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不是亞泥礦場,而是好喝咖啡故鄉!馬武督居民共組合作社,讓咖啡帶社區起飛

一杯咖啡入喉,藍莓酸甜混合杏仁香浮現,又帶出黑巧克力的苦後回甘;啜飲另一杯咖啡,成熟莓果與油潤腰果甜感迸發,冷卻時隱約出現紅酒香氣,越喝越順口。兩款咖啡皆源自新竹關西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社員用自產的咖啡豆,運用不同後製工法,沖煮出的豐盈滋味。

曾面臨礦業重啟危機,尋求社區轉型的馬武督居民共組全台第一家農民自籌的咖啡合作社,包辦前端生產到後端銷售,建立台灣精品咖啡典範。合作社理事主席宋明光希望馬武督優質咖啡被大家看見後,能促進青年返鄉投注咖啡產業,永續經營馬武督社區。

新竹馬武督居民共組咖啡合作社,用咖啡守護當地環境、促進社區發展。(攝影/孫維揚)

曾有零星栽培咖啡水泥業重啟驚動居民

馬武督(泰雅語:Ma’oto/M’utu)位在客家人、泰雅族與閩南人共同居住的新竹縣關西東部山區,客家人稱之為「錦山」,而泰雅族人則稱為「馬武督」,意指「人才、物資匯聚之地」。原住民地名與客家地名共存的特殊現象,也反映了此地的文化多元,共存共榮。

馬武督居民長年種植柑橘、薑等作物,咖啡則在日治時期就有栽種。宋明光說明,馬武督山區雖屬中低海拔,不過日照仍充足、氣候也適宜,農民妥善照顧就能產出咖啡。另外山上的蝙蝠洞、綠光森林都曾是馬武督熱門觀光景點,帶動早期觀光業發展。

然而馬武督社區因為人口外移、農業與觀光產業衰退而沒落,隨後水泥業者因新竹豐富的石灰岩礦進駐,看似提供就業機會,但宋明光表示,居民就此不斷受噪音與落石驚擾,若不幸發生採礦意外,罹難者家屬經常失去經濟支柱而離開社區,人口外流加劇,「這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景象」。

原本水泥產業逐漸東移,已退出關西山區,2013 年亞泥等水泥業者卻又申請關西礦場重新開發,引發馬武督居民連署、反抗礦場復工。宋明光身為反抗者,一邊尋求各界連署、一邊與居民反思,沒落的社區要如何復甦,「我們不要水泥產業,那要什麼產業?」

居民當年抗爭礦場開發場景(上下游資料照)

意外發現咖啡適合在地,成社區發展新契機

自然資源豐富、永續理念深植居民心中,讓農業成為馬武督社區轉型的首選。不過柑橘較常見且採收人力負擔較大、甜桃等溫帶作物則需要更高海拔的環境,看似沒有合適的作物。結果宋明光與抗爭礦業的居民,某日在拜託連署時,被當地老農請喝咖啡,好奇追問之下,得知竟是馬武督自產的咖啡,才驚覺這個相伴已久的在地作物,可以是帶動社區發展的契機。

宋明光分析,馬武督環境適合生產咖啡,而且咖啡採收期較長,產量不會過度集中,對老農負擔較輕,也能吸引回鄉照顧父母的中生代居民從農。咖啡在老、中、青年皆有客群國內市場潛力高,他因此與居民發展當地咖啡產業,並在 2021 年成立國內第一家由農民共籌的咖啡生產合作社。

宋明光選擇成立合作社,是因為社員繳交咖啡時,合作社僅收取定額手續費,咖啡銷售得好,利潤皆回到社員口袋。合作社也承包咖啡烘焙到銷售的服務,讓社員專心生產優質咖啡豆,並願意持續精進。處處為社員收益著想,他的想法很單純,「讓社員賺到錢,才留得住人」。

宋明光成立咖啡合作社,活化馬武督地區的農業發展。(攝影/孫維揚)

成立合作社保障農民收益,協助改善栽培技術

合作社也指導社員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種植咖啡。宋明光強調,當初選擇咖啡產業,是為了防止破壞當地環境的採礦業進駐,「希望咖啡是真的在保護環境與社區」。而許多社員有一起反抗水泥業,相當支持宋明光的理念,合作社至今已全部用友善栽培方式生產咖啡。

不過想穩固咖啡產業,咖啡豆必須品質優良。林士傑是合作社的青農社員兼烘焙師,他說明,合作社尋找茶葉改良場、農業試驗所等單位提升栽培技術,例如適當修剪咖啡枝條,讓社員兼顧咖啡產量與品質,「咖啡豆營養不足而風味差,產量多也沒意義」。

