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農無力將雞屎做成堆肥,只能曬乾或送或賣(攝影/李慧宜)

04 雞農深陷雞糞泥淖,無力堆肥只能公開曬屎

對農民來說,雞糞是好用的肥料,然而對全台6千多家養雞場而言,富含水分的大量雞糞,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早在1990年代,政府已經開始輔導禽畜農戶設置堆肥設施,可是雞農認為堆肥舍操作不易、耗工、臭味重,做好堆肥又不能賣,所以業界各行其是,真正使用堆肥舍的養雞場極為少數。

在未經堆肥的狀況下,每日產出的大量雞糞該如何處理?肉雞場大多以粗糠為墊料降低水分與臭味,蛋雞場是讓雞隻直接排糞到地面或輸送帶,一段時間後再移至空地曬太陽。全台養雞第一大縣是彰化,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台61線東側,逾千家養雞場坐落於此,因此出現獨特的「曬屎場」風景,以芳苑、大城兩地最為明顯。

《上下游》從彰化芳苑養雞場密集區上方空拍,方圓3公里內就有超過50處的曬屎場,儘管法規規定不能公開曬雞糞,也會有被鄰居檢舉的風險,但在雞糞無處去的情形下,曬雞屎成了雞農的全民運動。

從黃金變燙手山芋  老雞農被雞糞逼到退休

早期台灣社會,雞糞是農家的再利用資源。農民耕種大多是自製堆肥,原料來自蔬果殘渣、果樹枝條和自家豢養的禽畜糞肥,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循環利用。

86歲的黃郭月治阿嬤住高雄路竹,5、60年前開始養蛋雞,每天都要鏟雞糞,挑到雞場外的空地上曬太陽,她說這種肥叫「蔭肥」,種蔬菜、水果的農民都常來跟她買。

不過,環保意識抬頭,現在曬雞糞會被檢舉、也會被罰錢。台南蛋雞農勇伯(化名)70歲,養雞40年,過去幾年常因曬雞糞被檢舉。一般來說,環保局會先開勸導單,如果稽查員複查時又看到雞糞在做日光浴,雞農就會拿到10萬元以上罰單。

對此勇伯很不平,「這日頭是玉皇大帝給大家用的,是給艱苦人一條路走,為什麼我一個月曬一次都不行?」雞糞讓老人家精神壓力與日俱增,今年決定把養雞場賣掉。

近30年台灣雞隻數量逐年增加,曬雞屎已經是養雞場的全民運動,就算有風險也是要曬,尤以養雞第一大縣彰化最明顯。這些曬屎場都是利用雞舍剩餘空間而整理出來的空地,因此大多是長形或方形。芳苑鄉和大城鄉境內一眼望去,「曬屎場」一片接著一片,整個村莊終年都瀰漫著濃濃雞屎味。

髒臭的雞糞該如何處理,是雞農最頭痛的事(攝影/李慧宜)
蛋雞糞半年一年才清一次,堆成連綿的糞山(攝影/林怡均)

依法養雞場要設堆肥舍 其實都是「畫假的」

依政府規定,業者在申請養雞場時就要把堆肥舍規劃在內,如果沒有自主堆肥舍,也必須與合法堆肥場簽約處理雞糞。堆肥舍分兩類:堆積式堆肥、攪拌式堆肥,兩者都運用醱酵、翻堆、腐熟等方式,將雞糞轉化成含水率35%以下的有機質原料。

全台目前有6,329家養雞場,登記堆肥舍在案的有 3,312 家。《上下游》走訪台東、屏東、高雄、雲林、彰化等地,在上百間養雞場內只看到一座有實際使用的堆肥舍,大部分連舍體都看不到。面對記者疑惑,眾雞農回答:「堆肥舍只存在於設計圖中」、「用不到只能當倉庫」、「設備早就賣了」。

彰化縣農業處坦言,「現在雞農大多把雞糞曬乾再分裝送人,或交給堆肥場」。彰化縣環保局稽查科科長林三能說,十多年來同仁做訪查,幾乎沒看過有養雞場設立堆肥舍,「雞農們的堆肥舍都是畫假的」。

