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保護海洋內太空,別再亂踢了

在還沒接觸潛水運動以前,對大海總是有著美好的憧憬,時常想像著跟魚群一起恣意同游水中,感受那無重力般的環境,所謂的「內太空」。

開始接觸潛水後的這幾年,去了不少地方, 發現台灣的海域美的一點也不輸國外的許多知名潛點, 本島有東北角、南國的墾丁海域;離島最近有坐船25分鐘的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也都是幾小時內就能到達的美麗潛點。

綠島的魚群、小琉球的海龜以及蘭嶼一望無盡的能見度,每次造訪,都令人回味無窮。 可是當再一次的回訪,卻發現水下的老朋友不是不見就是受傷了,綠島鋼鐵礁的燕魚、近人的蘇眉、蘭嶼的大海扇、澎湖的五爪貝,更多的是近海珊瑚礁的被破壞,令人感到無力的失落感與隨之而來的憤怒。

體驗潛水怪象多 教練不制止

以我實際碰到、看到的, 我認為大多數的破壞不是故意,而是因為無知,為何這樣說呢? 在普遍的潛水系統中,到達潛水教練時共會有五個級別,分別是初階、進階、救援、潛水長及潛水教練。而在這個講究速成的社會裡,已經不用經過好幾個潛季的經驗累積,只要有時間、金錢以及加倍的努力,人人都可以在幾個月內成為潛水教練,潛水技術精進了是沒錯,那保育意識呢?

我發現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關於體驗潛水。我確實看過體驗的人在水下戳魚、亂翻、看到什麼都想摸、腳不安分的亂踢導致珊瑚斷裂,而教練卻沒有制止,顯然是課前宣導的不夠,一個潛季過去,海中不遍體鱗傷才怪。

在國外,除了會先讓你了解潛水的風險、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及如何使用手式來溝通之外,也會花上不短的時間講解基本技巧:不外乎是裝備的操作、蛙鞋踢法、控制浮力,如何平衡耳壓、面鏡如何排水、二極頭(用來呼吸的調節器)進水該怎麼辦…等等,並會在較淺的水域先練習,都沒問題後,才會逐漸地往稍深一點的地方潛進,目的是可以讓你先體驗這項運動,若真的喜歡就可以接著上初級潛水員的課程。

可是在台灣,有潛店業者為了快速及方便,省去很多技巧教學,只教導基本的耳壓平衡、二極頭及面鏡排水,也不會給你蛙鞋,拎著你就下海,帶著吐司去餵魚,拍拍照就回程,以一天能帶最多組客人為目標。

在這樣情形下,許多愛上潛水的人,可能根本沒機會遇到能指正觀念的教練或是潛導,於是潛水時亂翻、亂戳、不在乎自己的中性浮力,讓蛙鞋破壞了珊瑚也不以為意,這樣對於海洋生物,都是一個負擔,也是一種惡性循環。

假若潛客湧入台灣,海洋受的了嗎?

如果都是這樣,要如何發展台灣的潛水觀光?倘若潛客真的開始湧入,我們有辦法可以使他們既玩得盡興又不破壞生態嗎?

我想,當然是可以的,只要業者願意堅持,教材內其實都有的保育觀念,下水前宣導,下水後執行,不怕為了得罪客人而不敢言,是潛店挑客人、不是客人挑潛店。

舉個例來說,像小琉球,雖然有不得觸碰一級保育類海龜的規範,但還是會有少數遊客選擇無視,其實只要經營海洋活動的店家們強力宣導並執行,而不是「笑笑帶過」,那些想作怪的人,自然也不敢這樣明目瞻膽;水下亦然,只要潛水員都有相同的概念,才可能保護台灣海洋。

自我的力量很小沒錯, 但 不管是潛水員、民宿主人到補魚業者, 只要海的保育意識存在於更多人的心裡, 我相信我們的海洋就會一天比一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