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長黃鴻燕專訪》台灣漁業空前危機,從遠洋、沿近海到養殖如何突圍?

新任漁業署署長黃鴻燕於上月16日正式上任,立即面對多項漁業挑戰,首先在遠洋漁業面臨重大危機,被歐盟判黃牌「留校察看」一年多始終撤不掉,如何解套被視為首要任務。另外沿近海漁業面臨卸魚申報無法落實漁業資源大幅減少在資源管制與漁民生計之間的拉扯。養殖漁業的挑戰也很嚴峻,從文蛤貝類「養不起來」,到養殖魚種調節不良,時有爆量價跌、品質管控等等,在在考驗新署長的能力與決心。

眼看以「遠洋漁業」專業背景的黃鴻燕接掌漁業署,環團也期許漁業署新團隊,「把遠洋國際保育管理經驗帶進沿近海域,產生正面影響力。」畢竟沿近海漁業關係到幾十萬戶漁民家計,盼多投入能量、恢復沿近海漁業資源。做為海洋國家的漁業資源首長,將如何帶領台灣漁業向前?黃鴻燕接受《上下游》專訪,說明上任後的政策方向,以下以問答方式完整呈現。

漁業署長黃鴻燕(攝影/賴郁薇)

Q:台灣遠洋漁業被歐盟發黃牌一年多無法解除,歐盟即將再度派員來台,檢視打擊IUU漁業(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執法成果,今年台灣能解除黃牌危機嗎?

憑良心說,本來希望去年解除,不過很可惜,因為還有一部分法令、執行還沒有到位,歐盟也認為我們剩下最後一哩路;遠洋漁業三法,他們是百分之百介入,一條一條跟我們溝通,母法、子法都是,沒問題了。

歐盟一直認為台灣遠洋漁業規模是全球第一的國家,所以他對於台灣的期望比其他國家還多,如果做得好,未來歐盟推動打擊IUU,可以去學台灣那套,所以我們去年說,「好!我們再來加強。」

我們也很歡迎他們來啦,因為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動力,可以把國內做得更好,倒也不要說這是干預,這是在提升改革的動力,因為台灣能在遠洋立足,不做好也對不起大家,其實蠻有信心,大方向大家都認同,希望能有好消息出來。

新聞小知識:台灣是世界重要的漁業資源國家,根據農糧組織統計,台灣是世界六大公海捕魚國之一,海上捕撈排行世界第20名。根據2016年漁業統計年報,遠洋漁業年產量58萬4135公噸,佔全台漁獲量58%,其中91%皆為出口。

Q:漁業署內部曾指出,遠洋漁業三法中以捕魚數量超過配額、侵入其他國家海域捕魚、港口卸魚未經許可、和未按規定申報漁獲等四種違規樣態最多,目前改善情況?

歐盟也去看過我們電腦,配額、怎麼管控,他都滿意了,因為這都在電腦裡管控,監控中心可以看到漁船有哪些配額、捕到哪裡都能追蹤,配額管控是100%,沒問題。

遠洋大部分物種買賣都要有魚獲捕撈證明,主要魚種都有了,基本上可以管控得很好,所有管控的工具都到位了,何時作業都電子回報,連作弊都沒機會,「VMS監控系統」只是其中一個手段,還有電子漁獲日誌,今天捕的今天就報回來,不要拖太久,省得等漁船進港,他有很多時間作弊。

VMS可以記錄漁船的航行軌跡 (攝影/孔德廉)

Q:如何解決非法轉載魚貨問題?

非法轉載有時候從VMS上看不到,最主要是不是跟其他國家做轉載,但現在也有AIS系統,可以看到別國漁船的資料,我們準備把AIS導入,只要其他國家的船跟我們的船有接觸,我們都查得到,我不認為我們的船敢再去跟人家非法轉載,因為非法轉載一查到,很嚴重,就是撤照,他們不太容易,從出港到卸魚,每個點都被人家看著,沒那麼容易。

AIS何時會上線?今年大概沒辦法,因為那個要很多錢,可能將來要特別預算來處理,沒辦法用年度預算支應。但也不是說沒那東西我就沒辦法管控,沒那麼嚴重,全球哪些船在哪邊跑,其實大家都知道啦,現在管控都很嚴格,你抓的漁獲量也要即時通報啊,否則被逮到很麻煩。

將來漁業署也願意在監控中心設定,轉載的時候設一個時間就要在電腦顯現,即時轉載在電腦裡也能看得很清楚,甚至也在想,將來是不是更進一步跟全球資訊系統做連結,這都是要一步一步來,先把基本功做好。

Q: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不甚樂觀已不是新聞,但「卸魚申報」未落實無法累積基礎資料,漁業署將卸魚申報的查核工作交給漁會,但缺少公權力,加上人力財力不足,執行方式不一,中央如何解決問題?

