和朱鷺(鴇)停留的地方。因此千葉縣內不但有稱為「鴻巢」、「鴇谷」的地名,還有許多叫做「鴇田」的地方。

1960年代,由於經濟高度成長,都市近郊的谷津田不是被填土開發成住宅區,就是被當作蓄洪池。1980年代以後,谷津田也被列為土地改良的對象,水路受到管控。這樣的改變,不但影響了谷津田水邊生物的棲息和繁殖,也阻斷了水路,破壞了水環境的連結。而農藥的大量使用,也導致周遭環境受到化學物質的污染。

雖然土地改良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但因為日本糧食的供給大量依賴外國進口,所導致的農業困境直接衝擊了種稻的農民,使得谷津田漸漸出現棄耕地。1990年以後,愈來愈多的谷津田遭到棄耕,甚至變成了家庭垃圾和產業廢棄物的丟棄場。這裡原本是人們飲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水源,更是糧食的產地,如今卻變成了連有害物質都包含其中的垃圾場。近年來,由於棄耕的田地愈來愈多,有些甚至還變成了山豬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對周邊的農作物造成許多傷害。

搶救河谷田生態,千葉總動員推動保護行動

想要確實的復原生態系,必須要有完善的計畫與行動,從現狀的掌握、評估、目標設定以及具體對策,還有後續的管理過程都是必要的。

1999年10月,「CHIBA.谷津論壇」成立,成員有農家、市民、學者、政府行政人員等,致力於谷津田的保護與傳承。參與者認為要保護谷津田,就要先瞭解此處的自然環境及其所孕含的傳統文化。一開始,他們先到土地開發的現場,和當地民眾站在一起呼籲保護谷津田的重要性。而後從專業領域提出科學數據,讓政府機關正視並展開保護谷津田行動。

曾被稱為「鴻巢」的千葉市「大草谷津田生物原鄉」,希望能吸引東方白鸛再度飛來停留(2010 年6 月)。
谷津底部湧出的水源,形成特有的水環境。

先做自然環境調查,以此建立保護措施

1997年,千葉市彙整了全市的野生動植物棲息與生態系調查報告書,指出在谷津田有許多動植物棲息。根據這份報告書,千葉市在1999年訂定了千葉市內野生動植物保護指導方針,據此制訂更具體的保護方案。其中包含2002年制定的「大草谷津田生物原鄉基礎建設構想」,並依此著手進行千葉市大草地區的谷津田自然保護基礎建設工作。接著,2003年完成了「谷津田自然保護施策指導方針」,依此規劃自然環境的保護區,到2010年3月為止,總共劃定了24個保護區。

千葉縣的我孫子市,在2000至2002年間實施了谷津田等自然環境的調查,並於2002年3月發表了「我孫子市谷津博物館事業構想」。接著2003年5月,成立了谷津博物館事業推動專家會議,積極納入專家意見,並於2004年5月成立了以市民、NPO為主體的「我孫子市岡發戶.都部谷津博物館之會」,負責谷津田的保護管理工作。

佐倉市於2000年7月彙整了自然環境調查報告書,並於2004年進行了以保護津谷田環境為目標的調查。2006年制定「佐倉市谷津環境保護指導方針」,並根據此方針開始了「畔天谷津環境保護基礎建設事業」。

先對整個地區實施全面性的自然環境調查,再經由調查的結果制定環境保護的指導方針或構想。再依照這些方針及構想,結合市民、行政單位和學者,開始推展谷津田自然保護的活動。

(上) 以前使用的水泥造水路(2009年9月)(下)我孫子市「谷津博物館」的建造,以自然再生方式重現的水路。

校園裡的閒置谷津田,展開生態復育

千葉縣立船橋芝山高中,是一個位於市中心周邊的衛星城市學校。這裡從前是一個典型的谷津地形,又因為芝山高中的校舍蓋在台地上,所以校園裡有一部份是谷津地形。這一片谷津面積約600平方公尺,已經被閒置了20年,除了長滿蘆葦,還可以看到被丟棄的垃圾。1999年開始,在學生的主導下,希望透過自然復育的方式,把這片谷津打造成生態池以及教育的園地。

原本被閒置的谷津,具有豐富的湧泉,我們在這裡發現了漢氏澤蟹、渦蟲,牠們幾乎都生長在蘆葦田內。復原後的谷津,我們將它取名為「里山生態園」,農田、水路、以及許多小水池都被復育成功,有部分蘆葦田也隨同斜面林被保留下來。

除此之外,為了維護動物的數量,我們還從外部引進了平家螢、日本林蛙、青魚等。經過一連串的谷津田復育活動,效果於2007年逐漸顯現,那時發現日本林蛙所產的卵塊數居然高達120個,當年的7月還舉辦了賞螢活動,邀請各區域居民前來觀賞平家螢。

根據紀錄,目前為止在這裡所觀察到的昆蟲類總共有450種、植物約150種、鳥類11種、兩棲爬蟲類4種、哺乳類2種。這片谷津田園區不僅是都市裡生物多樣性的據點,更是學生親近自然的教育園地。

千葉縣船橋芝山高中「里山生態園」的谷津田自然復育圖

夷隅川流域重現東京山椒魚的卵塊

另一個復育成功的例子,是位於房總半島南部的夷隅川流域。這裡是一個自然景觀豐富的地區。近年來卻因為人口外流與高齡化,棄耕的農田和林地愈來愈多,甚至受到山豬等鳥獸的為害,棄耕周圍也連帶受到影響,最終導致農村活力降低。這個區域於2008年開始執行「傳統谷津田迷你環境馬賽克復育事業」。

參與成員的工作主要有剷除雜草、復育谷津田、疏伐坡地的斜面林、清除林中雜草。複育事業開始得不久後,我們便發現了東京山椒魚的卵塊,山豬出現的次數也大為減少了。

除了上述這個例子,我們也有在掩埋場上方復育谷津的實例。2003年4月,東京電力公司以創造一個「和都市中的生態系相互調和的民眾休憩園地」為目標,規劃了發電廠區內約18公頃的「生物棲息空間SOGA」。現在,這裡有谷津田、水路、水池、果園和農田,整個園區由樹林圍繞,不但是兒童們體驗種稻過程的園地,也成為許多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的場所。紀錄顯示目前園內植物約有150種、昆蟲類約100種、鳥類約50種。

夷愉川流域中發現的東京山椒魚的卵塊(2009 年2 月,中田秀彥攝影)。
東京電力公司千葉火力發電廠區內的「生物棲息空間SOGA」規劃初始(2003 年4 月,東京電力公司拍攝)的樣貌

從糧食自主與里山生態重視棄耕問題

日本有一個少見的現象,有然有60%的糧食必須依靠外國供應,但卻有愈來愈多的棄耕地。從前的日本以都市的發展為中心,而當經濟進步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又轉而關注里山與里海的生態環境。如何妥善利用現有環境,讓自然與人類和平共存,是日本的國土政策中最為優先的課題。

新聞辭典:「里山」是以日本農村常見的聚落為主體,再加上森林、農田、河川、沼澤而形成一體的複合式領域。在里山,雖然人們長期利用自然資源,卻能夠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共存共榮,並從中孕育出豐富的文化。不管是水田的環境創造,或是有計劃的資源利用和守護自然文化,種種做法都使得生物多樣性能夠獲得維持和延續,是讓能量資源可以自然循環的永續性生態典範。

延伸閱讀:

在集合住宅中心長出巨大森林,東京都市里山│《走讀日本森川里海》書摘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