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沿海小村落因鐵花窗爆紅,梧北村如何從平凡小村成打卡熱點?

雲林口湖鄉梧北村原本是個平靜的靠海村落,近日因13幅復古的鐵花窗而爆紅,成為網民朝聖打卡熱點。這些鐵花窗以村民的生活為題材,圖案包括農婦、勞動的手、梧北的名產甘蔗、番薯、大蒜和採蚵剝蚵的副業,以及成員年齡總和超過千歲的「千歲舞獅團」,都躍然展現在鐵花窗上。

這個改造計畫來自於口湖鄉地方創生計畫裡面的「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改造計畫,原本是要改善村莊生活機能與無障礙空間,景觀設計只是附帶計畫,不過卻因為鐵花窗太有特色,意外帶起社會對這個平凡村落的搜尋熱度。

然而小村突然湧進大批遊客,對社區是好是壞?設計鐵花窗的藝術家蔡佳吟跟黃啟軒認為,梧北社區真正引人入勝的魅力,在於樸實無華的生活感跟互相照顧的社區情感,希望外來的訪客,不要只有拍照打卡,而是透過走訪看到真實的梧北社區。

柑仔店的鐵花窗,有阿嬤辛勤農作的身影,也有地方的農產特色。(攝影/林吉洋)

改造計畫初始,看不到自己的村民

蔡佳吟(小V)與黃啟軒(Summer)是台南藝術大學建築所同學,一起用藝術為社區說故事。在水牛規劃團隊邀請下,參與梧北社區改造設計方案,鐵花窗的創意便是出自於他們的手。

「踏入梧北的第一印象,其實是個毫無特色的平凡農村。」蔡佳吟描述,「村裡老人家很多是騎著四輪輔具電動車代步,大部分眼神空洞,頭都是低低的,很多三合院人去樓空,窗戶殘破卻捨不得修理。」

「在村民的刻板印象中,都市象徵繁華,而農村代表殘舊破敗。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習慣性把自己當成配角,而主角永遠是別人。」她認為,梧北是典型的中南部農村,高齡化、人口外流嚴重。「入夜以後,村民往往都在家裡看電視裡上演別人的故事,卻沒有認真看待自己的生活。」

讓梧北社區在網路爆紅的鐵花窗發想與設計者,蔡佳吟與黃啟軒。(攝影/林吉洋)

小雨燕引路,鐵花窗為平凡無奇的村落說故事

蔡佳吟強調,梧北社區的改造,不是為了觀光客,而是為了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希望梧北村的村民,也看到自己成為生活中的主角。」

黃啟軒回顧田野調查過程的有趣發現,「有人每天用撕下來的月曆紙寫詩,有人閒來無事畫水墨;村民還會接力在留言本上,用詩詞、俚語記錄村庄的大小事。」因此每一座鐵花窗的設計,背後都有村民的生活風情。「這裡有詩人,有農夫,有幫忙剝蚵的日常生活,也有善意跟互助生活的社區。」。

「空間改造除了解決當地的生活問題外,透過藝術設計,也讓居民看到自己社區生活的美好。」黃啟軒補充,「如果你仔細看,每一扇鐵花窗,裡面都有一雙手,那是向這裡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致敬。」

兩人還以社區常見築巢於屋簷的小雨燕為主題,在村落的牆角、轉彎處、及屋簷下,巧妙的設計小雨燕指標系統,引導訪客認識這個可愛的小村莊。

蔡佳吟跟黃啟軒設計出十隻小雨燕,埋伏在街角、轉彎處,引導訪客走讀這個平淡可愛的小村落(攝影/林吉洋)

手路菜,紀錄農村的人情味與互助生活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設計,則是位於社區活動中心的老人食堂外,由村民自己親手製作的手路菜黏紙貼圖。

食堂裡面有很多志工媽媽會幫忙煮飯,也有旅外鄉親不時捐贈食物或加菜金。時不時有「某捐贈豬肉十斤」、「捐贈米粉一批」這種寄付文化,讓蔡佳吟當初對這種遠方親友藉由食物傳遞情感的現象印象深刻。

