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間直賣所帶動日本農村活化 台灣推「道農市集」效果如何?

面臨日漸老化的農村,我們能怎麼做?日本學者東正則援引「農產直賣所和休息站的結合」為案例,指出在地販賣的日本模式帶動了農村高齡人口和女性的生產,和休息站的合作也讓都市和農村有更多的交流,不僅讓有興趣的年輕人回到田間,老舊停擺的農村也又能上緊發條繼續前行。

不過對比台灣,儘管各地特色農產品五花八門,這種直賣所的形式卻未普及,包含業者及政府都直言「跨部會協調失靈」和「消費習慣未建立」是極大限制,若未來解決問題,必須先思考如何搭建穩固的銷售平台,再逐漸建立完整的產銷制度,才有辦法永續發展,並且活化農村。

全日本的直賣所加起來據說比7-11還多,根據農林水產省平成21年度的調查報告,全日本共有一萬六千八百多間的直賣所,同年的小七則是一萬三千多家。直賣所中,由農協(=農會)經營的有一千九百間,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獨自經營的為一萬零六百多間,其他少數則為地方上的公共團體或其他單位。

IMG_2191
攝影/張雅雲

東正則:全日本兩萬個農產直賣所 帶動農村活化

東正則日前來台,以「日本農產物直銷所之推廣及地域活性化」為題,分享日本發展的經驗,他指出在超市體系外,其實日本不少地方都有直賣所的存在,與國道休息站的結合更是屢見不鮮,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全國總計已經有近兩萬個直賣所正販售各地的在地農產。

但小小的直賣所為何吸引人潮?又為何能發展到今日的規模?東正則解釋,直賣所的銷售模式可以讓消費者品嚐到當日現採的新鮮蔬果,生產者也能有固定的出貨點,兩方都不再被只有特定作物的中央大型市場所宰制,解放了以往的產銷模式。

至於今日多點開花的成果,他則從直賣所的發展講起,像是彎曲的小黃瓜等農產品,因為量少又不符合收購標準,許多農村婦女和退休老農就乾脆自己設個小攤子自己賣,由於價格低又新鮮,引起不少都市人的興趣,這類直賣所的做法立即大受歡迎。

有了這樣的直賣所後,婦女和老人的參與不僅賺到錢也賺到尊嚴,因此陸續將直賣所的規模擴大,從個人進展到鄰近農家的結合,多樣化的在地農產品吸引來更多的購買人潮,直賣所內貼上的生產者照片和聯絡資訊,更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

15774901_1214998088594940_7711124819037044931_o
(圖片來源/ 日本四國四萬十道之驛臉書)

直賣所擴大經營 地方政府是主要推力

此外,東正則說,鄉鎮市等政府機關看到了這樣的做法,也以協助者的角色進入產銷模式中,除了負責租賃或興建販賣據點外,也促成了與休息站的合作,讓便利性與資訊化程度極高的休息站大大提升了各地直賣所的能見度,進一步促使日本農協也進場幫忙,建立一貫的產銷制度和農產品質的提升。

不僅如此,他也補充說明,為了要穩固直賣所的鋪貨來源,有些地方便開始請農民投入一定金額當股東,同時引進BARCODE等系統,將產品收入的15%扣除後,剩下收益就全額交給農民,更在販賣當地農產的同時,也從外地調來特色農產供消費者選購。

東正則表示,在直賣模式興盛的情況下,造成了不少影響,包含主流與非主流農產品都能商品化,利用這些在地食材所創作的特色料理成為觀光特點,透過直銷所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對談,也使得產銷模式不斷更新;此外,具體在農產理貨和加工部門的擴大,也成了帶動農村經濟的重要環節。

DSCF7177
在東北地區的道之驛,提供海鮮飯還有地方特有的煙燻大根切片(攝影/alittle)

東正則:台灣休閒農業大多挾帶雄偉資本 壓迫小農生存

最後,東正則也強調,台灣的休閒農業發展興盛,但大多都是以大量資本為後盾,不像直賣所人少、資金也少,如果未來發展只考慮讓地大錢多的大戶賺錢,很容易就會壓迫到小農的生存,而照顧小農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讓大多數的小農們、老百姓們賺到錢,才能真正對農業有幫助。

17039397_10208304492350291_987826391698137025_o
日本學者東正則提出台日兩地作法的差異(攝影/孔德廉)

對比日本直賣所、道之驛 台灣國道休息站推「道農市集」

有了日本經驗做參照,台灣在近幾年陸續推動類似的農民市集,其中,吃下部分高速公路服務區業務的南仁湖集團,則在農糧署的輔導下推出「道農市集」,讓在地農民在服務區外擺攤販售自己的農特產品。

對於該項市集的推廣,高公局業務組營運科顏科長表示,農業直賣所的部分,全台十四個服務區裡頭,除了台南、新營、石碇三處外,其餘十一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在地農產品在休息站裡頭販賣,例如雲林的西螺和古坑服務區,就有不少咖啡和醬油等特色農產供民眾選購,也有雲林物產館的設置。

高公局:鼓勵農民參與地產地銷 專業銷售交由廠商

至於經營部分,顏姓科長也指出,高公局一直很鼓勵農民在地生產的農產品進到服務區內,但礙於高公局沒有相關專長,因此這部分的業務是由外部廠商來統包,一來解決行銷等專業問題,二來企業也可以用較為彈性的手法來包裝不同服務區的主題,只不過農產品的量並沒有太多。

若農民有意願,則可與各服務區的區站經理協調,包括量的多寡、安全性和價格等,雙方協商完成就可順利進駐,高公局樂觀其成,並鼓勵農民能有更多的參與,不足的部分也會參考日本經驗來改善。

