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近幾年不斷提倡「藏水於農」的概念,扭轉農業是低產值、高耗水的印象,甚至委託台大研究水田公益,算出台灣稻田具有6座翡翠水庫的地下水補注量,諷刺的是,這次停灌休耕支付給農民的30億補貼,身為被斷水的主管機關,農委會必須負擔近一半,經濟部二成,科技部科學園區只佔一成。農委會坦言,未來會研議是否調整經費比例。
學者:受損害之農業不應再支付此費用
《水利法》第18條規定,用水順序分別為: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水運、其他用途。但第19條另規定,「水源之水量不敷公共給水,並無法另得水源時,主管機關得停止或撤銷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以外之水權,或加使用上之限制。」不過若因此造成原用水人受有重大損害,由主管機關按損害情形核定補償,責由公共給水機構負擔之。
依據法的精神,農業用水排在第二順位,就算要「共體時艱」,把水讓給民生、工業,也必須由使用者付費。
然而,2007年農委會委託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調查農用水調用機制,其成果報告《北部地區乾旱時期農業用水調用機制之研擬》指出,2002年到2006年,五年間就出現四次停灌紀錄、共補償62億元,其中農委會負擔28.18億元,相較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國科會(現已升格為科技部),農委會平均負擔45.6%的補償金,主管民生用水的自來水公司僅負擔 19.1%、主管科技園區的國科會12.1%。
報告認為,「比例分配非常不合理,基於使用者付費、受限者得償之原則,受損害之農業不應再支付此費用,而應由用水人全額支應。」
然而,今年狀況依舊沒變,根據中央社27日報導,停灌補貼金額約30億,農委會身為被斷水的主管機關,卻必須分擔近一半費用,經濟部負擔20.95%、台灣自來水公司20.95%、科技部科學園區占13.12%。
對此,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表示,政府施政都是一體的,此筆經費來自活化休耕地的中程計劃,休耕種綠肥每公頃補助8.5萬元,農委會負擔不超過4.5萬,「過去已有這樣的機制,且運行很順利」,各部會應一起努力。
農糧署署長李蒼郎26日接受上下游訪問時曾表示,事涉國家經濟,由行政院整合統籌,且已經補貼給農民了,工業區調撥農用水,也必須付一定的補貼費。經濟部水利署發言人賴建信說,會邀科技部、農委會討論分配。

活化土地變休耕補貼,民團質疑農委會沒專款專用
然而,農委會以往停灌的經費來自「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此計劃原由是台灣加入WTO,每年需進口14萬多噸稻米,為避免國內生產過剩,因此每期給農民每公頃4.5萬元,獎勵休耕,一年兩期可領到9萬元。
由於連續補注休耕,許多稻田荒廢、雜草叢生,對環境和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農委會在2012年公布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102~105年)計畫」,自2013年起,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改為補助一期,省下來的錢鼓勵農民改種小麥、黃豆、芝麻等進口量多的雜糧旱作。
如今農委會反倒用鼓勵活化土地的錢,補助農民休耕,有民團質疑,如此是否違反專款專用?
張敬昌解釋,雖然去年起農委會不再補助連續兩期休耕,但考量有些區域不適耕種,仍允許領兩期休耕補貼,每期3.4萬元,所以協助這次因旱休耕沒問題。
記者追問,農委會因取消連續休耕省下來的錢,本用來獎勵農民改種雜糧,如今又從中拿一大筆經費,補貼因旱災而來的非自願休耕,是否和目標背道而馳?且這次缺水屬非自願性休耕,同一個農民,二期還是可以休耕領補助,是否超出農委會休耕地活化預算?
張敬昌聽聞後,停頓3秒才回應,旱災是天然災害,缺水壓力迫在眉睫,各部會不能只是考慮自己要出多少錢,「應以防災為第一。」並未超出預算;而且除了直接休耕,農民也可轉作其他雜糧旱作,領補助3萬9千元。
不過已有新竹農民表示,北部天氣根本不適合種雜糧旱作,若堅持要種,還得給地主4萬6千元,補足差額,而且考量氣候風險,未必可賺到8萬5千元以上,「還沒收成就得承擔這龐大費用,根本無法做。」預告明早十點要到經濟部抗議。

研究建議,應設農業用水調度基金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建議,需調撥農用水的單位,應設置「農業用水調度移用作業基金」,統籌負責公告停灌所需的補償費,初始基金由各相關單位籌應,後續可用旱季水價專款,或提高旱季水價支應。
至於分配比例,應秉持「使用者付費、受限者得償」的原則,以過去各單位分攤的費用,扣掉農業單位,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國科會應分別負擔 41.5%、35.1%、23.3%,可用水資源作業基金、編列專款,或科學園區管理作業基金來補償。
對此,張敬昌承諾,未來會和各部會檢討使用者付費的問題,或許可以加入「保險」觀念,讓其他需水業者多付一點錢,應付可能的缺水壓力。
代耕、肥料、農藥業者難界定,不予補貼
停灌連帶影響到育苗、代耕、肥料、農藥業者,不過農委會公佈的補貼,只補助地主,以及育苗業者每公頃最多1500元,展延農機貸款償還金額6個月。
張敬昌解釋,代耕業者的流動性太大,很難計算其在休耕停灌的地上,到底一期工作了百分之多少,無法計算他們因為停灌帶來的影響,且農民若要領到8萬5千元,必須種綠肥,還是需付錢給代耕業者翻土,「這次補貼應已涵括80%受影響的人。」不過他承諾,農委會會再研究,思考有無更好的評估方式。
系列閱讀:十年大旱缺水休耕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農業用水7成太浪費?農委會研究:農用水入滲地下水,每年可補注6座翡翠水庫的量
休耕面積破4萬公頃史上第二 重創水稻產業 農民:沒配套措施逼大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