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過後,種樹綠化不應是政商口袋的永續工程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八十多歲的母親,在金門那頭的電話說:一輩子沒經歷過這麼大的颱風,狂風暴雨的那夜,屋瓦被掀、玻璃破碎吹了滿屋,內心的恐懼可比八二三炮彈。莫蘭蒂颱風除了帶來農損、建物損害之外,樹木的折損的數量更是龐大。近年來的颱風豪雨,揭示全球氣候極端化已是趨勢,因此風災後的植樹復建,不該只是把原來的樹種回去,而應該徹底檢討綠化政策,強化因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綠化工程忽視台灣生態特性

台灣有四千多種維管束植物,都是經過大自然千錘百鍊下,得以適應存活的物種,無論從多樣性或特有種類角度來看,台灣都可以說是植物大國。生長在海邊的抗鹽耐風,生長在陡坡上的耐旱抓地力強,不同海拔、不同地區各有適應得很好的物種,有的耐陰,有的嗜好陽光。如果要種樹,就得考慮台灣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選擇適合在地的樹種,「適地適種」應該是綠化政策的基本款。

然而,半世紀以來,綠化工程幾乎完全忽視台灣的生態特性。山坡地上我們把原生林砍除,種上外來種,或者非在地的本土種;公園和行道路充斥著外來種,根據筆者曾進行過的高雄市校園和行道樹的調查,大約七成以上都是種植外來種。種樹其實很政治,外來的國民黨政權連種樹都喜歡外來的,但號稱本土政權的民進黨,綠化政策與前朝大都是無縫接軌。

當然,樹種選對了,不表示一定長得好。一棵樹要在台灣的公共空間上好好活著,並不容易,除了颱風豪雨的考驗,更多的是人謀不臧。

行道樹要變成「我們的樹」才不會一再受虐

種樹時,樹根包裏著不織布袋入土,植穴太小根系無法開展,或者被水泥完全封死,不當修剪導致病變、重心失衡,這些都是愛樹人士講了幾十年的陳年問題,另外,行道樹也不是人人喜愛,有些住戶店家怕小偷從樹上爬進屋子、怕蟲害、怕根系破壞建築、嫌掃落葉麻煩、風水不好、擋招牌、不會開花….,這些問題並非完全無解,只是政府沒有看重這件事。

如果我們期望台灣的公共空間可以看到「百年大樹」,就要先確立不同類型公園,公共空間,行道樹等的屬性定位,考量氣候、樹種、地形、空間土壤條件、日常管理等面向,發展出各種符合台灣生態的作業準則。例如行道樹,就很需要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建立合宜的公共討論機制,和店家住戶建立起商議程序,讓行道樹變成人們心中「我們的樹」,避免樹木們一再受虐。

台灣的公園有什麼綠化典範嗎?宜蘭羅東運動公園這幾年間因颱風侵襲下,有很多樹木被連根拔起,今年筆者再度重遊時深感景色黯然褪色。然而,公園內彷照台灣原生林建照的六個翡翠鍊狀山丘,裡面的樹木植物卻仍是多樣青翠,這項植栽設計,很適合災後重新設計綠化工程的參考,這是筆者很欣賞的造園案例。

2016%e5%ae%9c%e8%98%ad%e7%be%85%e6%9d%b1%e9%81%8b%e5%8b%95%e5%85%ac%e5%9c%92
宜蘭羅東運動公園的九個翡翠山丘,營造了一個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的森林,裡面有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物種豐富又禁得起颱風考驗。

金門縣20多億經費復育樹,應以原生植物為目標 

這一次金門縣號稱折損了五百萬樹木植栽,復育經費初估高達二十多億。筆者建請金門縣政府和林務局,先釐清折損與需要補植的數量,以免被質疑為了爭取經費而誇大損害;再者,應結合國家公園的植物生態研究基礎,以復育金門的原生植物生態為目標,全盤提出「適地適種、生態綠化」的復育計畫,尤其不要再任由政商合謀引進外來物種了。例如:這次風災後,縣府宣稱倒下一百萬棵灌木,如果都是外來種灌木,那麼這些錢不該再花了。

莫蘭蒂颱風導致那麼多的樹木折損實在令人心痛,但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警示,執政者應該把台灣的綠化政策全面導向本土化、在地化、生態化,強化因應極端氣候的「韌性」,不要讓種樹綠化變成政商口袋裡的永續工程—名符其實的搖錢樹,這也算是還給台灣土地一個轉型正義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