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許多人都不相信氣候變遷,但氣候變遷在阿拉斯加,不是什麼偽議題,那是已經發生許久的事,當然也仍正在發生。阿拉斯加的人們早將不變的環境視為舊世界的象徵,現世的每一年都該有讓人措手不及的變化。
萬里無雲的天空卻看起來霧濛濛的,當地人說,大氣裡飄浮著加拿大森林大火的粒子。北溫帶地區的夏天才剛準備開始,位於加國中部的草原三省已經燃燒了三週。曼尼托巴省、薩斯喀徹溫省和阿爾伯塔省相繼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已有人被燒死。我們正在阿拉斯加的德納利國家公園裡旅行。
此地雖然離燃燒的林地與草原甚遠,但東風彼此接力,將被火燃盡的草木微粒攜帶至此。曼尼托巴省甚少被林火襲擊,但在今年是野火災情的核心地區。當地的氣候學者認為是氣候變遷醞釀了此次大火。該省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季節性乾旱程度日益加劇,林地裡逐漸累積了大量乾柴。曼尼托巴省已長時間未發生林火,這次突發的火災不僅來勢洶洶,更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破壞力。

觀察白雲杉 揭示全球生靈即將面對的氣候難題
我在空氣裡聞不到死亡與燒焦的味道,但腦海裡彷彿看見遠方滾滾的濃煙與焚燒中的植被。因為我的眼前也有一大片焦褐色,彷彿被火紋身過的森林。當我們的休旅車駛入德納利國家公園不久,公路兩側的森林景觀驟然轉變。原本沿途覆蓋著墨綠的白雲杉林,在麥肯尼峰的山腳下大片枯死。它們殭立於自己萌芽之處,焦褐色的枯枝看起來一碰就會碎裂。我突然意識到,我來到《尋找北極森林線》的現場之一,阿拉斯加的雲杉大地。本書作者,班.勞倫斯在第四章講述了白雲杉在阿拉斯加的痛苦與求生,新生與改變。
二十年來,阿拉斯加的科學家透過對大範圍白雲杉林的觀察,揭示全球生靈即將面對的氣候難題。他們的語氣意外的平靜,悲傷但不絕望,無奈卻仍前行。勞倫斯很清楚地解釋為什麼,因為北方的生物與民族,早已與氣候變遷相處二十年。當無盡的凍原被森林線入侵,當豐饒的鯨魚海灣被海豹霸佔,當鮭魚的遷徙失序,河道裡塞滿來不及溯源產卵便爆肚而亡的鮭魚…。北方的人們早已活在與祖輩、童年不同的新世界裡。科學家亦然,儘管二十年前就已發現阿拉斯加地景的變化,但公眾不在意北方發生的事。也因此,雙方都已不再驚訝、生氣,他們順應變化,讓記憶成為歌曲成為文字,讓研究成果成為未來的預示,他們帶著緬懷繼續求生、探索。

蟲害頻率升高 貧瘠地景變得生意盎然
我眼前這片白雲杉林的困境,猶如今夏席捲加拿大的野火現場,雖說不全是氣候變遷所直接引發,卻與其脫不了關係。暖化正在改寫北地森林的生命模式:在加拿大,火勢變得更猛烈;而在阿拉斯加,蟲害的頻率與規模也正隨著氣候變化日漸升高。暖化的冬日,無力凍死潛伏於樹皮下的幼蟲,而延長的夏季,則讓甲蟲的生活史加快了一個節拍。這種規模與強度的變化讓白雲杉疲於招架,也讓災後的復甦,顯得愈發無力。照此趨勢推演,白雲杉在此地的優勢地位終將潰退。取而代之的,會是適應力強、偏好陽光的落葉樹。屆時,這片林地的樣貌,將不再與人們記憶中的北方針葉林相同。
另一頭,在麥肯尼山更南方,史華德半島的白雲杉卻長瘋了,森林擴張一路向北,暖化擴大了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森林一面擴張,連帶帶上了依靠森林生存的動物們。熊、麋鹿、馴鹿的族群成長,原本貧瘠的地景變得生意盎然。儘管地理課本不會每年都更新,但我們這一代人的阿拉斯加,事實上每年的景觀都在改變。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是迎戰氣候變遷的最前線。雖然至今許多人都不相信氣候變遷,但氣候變遷在阿拉斯加,不是什麼偽議題,那是已經發生許久的事,當然也仍正在發生。阿拉斯加的人們早將不變的環境視為舊世界的象徵,現世的每一年都該有讓人措手不及的變化。

瞭解北方是有意義的
勞倫斯在《尋找北極森林線》裡說到道:「瞭解北方是有意義的」。因為遲早,北方大地的改變將如驟雨,突然改寫我們有生之年的日常。勞倫斯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例子,他說,阿拉斯加雲杉林的興衰,可能對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北美中西部草原降雨造成影響——那片草原正是美國的糧倉。這種跨區域的氣候連動現象,在科學上被稱為「遙相關(teleconnection)」。林地的改變,特別是樹冠覆蓋減少與植物蒸散(evapotranspiration)能力下降,會進一步影響地表與大氣間的水氣輸送。以阿拉斯加的針葉林為例,其蒸散作用原本能釋出大量水氣進入大氣,有助於形成區域性對流系統並支援更廣泛的大氣循環。
然而,當森林因氣候變遷或昆蟲侵擾而衰退,局部地區的大氣壓力場與水汽含量會被擾動,進而透過大氣長波波動,影響遙遠地區的降水分布。有些研究認為,中高緯地區針葉林的蒸散量變化,可能對北美大平原的夏季雷陣雨頻率產生可測量的效應。即便是北方偏遠的森林生態系,其生理活動與健康狀態,仍可能對遙遠地區的農業生產與水資源安全造成間接而深遠的影響。
及早開始紀念與準備氣候災民的身分
勞倫斯試圖引領我們理解這類看似遙遠卻實則關聯緊密的生態機制。當我們有天感到困惑,自己為何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氣候災民。想要探究原因時,或許會發現原來這本書已為我們記下答案。
《尋找北極森林線》對北極之外的人們來說,預示了一個不舒服的新世界,但它無意恐嚇你。它想告訴你,早在二十年前,北方生靈,動物與植物,還有當地原住民族與研究者都為你留下了解方。他們的故事會為你從未來的悲觀中帶來一絲希望。儘管看似失序,但自然與人類都在重塑秩序。勞倫斯:「全球北方國家的對話似乎陷入了兩難:一方面是日益不切實際的淨零之夢,以及無痛的綠色成長,另一方面則是末日、暴力與人類滅絕的厭世故事。不過,沿著森林線而居的人類比大多數人早面對變化環境的現實,他們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種觀點。而正是這第三種觀點,一種更積極解讀人類與環境關係的視角,或許能成為我們想像未來的關鍵。」
氣候變遷不是偽議題,只是戰場最震盪的前線還沒來到北極之外的所在。《尋找北極森林線》透露了很多我們可能將失去的,以及將擁有的大量悲傷,並勸我們及早開始紀念與準備氣候災民的身分。在我們能接受的範圍內,支持,多做一些能夠減緩暖化效應的事。願我們不要太早開始緬懷和平與安定的四季與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