他也補充,咖啡市場的口味喜好多變,社員種植鐵皮卡,波旁等多元咖啡品種,讓合作社有不同風味喜好的客群,產業才能持久。

年輕社員鑽研後製手法,讓咖啡風味更好

社員種好咖啡,須藉由後製彰顯風味。宋明光笑說,過去社員沒有專精咖啡豆的後製技術,會讓咖啡出現負面風味,「去外面擺攤,客人只差沒吐掉咖啡」。林士傑等青年社員的五官比較靈敏,通常對咖啡後製、沖煮比較有興趣,因此合作社定期舉辦烘焙、品評等課程,當地青年在學習過程,同時在咖啡產業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而願意留在社區。

林士傑說明,每批咖啡豆糖分與水分含量都有差異,烘焙、醱酵都要調整。因此合作社與新竹井井咖啡合作,研究咖啡後製與風味變化,找出用後製提升品質的方式。例如過往咖啡豆有土、花生等負面風味,經過研究發現是因為馬武督在冬季濕度較高,咖啡豆不易脫水。因此合作社購置咖啡水分的檢測器,並用除濕機或茶葉乾燥機輔助脫水,確保咖啡豆達到低含水量。

合作社也在咖啡豆產量提升後,鑽研不同的後製處理法。林士傑表示,咖啡豆醱酵處理法就有水洗、日曬、有氧厭氧等區別,烘焙時也能調整溫度、濕度,合作社已試驗了超過40種後製組合,期望咖啡風味更精緻。另外合作社也收購咖啡葉,製成富有奶茶與紅糖甜味的咖啡葉茶,滋味迥異於咖啡,提供大家另一種咖啡產品,也讓社員多一項收入來源。

林士傑為合作社年輕成員,負責鑽研咖啡的後製、沖煮。(攝影/孫維揚)

在地方開咖啡館、辦關西咖啡節,打開知名度

馬武督咖啡也積極經營推廣與銷售,居民在合作社成立的同一年,開設「水岸馬武督」咖啡館,並找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的戴嘉延擔任店長。他說明,咖啡館讓客人有舒適場所品嚐、購買馬武督咖啡,也提供在地青年學習咖啡沖煮、銷售的工作,讓他們願意為在地咖啡產業打拼,例如有位剛滿 20 歲的當地女生在咖啡館學習咖啡沖煮,已經決定未來以咖啡師為志業。

戴嘉延分享,咖啡館也設計馬武督遊程導覽活動,包含參觀咖啡園、咖啡烘豆與品評體驗,也串連糯米橋、六畜古道等社區景點,介紹社區文化。咖啡館也與中原大學合作設計網站販售咖啡,實體販售平台則擴展至關西鎮餐館「窩廳車站」、新竹井井咖啡等地點,讓咖啡銷售管道更多元。

另外合作社不僅參與外界各種咖啡展,也和關西鎮共同籌備「關西咖啡節」,兩屆都人潮眾多,戴嘉延認為,大眾知道「關西原來有咖啡」後,將對馬武督咖啡與關西其它產業產生印象,能促進整個關西發展。不同產業結合,也讓觀光客能延長駐足在馬武督的時間,落實地方永續。

咖啡豆與咖啡葉茶是合作社兩項主力商品。(攝影/孫維揚)

咖啡社員超過30位,吸引年輕人返鄉定居

在合作社推廣下,咖啡社員至今成長至超過 30 位、共約 12 公頃的咖啡生產面積。林士傑表示,合作社的每個社員共同支撐合作社運作,一起把馬武督咖啡發揚光大。像去(2022)年超過 10 位社員參與北台灣精品咖啡評鑑,並有人因此獲獎。現在也有客人固定到馬武督選購咖啡,「我們的咖啡是被大眾肯定的!」

不過合作社社員年齡多在中年以上,像林士傑這樣的青年並不多。林士傑坦言,自己是農業背景,又喜歡喝咖啡,所以回鄉務農、加入合作社。他認為單單以咖啡產業就要吸引青年定居,並不容易。不過現在外地的年輕人為了幫助家中長輩種植咖啡而更常回鄉,「以往約一個月一次,現在不少人是每週回來」,咖啡產業確實讓社區不再冷清,長照問題也獲得紓解。

戴嘉延形容,合作社用咖啡逐漸影響馬武督社區,但不急著看見成效,「我們是想建立長期的產業」。他認為,合作社提供咖啡相關工作機會,帶動馬武督社區其它食衣住行產業,就有機會讓年輕人「找個理由回鄉定居」。他也希望成為馬武督社區轉型的見證者,而會繼續推動馬武督咖啡產業。

宋明光表示,地方永續並非讓個人賺進高額報酬,而是每個居民能有合理收益,並擁有自己的事業與生活,合作社即是想用咖啡達到這個目標。被問到為了合作社奔波,難道不會疲憊?宋明光笑著回應,「因為我期待,將來會有更多人投入這件事情」。所以他將合作社名稱冠上「馬武督」,冀望咖啡產業匯聚林士傑、戴嘉延等下一代的青年,讓馬武督社區不斷活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