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又紫爆了!目前全國高麗菜種植株數高達 721 萬棵,比近 3 年同期增加 6%,採收期約為 1 月下旬。屆時雖是春節前的用量高峰,但供給量仍舊遠遠大於需求量,高麗菜盤商表示,「未來菜價絕不樂觀」。
針對高麗菜苗爆量,不少農友表示,其實多數高麗菜農友已採取計畫性種植,但是因颱風攪局讓生產計畫大亂,也不諱言少數批發商或農友看好市場擴大契作,都會造成市場波動。農友不約而同表示,政府應該讓菜價回歸市場機制,菜價再低也不要出手保價,菜價高的時候也不要抑制,讓市場自行調節。
農糧署:已呼籲農民收歛種植
農糧署指出,今年 8 月至 10 月受颱風影響,蔬菜量少價高,導致農民種植冬季大宗蔬菜意願大增。根據育苗量預警系統在 11 月底的最新資料,11 月中旬甘藍(高麗菜)的種植株數高達 721 萬株,遠遠超過紫燈標準(600 萬顆以下),農糧署已透過簡訊、Line 及官網等多元媒體管道提醒農民收斂種植,避開甘藍產銷失衡風險。
只是高麗菜紫爆劇碼年年上演,2019 年 9 月就紫爆,農民屢勸不聽,11 月又再度紫爆,隨後在 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無一缺席,今年 3 月還傳出產地價跌至每公斤 10 元以下,農民自行耕鋤的悲劇,菜金菜土的劇情為什麼無法停播?
菜農:請政府不要補助也不要抑制菜價,讓市場調節
雲林西螺和心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程昆生指出,幾年前農業部(當時的農委會)曾提出「耕種者登記」的保底收購,萬一高麗菜過量,只有一開始有登記的農民才能夠申請救助。不過當年全台灣僅有六公頃登記,等到真的需要救助時,卻有民代出手,要求有沒有登記都要救助,「這個政策就這樣破功了」!
程昆生強調,即便現在已經沒有耕鋤救助,農民之間仍有「政府會幫忙」的默契。這種心態導致部分農民沒有計畫生產,只會追高行情,紫爆就是這樣造成的。
他認為政府應該讓菜價回歸市場機制,菜價再低也不要出手救助,「個人造業個人擔」。但是,菜價高的時候也不要抑制,畢竟農業部要照顧的對象是農民,而不是消費者。他說自己最受不了菜價高的時候立委就責怪「農業部在幹嘛?」如果覺得菜價不合理,應該找公平會或其他單位,不要搞錯對象。
蔬菜班長:計畫生產農友佔多數,但天氣打亂計畫
彰化蔬菜產銷班蔡班長則認為,計畫生產的菜農已經是多數,只是今年計畫趕不上變化,颱風攪局讓高麗菜生產節奏大亂。他舉例,若農民有 300 公頃計畫種植高麗菜,原本打算 10 月種植 100 公頃,11 月再種植 200 公頃,但是 10 月秋颱掃掉 100 公頃,農民只好 11 月時種植 300 公頃,當許多人都這樣進行時,紫爆就是必然的結果。
蔡班長指出,政府的「預」警只能在事後發生,亦即農民已經種下高麗菜苗,政府才能統計數量得出「超種」的結論,這種預警僅能讓其他還沒種的農民剎車,卻無法阻止已經種植的高麗菜繼續生長。
再加上約有三成的農民喜歡「賭」,政府愈是警告、愈是勸退農民,他們愈認為該進場,雖然冬季的高麗菜需求量大,但過量種植也是正常現象。像他雖曾是專業的高麗菜農,但為了避險已經改種青花菜。
西螺交易量多三成,高麗菜價跌兩成
西螺果菜市場營業課課長程信彥表示,近日的高麗菜的日交易量約為 260 公噸,比正常情況多了約三成,交易價格則由每件( 20 公斤)300 元降至 250 元左右,他並預言,價格到明年 1 月可能都不會太好。
程信彥認為,今年颱風多,蔬菜價格好,許多農民都會搶種,「想要賭一把」。他認為想賭的人也包括菜販,只要菜販收斂種植,就不會輕易紫爆。
不過桃園高麗菜行口葉先生(化名)指出,不論菜販或行口,盤商都有「計畫生產」,因為他們是拿真金白銀在契作,超量的損失將由他們概括承受。他認為紫爆是因為農民想要拚,他們種植後交農會拍賣,「這才是不可控制的變數」。
然而葉先生也強調,稻米、花生收成後,能夠種植的冬季裡作就是高麗菜、大白菜跟白蘿蔔,「哪一個沒有超量風險?」他認為政府應該訂定作物保價收購的政策,才算是照顧農民的德政。不過許多人認為正是因為保價才讓農民沒有危機意識、肆意種植,葉先生怒指,不保價就不要抑價,「一顆 300 元的高麗菜就讓農民賺,請政府不要插手」。