「許多離鄉的人,透過寄付物資不僅照顧家中長輩,也擴及村莊的老人。」蔡佳吟注意到許多情感的表達,是透過食物來傳遞,也會用食物的味道來記憶親人跟家鄉。

「例如曾經離鄉闖蕩的理事長,就用蝦仁炒飯這道菜記憶母親常常為他作飯的滋味。」蔡佳吟跟黃啟軒因此設計一套活動,讓志工媽媽跟老人一起用黏紙作畫,貼出自己的回憶裡面最深刻的菜單。

設計團隊讓社區居民畫出自己心裡最有故事的一道菜(照片提供/梧北社區)

美學的爭議:以磚紅色改造舊水塔,引發正反討論

不過,兩位藝術家最初提議將社區水塔改造設計的工程,徵詢社區意見卻慘遭否決。有部分村民強烈希望用鮮艷的色彩,為凋零的梧北社區創造出熱鬧的氛圍,這與藝術家追求與村莊現地條件的協調性美學有所牴觸,雙方一度關係緊張。

水塔是社區最高的建築物,過去是村莊的供水系統,現在雖然不再供水,仍是村莊最高的地標,底下則住滿了象徵「守護、祈福」的小雨燕。在兩位藝術家眼中,村莊代表的顏色是古厝的磚紅色,因此他們提案以紅磚瓦片剪黏的方式重新改造原本被彩繪過的標水塔,卻遭到村民強烈反對。

「村民認為村莊夠破敗了,想不到所謂的藝術家,竟然還要用『古奧古臭』(台語「破舊」)的紅磚色來搪塞他們。」蔡佳吟回想,「村民希望被看見的是光鮮亮麗的一面,而非老舊的一面。」在居民抗議下,改造工程被迫停工一個月。

美學上的爭議與溝通過程,反映出藝術家與村民看待社區的不同角度。兩人邀請一群熱情的年輕藝術家參與後,慢慢打動當地村民,後來連最反對的居民都一起動手幫忙,才讓水塔地標有了全新的樣貌。而完工之後,磚紅色的水塔與精神抖擻的書法字體,確實也讓村民豎起大拇指稱讚。

紅磚色是村落的守護顏色,設計團隊以紅磚瓦片黏貼水塔,改造後的水塔除了是地標,也是社區的公共空間。(照片提供/蔡佳吟)

鐵工職人曾文昌:平淡小村搭配鐵花窗才能凸顯樸實之美

製作這些鐵花窗的鐵工師傅曾文昌認為,或許正是因為梧北村的平淡,鐵花窗讓很多人想起故鄉的老房子。「能夠引發網友共鳴,除藝術家的設計之外,更重要是鐵花窗本身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蔡佳吟解釋,某次在美濃看到居民自行製作的敬字亭造型鐵花窗,充滿溫潤的懷舊感,經過打聽得知出自新北市鐵工造型師曾文昌之手,因而在本次梧北社區的改造計畫,特別委託製作。

曾文昌介紹,「鐵花窗以前叫鐵窗,單純為了防盜而設置,後來為了增加裝飾性開始雕花做陪襯。鐵工發揮巧思,設計樣式越來越多,加入設計感的『鐵花窗』,變成台灣街道的特殊風景。」

「早期的鐵花窗可以說是爭奇鬥艷,前輩們用工夫跟創意凹折,變成鐵工競技與展示創意的舞台。後來隨著建築潮流改變,鐵花窗慢慢被放棄,這個創作舞台也就不見了。」對鐵花窗懷抱熱情的曾文昌感嘆,鐵工後來慢慢被侷限在功能性跟實用性。

梧北社區的鐵花窗成為焦點,曾文昌認為這是鐵花窗再次走向大眾生活的機會。「這陣子看到同業開始重新製作鐵花窗,我覺得很開心,代表傳統工藝被重視、被肯定。我們這些鐵工可以發揮創作力,人生才有回憶。」他笑著說。(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鐵花窗爆紅之後的梧北村,社區新課題:要走觀光經濟還是在地生活?

鐵花窗的設計與製作團隊。(照片提供/曾文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