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冠鷲的出現常常是先經由聲音得知的,牠在空中盤旋之時會發出「忽忽~忽悠~」的叫聲。(攝影/許哲齊)
大冠鷲的出現常常是先經由聲音得知的,牠在空中盤旋之時會發出「忽忽~忽悠~」的叫聲。(攝影/許哲齊)

山野鳥事

不管到哪兒,保持安靜都是賞鳥時的必要條件,在山上尤其如此。若能靜坐或站立於一處,把自己當成石頭,時間一久,附近若有鳥,牠自然會慢慢習慣,不再那麼警覺,逐漸視人於無物而放下戒心,自在活動靠近,那時甚至連望遠鏡都不需要,即可輕易地觀察。

走在山林原野間,除了觀花看景,還有一事是我常做的,就是「賞鳥」。

鳥有雙翼雙腳,會飛翔於天際,也會跳躍於林梢枝枒間,或者在地上走動,不管出現在哪裡,總是會引起有心者的注意。

大冠鷲眼尖無比,捕蛇不用等到秋草枯黃之時

大冠鷲,通常是只能遠觀而無法近距離褻玩的那類鳥禽,因為看到牠時多半是牠悠遊翱翔於天空之中,有時形單影隻孤身盤旋,有時多隻為伴遙相呼應,牠是猛禽的一種,又名蛇鷹或蛇雕,顧名思義牠跟蛇有關,牠嗜吃蛇,加上視力極佳,當牠盤旋天際之時,在樹梢林地間出現的蛇隻,很難逃過牠的法眼躲過牠俯衝獵捕的利爪,王維寫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但大冠鷲眼尖無比,捕蛇是不用等到秋草枯黃之時的。

一般大冠鷲的出現常常是先經由聲音得知的,牠在空中盤旋之時會發出「忽忽~忽悠~」的叫聲,邊盤旋邊叫,響亮悠揚,很遠就能聽到,常常是先聞其聲後,抬頭找尋半晌才會發現其實牠距離還在視線所及的極遠處,要辨識牠也不難,除了叫聲外,牠展翅飛翔時,由下往上觀其羽色,其翼下後緣和尾巴會有一條明顯的白色橫帶圈繞著。

有回我在中橫公路的豁然亭附近往下俯瞰天祥景致,赫然在下方不遠的半空中發現一隻展翅飛翔的褐色大鳥,一時之間還搞不清楚牠是何方神聖,後來聽到「忽忽~忽悠~」的聲響傳來,才知道原來那不是其他我以為的林鵰、熊鷹之類猛禽,就是隻不折不扣的大冠鷲,通常我都是由下往上仰望牠飛翔的英姿,也都是從腹面羽色辨識牠,很難得有居高臨下觀看到牠背頂模樣的機會,也難怪一下子分辨不出牠是什麼鳥!

大冠鷲體型龐大,常會藉著上升氣流的助力飛翔,飛行時的姿態平穩大器,偶爾拍動翼翅時也是不疾不徐,算是鳥界中頗厲害的御風者,看牠在山稜邊的天空盤旋,聽著牠的忽悠叫聲,優哉游哉,還挺讓人有療癒之感。

「垃圾鳥」名號被更頻繁出現的金翼白眉搶了去

到高海拔的合歡山區,有幾種鳥很容易見到,其一是「臺灣噪眉」,俗名是「金翼白眉」。(攝影/許哲齊)
到高海拔的合歡山區,有幾種鳥很容易見到,其一是「臺灣噪眉」,俗名是「金翼白眉」。(攝影/許哲齊)

上到高海拔的合歡山區,有幾種鳥很容易見到,其一是「臺灣噪眉」,俗名是我覺得名如其形且更加傳神的「金翼白眉」,牠全身大致是橄欖般的褐綠色,兩翅羽翼側緣帶有金黃色澤,然後眼睛上方跟嘴邊有相當明顯的白色眉斑和像八字鬍的白色顎線,身形較一般山鳥為大,加上尾翼很長,常蹦蹦跳跳地穿梭在灌叢或箭竹林之間,有點像隻松鼠活動的模樣。