菜販爆料:菜販擴大契作、休耕補助農民偷跑
雲林高麗菜盤商張先生(化名)指出,農民習慣在花生、水稻收割後種植裡作,並在立春後播稻,不過今年閏二月,整個農耕時間都往後延。
而明年的立春早於農曆春節,菜農們又要趕在春節前交貨,因此冬季蔬菜的種植時間變短且集中,「就容易出現紫爆」。他認為農產品的行情預測不容易,政府根本就不該提供預警,吃力不討好。
張先生更爆料,今年有不少菜販「擴大營業」,市場高麗菜增量他們得要擔些責任。更驚人的是,張先生提到,因為曾文水庫停灌,嘉南地區休耕農民若種植獎勵的雜糧作物,將可額外得到補助。不過政府規定,這些農田不得種植高麗菜等大宗蔬菜作物,但據他瞭解,「就有人偷跑」。
高山菜農:種植量差不多,「紫爆別怪我」
另外,也有農民指出,高山高麗菜與平地「撞期」的問題,對平地高麗菜的影響愈來愈大。從統計數據來看,這幾年宜蘭南山、台中和平、南投仁愛這三大高麗菜產區的種植面積並沒有擴大,但產量確實愈來愈多,這是因為期數增加的緣故,從原本只種植夏季一期,增加到兩期甚至三期,讓平地農民頗有怨言。
不過單就今年的狀況來看,紅香部落菜農劉綉宜指出,10 月初的小犬颱風掃光平地高麗菜,之後她曾經聽種苗場提到,「被瘋狗(指小犬)咬到,現在農民都在補高麗菜,菜苗被一掃而空」。根據她的觀察,高山高麗菜都是計畫種植、契作居多,「每年的種植量都差不多」。
梨山菜農呂順隆則提到,今年雖然有颱風,但對高山收成影響不大,對農民來說是個「好年冬」。不過他強調,高山地租高,6、7 月的炎夏都要靠他們供應蔬菜,光靠夏天的收入無法平衡收支,不能等到平地要種植時就要高山不能種,「而且冬天(高山)會種的都不成氣候」,他認為不能把紫爆的問題怪到高山農民頭上。
農糧署:預警僅是參考指標
農糧署蔬菜及種苗產業組副組長徐惠瑩表示,「預警」制度是透過種苗場的供苗量、農情預測以及航空遙測等資訊作出的綜合判斷,「是一個領先的指標,告訴大家兩個月後產量可能會過剩」,但兩個月間有許多變數,不是現在紫爆、未來就一定會失衡,因此在農糧署連續幾次紅燈預警後,農民若判斷還是要種,政府也無法干涉。
徐惠瑩也提到,因為氣候暖化,高山高麗菜確實可能多增加一期,「但其實並不會種得愈來愈多、影響平地」。她認為高山運輸成本高、地租也高,高山農民評估利潤後會發現與平地撞期反而不利,「他們在 8 月左右就不會再種了」。
不過記者 11 月才上山採訪,高山農地仍有高麗菜的蹤影,而之前的專題報導更指出,高山高麗菜種植三期已經是常態,絕非 8 月後就不種。面對記者的反問,徐惠瑩僅表示「相關單位有機會一定會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菜苗出售是商業機密,農糧署難掌握
2020 年高麗菜供苗亮紅燈時,時任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科長傅立忠接受《上下游》採訪時曾表示,政府開辦每公頃最高三萬元的有機肥料補助來鼓勵農民進行「高麗菜種植登記制度」,但成效不佳,已經停辦。那麼現在政府還有什麼措施,可以輔導農民作出更精準的種植計畫呢?
徐惠瑩表示,所有措施都已經備妥,農糧署一方面呼籲消費者盡量多吃當季的高麗菜,二來請加工廠進場,外銷部分也在辦理中。但與其事後進行產銷調節,是否能預防失衡?徐惠瑩表示,的確無法預防,只能預警,並準備啟動產銷調節措施。
最後,徐惠瑩也提到,全國有六、七十家育苗商,高麗菜苗出售至何處是他們的商業機密,她僅知道苗場多集中在彰、雲、嘉,但最終銷售至何處,「農糧署很難掌握」。
有些看似政府的好意,其實卻苦了農民,利了盤商,害了消費者,比較之前,消費者能以較低價購買水果蔬菜,農民也有得賣,現今執政黨只會補助,情願銷毀,不流入市場,農民也不見得好,還苦了消費者,還很不要臉的升格為部,真是爛得不得了.
還是農民:菜價太高沒人買,政府救我;菜價太低賺不了錢,政府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