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銷中遭禁,中國如何刁難台灣?陳吉仲細說「不公平待遇」始末

中國禁止台灣食品進口風波未息,網路充斥各種正反聲浪。有人痛斥中國「吃人夠夠」,有人批評政府毫無作為。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接受《上下游》新聞專訪,談及本次水產品遭禁的始末及台灣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並希望透過這次的危機,重整台灣農業體質。

不過學者指出,台灣長期單一依賴中國市場,要轉型必然面臨陣痛,農漁產品轉銷他國並非易事,政府應該及早提出完整的策略規劃與市場布局,才能如願將危機變轉機。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台灣應該在這次的危機中重整產業、健全體質。 (攝影/林怡均)

中國逕行「註冊」規定  台灣與 WTO 會員國聯合抗議九次

關於水產品輸中註冊被暫停,陳吉仲話說從頭,早在 2019 年,中國便向 WTO 提出註冊規定預告,引起全球嘩然。2020 年 2 月起,台灣與美國、歐盟等會員國透過每三個月一次的會議,向 WTO 委員會提出關切,前後共提出九次。

去年 4 月,中國終於公布新的註冊規定,台灣也隨即成立跨部會平台,一一聯繫業者、瞭解其意願並提供相關協助。其中,註冊規定公布前曾有 891 件水產品廠商輸中(漁船 700 艘、加工廠 191 家),經農委會洽詢輔導後,僅有 181 件提出申請及補件,多數已放棄中國市場。

然而反覆無常的中國政府又在今年3月9日通知台灣,原先以電腦申請的註冊程序全部不算數,必須改由紙本送件審查,且需在 6 月 30 日前完成。「所有的工作又都重來一遍」,而且只單單針對台灣如此要求。

陳吉仲接著提到,中國在 8 月要求補件的 107 艘漁船,突然在 12 月 8 日收到通知,有 105 艘不合格,2 家業者撤回申請,「(中國)完全沒有提供理由」。

(資料來源/農委會)

中國對台特別嚴苛 台灣需在危機中健全體質

針對外界質疑政府怠慢無能,陳吉仲以數字說明,台灣輸中食品曾有 3,232 項,但有 1,800 多項廠商已無輸中意願、不願提出申請,其餘的 1,400 項都是政府一筆筆協助。輸中文件需要透過跨部會協助業者填寫,匯整給食藥署後,才能透過管道提供給中國,「怎麼可能沒做事?」

其次,陳吉仲請國人思考:「這次禁運事件的關鍵是中國政府?還是台灣政府?」中國要求台灣提供紙本申請,但對全球都開放線上填報;而且其他國家的註冊期限是 2023 年 6 月 30 日,唯獨台灣提前一年,在 2022 年 6 月 30 日截止,再加上中國暫停台灣食品進口,沒有提供任何理由,陳吉仲問:「中國的食品安全規定,為什麼對台灣跟對其他國家不一樣?」

陳吉仲強調,台灣當下有兩個重點工作:繼續要求中國提供禁止進口的理由,並儘快協助有意願的業者完成補件,同時也要啟動各種內外銷因應措施,「台灣不能再受制於人,我們要努力降低對不友善市場的依賴性,走往歐美日等高單價、對防疫要求高標準的國家,才能健全我們產業的體質」。

轉型需面臨陣痛,轉銷他國非易事

最後陳吉仲表示,為了避免產業受到衝擊、造成漁民損失,政府將針對四個方向進行強化措施,包括協助開拓國外市場、轉赴其他國家加工、進行凍儲及加工,並加強國內行銷。例如將午仔魚銷往東南亞、秋刀魚銷往日韓等國,內銷則會開拓餐飲、電商、超市通路等多元管道。

不過針對政府的「補救措施」,臺大漁業科學所教授兼所長韓玉山指出,要將秋刀魚轉銷日、韓市場,要先弄清楚他們的胃納量,他也質疑過去銷中的獲利是否能在日、韓複製。

中國除了緊鄰台灣,也是非常大的市場,要完全與其脫勾,將面臨極長的陣痛期,能否走過陣痛,找到新的方向?「要看政府的選擇」,韓玉山直言,中美對抗讓世界貿易分成兩邊,若要靠近美國,必然會受到中國制裁。

學者:國際貿易需要靈活手段 長期布局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也表示,放眼全球,沒有任何國家的國際貿易會倚賴單一市場,更何況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緊張。對台灣而言,中國是高風險市場,但台灣長期、高度倚賴中國市場,政府各部會過去居然沒有明確的風險對策,他深感不能理解。

黃琮琪提到,多元的國際貿易市場需要完整的策略規劃與市場布局,「因為每個國家的需求都不同,有人要石斑魚,有人要秋刀魚;有人要鮮魚,有人要加工魚排,一定要充分瞭解」。

至於目前農委會提出的各種方案,黃琮琪認為效果有限。放眼未來,他建議既然中國禁的是「台灣製造、台灣生產」,政府應該協助業者將生產地轉換成其他國家:台灣漁船捕撈的漁貨先在其他國家加工後,再販售至中國;或是在台灣加工,但轉往其他國家包裝。「國際貿易講究手段靈活,現在不開始佈局,以後終究還是要做」,黃琮琪也呼籲企業界同步思考,在此次危機中痛定思痛。

延伸閱讀:

水產被禁怎因應?午仔魚擴大內銷,魷魚、鰹魚往東南亞,秋刀魚鎖定日韓

中國又禁台水產》上百家水產品突遭中國封鎖,魷魚秋刀魚午仔魚遭殃 農委會:申請未過釐清中

水產遭中封殺影響逾 60 億,政府批不符 WTO 規範,產業界示警:需鐵腕減少放苗量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