在合歡東峰或者石門山頂,常能見到金翼白眉不是那麼畏懼人群而出現的蹤影,就在忙著拍照留念的人們身邊跳來跳去,但牠也不算是親人的鳥類,還是對於比牠巨大的龐然大物有著高度的警覺心,跟人會保持一定距離,不過,如此近在咫尺之間的出現,已會讓上山遊憩而不是那麼常賞鳥的民眾驚艷不已,感受到自然生命的野趣。

早年比金翼白眉更容易在合歡山區見到的是「岩鷚」。(攝影/許哲齊)
早年比金翼白眉更容易在合歡山區見到的是「岩鷚」。(攝影/許哲齊)

早年比金翼白眉更容易在合歡山區見到的是「岩鷚」,牠常單獨或小群在裸露的岩石或草地上活動,頭至胸部為鼠灰色,喉部略灰白夾雜黑色橫斑,有不明顯的白色眼圈,背部為灰褐色至深褐色,胸腹側呈棕褐色帶有些許色斑,雙翼及尾羽黑褐色,覆羽尖端白色。以前我很常在台灣公路最高點的武嶺停車場附近見到牠,似乎是人們在那留下較多的垃圾,牠可以從中找到食物,因此也戲稱牠是「垃圾鳥」,只是近來這「垃圾鳥」的名頭被出現更頻繁的金翼白眉給搶去了。

只能說是高山上覓食不易,鳥類也是會好逸惡勞的,靠著人們找食物自然是容易許多,不過,這畢竟不是好事,也呼籲上山遊玩的民眾不要任意丟棄垃圾,因為不只會汙染生態環境,也影響了山鳥覓食的本性。

耀眼公鳥為求偶,母鳥低調沉潛為了撫養幼鳥

山上還常見一種算是另類夫唱婦隨的鳥兒—酒紅朱雀。(攝影/許哲齊)
山上還常見一種算是另類夫唱婦隨的鳥兒—酒紅朱雀。(攝影/許哲齊)

山上還常見一種算是另類夫唱婦隨的鳥兒—酒紅朱雀。雖名為「酒紅」,其實只有公鳥是全身色如紅酒般的深赤色,極易引人注目,母鳥則是全身暗褐色,相較之下毫不起眼。

活動時多半是公鳥母鳥稍有距離地一前一後出現,公鳥看來像是很大男人主義般,常昂首闊步獨自在地上草叢走跳,完全不理會母鳥,而母鳥則一直會在公鳥附近不遠處看似無關地跟著亦步亦趨行動,真的很像大老爺出門在外耀武揚威招蜂引蝶,小媳婦認命無奈閃躲在後跟隨的模樣,不過這是大自然的機制,因為公鳥的顯眼是為了扮演求偶的角色,而母鳥的低調沉潛則是為了要撫養幼鳥的關係;幼鳥的行動力較差,天敵來襲往往無法快速地逃躲,因此母鳥只好犧牲漂亮的外表,配合生存環境的顏色,外觀走樸素路線,才能夠避免天敵的注意,好保護幼鳥。

有人問我,在山上賞鳥有什麼要注意的?高海拔山區相對中低海拔的山林樹木草叢環境較單純,會出現的鳥兒種類不算太多,只要有耐心,都看得到鳥兒出現;只是,不管到哪兒,保持安靜都是賞鳥時的必要條件,在山上尤其如此。若能靜坐或站立於一處,把自己當成石頭,時間一久,附近若有鳥,牠自然會慢慢習慣,不再那麼警覺,逐漸視人於無物而放下戒心,自在活動靠近,那時甚至連望遠鏡都不需要,即可輕易地觀察。

如今的我,對賞鳥一事已不再是追求所見鳥種紀錄的增多,而是更以觀察牠們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活動習性,以了解大自然造物者的奇妙為悅。山上的鳥是我在大自然的朋友,三不五時用探望之心來與牠們打聲招呼,是我現在樂此不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