彰化蛋雞農午哥(化名)表示,堆肥耗時又需要密集人力,堆好肥以後依法規只能送不能賣,「處理成本超過雞農能力,堆肥舍就會變成紙上談兵」。

畜產試驗所副所長程梅萍指出,法規要求配置堆肥舍,卻沒有訂定飼養規模對應所需的堆肥舍容量,堆肥舍大小由雞農自行決定。她表示,堆肥舍需要人力操作、維護,養雞場、尤其是蛋雞場多為小規模,照顧雞隻的人力吃緊,「無論是堆肥舍還是附設堆肥場都還是會有味道,翻堆過程釋出氨氣則會腐蝕設備,堆肥的經營成本很高」。

留有堆肥舍並使用的養雞場極其稀少,因為雞農挪不出人力及心力來經營堆肥事務(攝影/林怡均)

堆肥成本高 無獲利空間 合法處理得花大錢

涂萬財在屏東九如養12萬隻蛋雞。他說雞農沒有肥料登記證,雞糞就算堆肥醱酵好也不能賣,只能自用或分送親友,如果請人翻堆或找合法堆肥業者處理,費用高得嚇人。「12萬隻雞,一年處理費至少80萬,加上運費更貴,一顆雞蛋才多少錢,要賣多少顆雞蛋才夠付這些雞糞錢?」

台南蛋雞農勇伯也說,養雞最麻煩就是清雞屎。兩年前他被罰錢,曾經乖乖把雞糞推去堆肥舍,可是臭了2、3個月,比曬太陽的屎還臭,結果又被人檢舉,後來只好回到自己曬雞屎再請人送去堆肥場的模式。「我請人清理、運送,再加上堆肥場的代處理費,每個月2萬5跑不掉」。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前任理事長吳泉錦在養雞場附設堆肥場,已經花了八千多萬,因堆肥過程會產生氨氣,長久下來腐蝕原本建材,每維護一次就要兩千多萬,而最後做出的堆肥卻很難賣,「大家聽到雞糞是廢棄物,都不願意掏錢買,做出的堆肥只能送人。」

此外,政府也有補助高溫造粒設備希望協助蛋雞農降低雞糞的水分和異味,但是午哥表示,扣掉補助,雞農買設備還要自付2、300萬,小雞農實在花不起這個錢。

有些雞農被雞糞逼到不知該如何是好,乾脆直接立起看板免費贈送雞糞,「去化」速度會更快。(攝影/李慧宜)

買田堆雞糞 買車運雞糞 蛋雞農自力救濟

堆肥舍不中用,送堆肥場或自己買設備又太貴,為了處理雞糞,雞農費盡心思。台東蛋雞業者阿東(化名)曬好雞糞後,總是熬夜開貨車到處找空地傾倒,去年他擴大雞場,雞糞量大增,他乾脆買一塊地堆置雞糞。

午哥在養雞場外路口立了「雞糞免費」的看板,誰要雞糞他馬上免費載到指定地點,還買了一台二手貨車方便運送。他說雞糞多留一天,就多一份風險,「越早載走就越不會被檢舉,也不會受到環保局刁難」。

阿福(化名)是午哥的朋友,他比一般雞農勤於清理,每天把雞糞薄薄一層地鋪在曬屎場上,兩天就能曬乾入袋,一有農民要就馬上送出。他還特地蓋了一座小型倉庫,存放暫時出不去的雞糞。

部分養雞業者無法處理雞糞,乾脆囤放在雞場附近田區,成為鳥兒的覓食區。(攝影/李慧宜)

肉雞糞比蛋雞糞好處理 較乾較不臭

養雞場可分為蛋雞場和肉雞場,蛋雞場大多是雞隻排泄物落地後,再以人工鏟運。蛋雞糞含水率約60%到80%,異味重、易孳生蒼蠅,雞糞呈泥狀,處理起來相當麻煩。

肉雞場飼養則採統進統出(雞隻統一進場、出場)方式,養一批雞含清理雞舍需8周到12周。業者會以稻殼或木屑作為墊料,待雞隻熟成售出後,再一起清出雞舍所有雞糞與稻穀,業界一般稱為「粗糠雞糞」,含水率約30%到40%,比蛋雞糞乾很多。