船進到漁港就卸(魚)了啊,現在24個漁港都有電子磅秤,一下漁船、上漁車前就要過磅,第一時間就要過磅,交易市場那又是另一層次的問題,我們先第一個點的動作先做好,否則巡邏巡守要花多少人力?那太大費周章。因為大船有特定地方停泊,這24個港是特別挑出來的,不能說100%,但大部份都抓得出來。

第一步先教育他們;第二步,簡單化申報步驟;第三步就是漁會、電子磅秤協助。人力若有不足,我們現在也有跟漁業永續發展協會合作去地方查核,我們有一大筆錢給他去做這些工作,漁業署也有一些檢察員,可以從旁協助,有好幾個人力可以協助漁會,就近的話,地方政府也可以來協助,如果哪個地方說人力不足,隨時都可以來告訴我們,我們隨時改善。

高雄前鎮設有過磅站,紀錄漁獲量(圖片提供/海龍王愛地球協會)

(以下為漁業署漁政組補充回答)

卸魚申報本來規劃由漁會就近在港邊查核,但現在又衍生一些問題,有些漁會其實想利用這機會再去收交易費,所以我們現在想把卸魚聲明書的格式去做調整,不強制漁民必須透過漁會來填寫。

我們現在重新調整新的卸魚聲明書,因為每個港口的優勢魚種都不一樣,透過過去查報經驗,知道哪個港口的優勢魚種是什麼,就依照順序排列,今天進港,勾他今天有這些魚種,再填報數量就好了,加強宣導後漁民也覺得這樣也比較方便了,就能提高申報率。

再來就是加強查核,有些漁船進來之後不查核就不填報,這數字就不會正確,現在也要推動卸魚申報電子化,預計四月上線,可以直接連到海巡安檢系統,海巡有進出港資料,進港四次,但卸魚聲明只有三張,然後直接去查,你是哪個航次沒有報,我們有這資料就會去要求他要趕快補報,如果還是不報,我們就可以依《漁業法》處理。

鯖魚捕撈(圖非當事漁船)

Q:漁業署未來如何管理國內沿近海漁業資源,並進一步恢復其資源量?

台灣就那麼一點大,但兩萬多艘大大小小的船,魚這樣抓,是有多少資源?我要先了解資源,休漁政策是讓資源復育,等我確定資源量,搞不好就不是休漁了,就直接把漁船買斷收購;現在還不能買斷,因為他們會說你為什麼要跟我買斷、大家吵不完、沒共識,必須等資源量確定,確定只能讓幾艘船作業,所以我要跟你收購。

憑良心講,現在是「有多少錢收多少船」是「為收購而收購」,知道船很多,錢夠收多少就收多少,這比較消極;等我有一天清楚知道這水域只能容許多少、我要收多少,就能在政府編列專門預算,把多餘的全部買回來。

Q:假設現在這區有120艘船,但只能容許50艘,未來漁業署會如何決定哪些船要被收購?

先跟漁民對話,讓漁民知道我這地方只能容許50艘,有沒有自願退出?跟遠洋自動減船一樣。假設自願30艘,還有40艘要收,那就抽籤了;或者分年度,我40艘,準備五年收購完畢,讓漁民自己商量,分別5艘、5艘交來收。

因為你很清楚有目標,你有多少資源、要減多少船,這你很清楚,你做政策就不會搞錯;但重點還是基礎資料要出來,否則行政院問我們,你要20億要做什麼?要收哪些船?為什麼要這樣做?根本都說不出來。

沿近海有一個特性,魚種多樣化,一步一步慢慢來.做了才知道接下來哪裡不足、要限制捕撈還是要投入復育,就知道做法才會標準,知己知彼,才不會說沒有基礎資料然後盲劍客揮刀,無效也浪費錢。

我覺得沿近海漁業資源重建要逐步來,國際上在談資源重建要有長期資料,我視為非常重要的計劃,會再去檢討卸魚申報從104年實施到現在的執行情況,看接下來要怎麼進行。我會建議他們,接下來一面搜集資料、一面科學家進來,因為科學家會告訴你,你搜集的資料有沒有效,要怎麼改進,他給我們建議,我們來落實。

Q:在養殖漁業部分,目前國內養殖漁業不斷傳出「種苗品質不佳」、「養殖環境出問題」,例如文蛤、牡蠣。針對上述問題,雖目前水試所也有嘗試建立示範模式,但站在漁業署角色,是否能有更精進作為?

