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林惇誠/當蒜頭價跌,政府除了補助盤商之外,還可以做更多

每一年蒜頭價格崩跌的新聞出來,你看見雲林縣地方官員開始拿起蒜頭為農民站台,中央政府說要啟動補助機制,消費者開始疑惑,為何價格崩盤市場價格還是居高不下?開始打電話咒罵蒜頭供應商,蒜頭農民,甚至質疑農民是不是哄抬價格?

每年這個現象一產生,在我心中的想法是,夠了。為何每年這樣的現象都要重新展演一次?

蒜頭一年一收,收成烘乾繁複,一次決定市場價格

四月份蒜頭屬於濕蒜,由去年八月份種植下去,原產於亞洲高山山脈的蒜頭,顧名思義在亞熱帶的台灣只能在冬天才會結蒜,也只有在天氣夠寒冷時才會發芽。農人種植蒜頭,除了在種植期要因應七八月颱風淹水的風險,更是因應一年一季的採收,所以一次決定了市場的價格,一年的採收要供應台灣一整年的使用量。

消費者並不知道,你想收購價20元以下的濕蒜,您當然可以買,但沒有人願意一次10斤、20斤的賣您,而你買回到自己家中時,帶土帶水氣的濕蒜,使用烘乾機就要20天,人工日曬就要曬到立夏之後,大約一個月,一般小家庭是不好應付這種繁複的日曬工作,每天要要頻繁的翻覆,更別說需要一個寬廣的日曬平台。

而大量蒜頭也不是曬到立夏之後就沒事了,平常的溫度濕度控管做得不好,他們也是容易發霉、壞掉的。

盤商價格不好,農友自己賣並不是多賺,反而不輕鬆

所以當消費者問,如果盤商收購價不好?為什麼不自己賣呢?對於地方小農來說,務農的時間都不夠,更沒有時間面對一對一的消費者。而且剛才就提到,濕蒜需要做乾燥處理,還要脫模,這些事物若不是消耗大量的人工就是要花大量的時間。

然而,今年的狀況之下,已經有越來越多蒜農,自己走到街上,甚至到市集直接賣給消費者。但這對農人來說是辛苦的工作,因為他必須同時兼顧田裡的勞動,還要將這些沉重的蒜頭載來載去。

許多盤商按兵不動,許多蒜頭還在田間等候

我們都知道,蒜農最大的問題,他們不敢說的辛酸,是在地盤商都會密謀演算好公定價格,對他們來說,去年一斤收到28塊,但他們表示還是無法賺錢。他們每一年會精打細算今年能賺到錢的價格,所以每一位盤商出去收貨時才不會得罪同行。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雲林還是有能站在農民與消費者中間的盤商,他願意視品質與成本來高價收購。但根據筆者與虎尾一位郭姓蒜農聊天問到,今年更多盤商寧願毀約損失保證金,也不願意收農民八個月辛苦種植的蒜頭,那些蒜頭,就這樣過了採收期,現在還放在田裡不敢動,不知道消費者在哪裡。因為盤商精算,這些蒜頭收了他也不會賺錢,所以他寧願虧本小錢將保證金給農民。

今年許多盤商更是對蒜農說,蒜農今年可以自己留多少濕蒜當作下一年的種子,以往他們只要求農民留田間的三行濕蒜做為下一季的種子,今年卻要農民能留多少就多少,藉以分擔風險。

公部門除了合照之外,可以做的更多

盤商的正義問題我們稍晚再提到,但提到這些這些問題之前,我們的公部門又做了什麼?除了一些地方官員拿起一把蒜頭、到農產地舉辦記者會,提倡說吃台灣蒜頭多好吃之外,舉辦蒜頭節行銷,甚至啟動補助機制,但對這地方蒜農來說,除了無感還是無感。

因為便宜行事的公部門開啟補助與獎勵時,他們幾乎只對小盤商和生產合作社補助,而這些補助只是補助了盤商的衝擊與價格,幾乎每一年沒有任何一個補助實際落實到每一個農民手中。

對公部門來說,到公所將每一個轉作紅單 (轉作契作申報書)累積成大數據,幫助農民做種植參考,這樣很難嗎?

公部門與地方民代,每一個都到田裡手中握著蒜頭,表達出憂鬱的臉,然而實際上這些民代還是只會去大盤商家中泡茶,只因為年底選舉時盤商才有票源,農民就這樣被公部門一次次承諾,一次次跳票,虧錢的是他們,得到補助的永遠不是他們。這樣虛假的政府和政治人物還要演戲多久?然後每每都拿出WTO開放自由貿易的法規,談大數據進口蒜頭配額,呼弄最基層的蒜頭農。

為何不拿高額補助,輔導農家成立自創品牌?

對於補助,應該有不一樣的想法,這樣的價格崩盤的老戲劇,已經演了好幾年,為何不拿這高額的補助,成為輔導農家成立自創小品牌,一個最具社會企業概念的合作社,讓農人可以自產自銷,讓自己從一層層的關卡變成更少呢?是時候該讓農人自己作主了吧?

補助盤商沒有解決問題,補助更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只是製造了更多問題,更是一個把頭埋進沙子裡就假裝問題不存在的鴕鳥心態。但我也要特別強調,盤商固然讓許多農人感到失望,但這世界上也有許多好的中盤商,他們同時站在消費者與農民之間,成為供貨穩定與價格穩定的橋樑,成為盤商並不是個道德錯誤,而是可以有更好的作法。

如果我們對於補助款更有想法,我們甚至設計讓這個公辦社會企業合作社,只可以是農家的子弟與後代才可以營運,並且有任期制,讓在地的青年增加他們返鄉創業的成功率,這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請消費者用好的方式支持本土蒜頭

另外,我認為有些消費者的心態也有點問題,在農委會開了記者會,說要「保住濕蒜價格每斤15元」後,據筆者所知,就有好多消費者打電話去農方,要求要買「1斤15元的蒜頭」,消費者並不知道,濕蒜烘成蒜頭,只有原本重量的0.6(1000公克濕蒜=600公克蒜頭),還要加上耗損,再說,一斤15元的濕蒜價格,充其量只能算是種植成本,更不應該拿來當作基準。

消費者並不瞭解,一看到新聞說濕蒜價格只有10幾元,但末端價都沒變時,就以為是買貴了。消費者不知道,農產由產地到末端價格,因各種服務成本層層堆疊,卻直接把負面情緒罵到第一線生產的農人,如果你是因為媒體上的道德綁架才想支持台灣蒜頭,然後到到第一線跟農民購買時,採用著不符成本的最低價格,打擊農民八個月以來的勞動,那我認為這樣消費者,不如大方的支持廉價的進口蒜頭算了,不然你也可以試著租一片三分地,種植八個月的蒜頭看看。

沒有一開始就會使壞的人,只有環境的糟糕與惡質,才會造就生產者的逼不得已。如果台北的消費者,真的都有幸能種植到一片沃土,為自己手中的作物費盡心力,你們不會用那樣的口氣對待這片土地上每一位農人。

我希望,讀這篇文章的您,不要再只是文青式的謾罵,文青式的到田裡跟農人合照,然後跟雲林每一個政客一樣,到樁腳家裡泡茶。當然,也有很好的消費者用合乎農方成本的價格,直接去產地支持本土蒜頭,請用好的方式支持本土蒜頭,能買到台灣蒜頭依然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