「乾」就好處理,第一臭味低,第二好清理、運送。照理這些肉雞糞也應該進入雞場堆肥舍,不過大部分雞農還是花錢請人清運,有農民要買就便宜賣,沒人要買就送人或委託堆肥業者處理。

雲林四湖白肉雞農吳忠賀表示,他一年可養五到六批的白肉雞,以粗糠做為墊料,三批雞換一次墊料,飼料中會添加植物萃取成分,因此雞糞不會過濕也不易發臭。

麥寮白肉雞農邱振添則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白肉雞管理系統,他發現只要通風好、溫濕度控制得宜、水線和料盤保持衛生,雞隻健康,雞糞就不太會有異味。他長期跟合法的清運業者和堆肥場合作,雞糞處理費1隻雞約花1元,場內12萬隻白肉雞換一次墊料就是12萬,目前他已經嘗試到5批才換一次墊料,以降低處理成本。

肉雞場的雞糞會加入粗糠作為墊料,墊料會重複使用(攝影/林怡均)

彰化曬糞成風 環保單位裁罰左右為難

彰化縣是全台最密「雞」的地區。2021年,彰化縣飼養雞隻數為8507萬隻,全國蛋雞更是將近一半都養在彰化,雞糞量也居全國之冠。對於光天化日處處曬雞糞、有礙環境衛生的行為,環保單位處理起來十分無奈。

彰化縣環保局副局長林孟弘表示,環保局稽查通常是以《廢清法》或《空污法》為主,《廢清法》罰金是1200元到6000元,「嚴重個案才會動到《空污法》,罰金10萬元起跳」。他強調,環保局跟養雞協會多次開會宣導,雞農都知道要符合法規,就要買設備來做密閉室內堆肥醱酵,「但養雞場要有一定規模才有資本可以投入,小場就花不起這個錢」。

環保局一年收到檢舉案件近200件,去年開罰15件,總計裁罰金額為9萬元,開罰原因全都是露天曝曬。面對檢舉和稽查,雞農曾群起抗議,讓環保局左右為難。稽查科科長林三能說,「假如我今天因為某一場養雞場曬雞糞對雞農開罰,這位雞農就會拉著我去隔壁說:『長官,你看看,大家都是這樣。』」

雞糞難題越滾越大 雞農盼政府出手引導

據農委會統計,去年全台雞隻數4億2490萬隻,產出雞糞鮮重高達 217 萬公噸(統計圖表見文末)。這驚人的數字背後,代表著一個個雞農無法安心入睡的夜晚。

勇伯老了,依然為雞農請命。「一定要政府出面才有辦法解決啦!政府找一塊地讓雞糞有去處,不然,那麼多的雞糞要去哪裡?」

午哥賭氣說,如果政府解決不了雞屎問題,那全台灣乾脆都吃進口的雞蛋和雞肉好了。但他後來想想又說,雞農養雞賺錢,也應該要付出相對費用處理雞糞,「可是拜託政府出來帶頭,給產業界一個好的政策引導」,但也希望政府要注意中小型雞場是否有能力做到,不然最後會導致中小型雞場被消滅。

環保意識抬頭,養雞產業也要迎接時代的考驗。雞農阿福只希望,「國人在享受雞肉、雞蛋的同時,也要關心雞大便的處理問題。」

雞舍出清後,下一批小雞進場前,是雞農清理雞糞的時機。走在空蕩蕩的雞舍裡,雞農踽踽獨行。(攝影/林怡均)

註:雞隻總數為「蛋雞在養數」、「肉雞供應量」與「種雞在養數」總和。 肉雞供應量為白肉雞及有色肉雞當年度屠宰量,不含火雞;種雞在養數為蛋種雞及肉種雞加總。蛋雞及種雞每一批的飼養時間長達一年以上,肉雞每一批飼養週期較短,白肉雞一年約養5批、有色肉雞一年約養2批,因此採計當年度蛋雞、種雞在養隻數及肉雞供應隻數的總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