這部分我不是專家,現在沒辦法很明確說是什麼原因,以文蛤來說,有聽說文蛤問題有季節性,最怕農曆三、六、九月節氣變化;但有另一個可能是管理不好、水質不乾淨;再來大家也會想是不是基因窄化的問題。大環境是這樣,我們就要檢討。所以現在要試養,如果水試所試養成功,明年就能跟養殖戶說要怎麼養。我們下次要建議水試所把他們養的結果對外說,看到底要怎麼養,還是要回歸科學討論。

台南七股養殖池畔的死亡文蛤(攝影_賴郁薇)

(以下為漁業署養殖漁業組補充)

漁業署身為行政管理單位,就是要提供業者良好基本的生產環境,現在有37個養殖漁業生產區、6個魚塭集中區,我們就會去做淨排水系統,淨排水水路改善,去把環境基本條件鋪設好。

在產業輔導方面,可以政策引導朝向友善養殖,早期業者追求提高量、投放高密度魚苗,但後來經過研究,降低放苗量對生產是有幫助的,我們就針對生產管理去做引導、改變,透由產業團體、專家學者去做說明會。

至於基因窄化問題,之前也有產業團體提到有些新品種可以試試看,可以透由行政補助計劃,讓業者去做引種試養,這也是示範計劃,如果可行,再透由推廣教育,推廣給養殖業者。

Q:除了育成、產量問題,養殖漁業也頻頻爆出「價崩」問題,漁業署如何穩定養殖漁業市場狀況?

沒錯,我們以台灣鯛為例,每年大概有7萬公噸生產量,後來檢討,台灣鯛的外銷是「附帶」的,最主要還是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那策略上我們一方面宣導漁民不要養那麼多,希望把沿海台灣鯛7萬生產量降到5萬,不是我說了算,我們也跟產業團體開了很多次會,希望能慢慢把這訊息傳遞給漁民,跟漁民講「只能養多少」。

鼓勵他們不要養那麼多,多出來你就養別的嘛,但要養什麼?我們要給他建議啊。養殖的物種,政府跟水試所要去合作協助讓物種多樣化,像高雄永安現在有LNG冷水養殖示範區,就可以試試看,將來如果可以成功養冷水魚,就能夠推薦給漁民,因為這東西要慢慢分散、多樣化。

個別養殖戶自己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有放養量申報系統,也會去查報,我覺得也不用擔心啦,這些漁民也都很清楚該養什麼魚、會不會賺錢,只要告訴他們對的方法、怎麼做,我想漁民也都會去配合,種苗蠻難控制,生產者比較重要,你告訴他這是他的責任,要自己負責,要給他正確觀念、方法。

甚至我們也在想,是不是未來陸地上不要養那麼多,我們有一些不適合養殖的地點,要慢慢勸他們不要養;現在政府鼓勵種電,那是不是這些地層下陷、不適合養殖的地方,將來我們也鼓勵他去種電,不要為養而養,地層又下陷,大家又白養,剛好配合國家政策。

我們正在研究,看是不是可以學習國外到比較遠的外海養鮭魚、高價魚這模式,到外海養一些高單價的經濟魚種。以前我們在澎湖有養,但面積太小,我們可以到更外海去養,陸地上也可能開始做轉型。

Q:您是海洋國家漁業資源的主管首長,將如何帶領台灣漁業往前邁進?

現在黃牌問題一定是第一優先,黃牌解除之後,就代表遠洋漁業上軌道了,接下來就要把精神放在「沿近海漁業」。但沿近海畢竟不是過去熟悉的業務,看看一年後,我會不會更熟悉之後,有更多想法。雖然任期不知道會有多久,但還是希望把制度建立起來。

未來「永續漁業」絕對是重點,而要如何成就「永續漁業」四字?得仰賴「科學化研究」作為施政參考,基礎資料研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長時間累積;待基礎工作慢慢落實,才有機會擬定正確施政方向,帶領台灣漁業一步步邁向永續。

延伸閱讀:

保護鯖魚媽媽產卵,台灣首次公告,鯖魚產卵期高峰禁漁20天

保育漁業資源才是模範漁民│台灣全球第六大公海捕魚國,如何友善海洋?

徐承堉/失落十年的水產養殖王國如何再起?台灣養殖漁業的永續之路

文蛤暴斃束手無策│飼養方式?水質?母貝基因出問題?漁業署:專家試養找答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