DSCF0494
台灣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置「道農市集」有活動攤位提供部分農產品展售(攝影/孔德廉)

南仁湖:因應日本經驗 推動「道農市集」

而負責該項業務的南仁湖企業行銷企劃經理黃秋玉則說,其實從2008年起就有舉辦市集,到2015年農糧署補助後,道農市集的知名度也才比較有打開,只要農民有意願,產品符合有機標準、無農藥殘留、或四章一Q其中之一,足以代表安全,就可以來報名道農市集,讓農民在週末或連假販售自己的農產品,而販售期也沒有一定時間限制,只要符合作物產期,有如實開立發票、繳納營業額的15%做權利金即可。

「道農市集的發展連年擴大」,黃秋玉也指出,光去年市集的銷售額就高達1400多萬元,還只有週末擺攤,過往幾年的銷售也有百分之一百五十的高額成長,不只讓農民收益增加,有規範的產銷制度也使得農民尊嚴不再被踐踏。

道農市集未普遍 「跨部會協調失靈」和「消費習慣未建立」是主因

儘管有如此高的發展性,但道農市集卻未遍地開花,甫從日本考察回來的黃秋玉直指問題是出在「跨部會協調失靈」和「沒有建立消費習慣」上。她指出日本道之驛蓬勃發展,是因為日本服務區屬於民營,而台灣則是公營,由高公局負責服務區規劃。

台灣的發展會受到公部門間規劃的牽扯,像是道農市集關乎農業,高公局就會認為是農委會該負責,可是休息站本體卻是高公局所規劃,其他如高鐵、台鐵、客運站等銷售點,相關部門也都沒有好好整合。

對於這個矛盾,農糧署主秘翁震炘進一步解釋,就主體來說,台灣休息站的主管單位是交通部,休息站的規劃大多還是以處理「交通需求」為主,日本則站在整體規劃立場,用多樣性的在地農產來吸引大量遊客。

在消費習慣的部分,黃秋玉則指出,日本道之驛規劃的位置臨近住宅區,所以消費族群主要來自於當地,更是地方的生活交易中心;台灣雖然有市集的規劃,但大都遠離市區,不少農民得考量來回補貨的時間與交通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參與道農市集的意願,再說在服務區購買生鮮農產的模式也不是台灣的主流,上述種種因素導致了道農市集的限制。

17211984_1291858460908902_7303556772067095670_o
日本道之驛是居民也會去買菜的地方(圖片來源/ 日本四國四萬十道之驛臉書)

道農市集供地產地銷 小農:增加多元銷售管道

本身在「道農市集」擺攤的新竹小農李聲科則指出,他家裡種植桶柑已經快四十年了,從年年外銷新加坡到被中國低價打敗,原本種植的量一下子不知道該銷往何處,一斤三十到六十元的價格又無法打入台灣市場,後來消費水準提升,無農藥、高品質的桶柑才逐漸打開市場,在取得「台灣安全高品質農業推廣協會」認證、確認農藥檢驗合格後,就參與了農糧署與南仁湖合辦的「道農市集」,讓作物可以地產地銷。

對於道農市集的開辦,李聲科直言非常支持這樣的做法,因為多了一個銷售的管道,又能夠讓自己的農產品知名度提升,收益也有所增加,對小農來說是個鼓勵,只不過市集都是週末,有時就會與農忙期衝突,無法再花時間來擺攤。

另外,他也認為要讓其他的小農參與市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大家的作物種類和產量都不相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挑同一時間在同一地點販售就會有其限制性,再加上這個市集的販售地點並不大,恐怕很難擴大經營。

嘉義梅山咖啡農曾永麗也強調,如果真的能夠提升這方面的規劃,他們當然樂見,但他質疑,小農生產常會受到天氣影響導致貨源不穩定,若無法定期定量供貨,這樣的銷售模式是否有問題。

17097412_10208302810348242_8504734800470029295_o
高速公路上的道農市集(攝影/孔德廉)

謝昇佑:道農市集應重管理 否則易淪為「盤商」市集

透過好食機平台來協助農民販售農產的謝昇佑也表示,推行在地化市集的想法固然很好,但就自身經驗來說,假日休息站能聚集一定人潮,對靠近國道三號的農產產地來說較為可行,但考量到消費習慣,可能只適合販售水果。

此外,謝昇佑也認為,市集真正的問題在於管理,必須先調查在地小農有沒有意願及時間上市集販賣,產品管理機制是否明確,因為市集的本意是開闢農民直售的場域,讓小規模生產的農友可以多一條販售通路,不用與規模化的農民競爭,並創造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互動的機會。倘若市集缺乏管理,就會發生盤商向農民收購作物(或者向市場批發),再僱工佯裝生產者代擺的情形,不僅農產品來源不明,更失去設立市集的本意。

對於現在道農市集的種種限制,南仁湖企業行銷企劃經理黃秋玉則提出多項願景,希望讓道農市集更上一層樓;其中包括在省道、縣道、鄉道等地,建立在地農產品直銷的直賣所。

此外,若政府真的有心要利用服務站來推動地產地銷,她則建議高公局乾脆規劃一塊固定的地方來販售農產品,同時由民間組織 來輔導、推薦優秀的農民駐紮,等到知名度打開了,企業再以「合作社」的方式來建立較為規模化的銷售平台,讓所有參與的農民一起維護,同時也建議穩固的產銷模式。

延伸閱讀:

來逛直賣所吧!

吃風土、袋著走,四國道之驛旅讀

日本直賣所

日本全國道之驛索引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