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植物學家眼裡,欒樹屬更是一個充滿探索價值的植物類群。不若現世的蕭條,欒樹屬的化石廣泛出現在整個北半球,眾多滅絕的欒樹物種在我們腳下的地層,以花粉、葉子、木材和蒴果瓣膜等形式留下多樣的形態風貌。
回首大學時光,校園幾處難忘的植物風景,台灣欒樹應可列為之一。辛亥路上台灣欒樹四季色彩變幻一如校園生活裡各式情愁。
小時候總以為只有溫帶的植物才會落葉,而落葉前葉片會換色,直到台灣欒樹告訴我這並不是植物界的絕對。植物的落葉性與季節和氣候有著明顯的關係。一般在溫帶的秋冬季節,由於平均溫度較低,氣候亦較乾旱,植物因而選擇停止生長並落葉節省能量耗損,一如動物的冬眠。然而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儘管冬季平均氣溫比較高,但仍有少數植物會落葉。這種落葉現象主要是由於季節性降水 (乾濕季) 的緣故而非源於冬季低溫。
台灣欒樹在台灣島大抵分布在低海拔地帶,然而野生台灣欒樹的分布卻因為人為開發和栽培擴散而變得難以推估。雖說台灣島整體降水豐富,但是中南部的降水仍具有或多或少的季節性。夏雨冬乾,台灣欒樹的落葉性也許便是和這樣的氣候特徵有所關聯。
事實上,雖然在台灣廣為所知,但鮮少有人知道台灣欒樹其實不只分布在台灣島,它還有另一個讓人大感詫異的分布地-南太平洋上的斐濟。在斐濟,台灣欒樹和南洋白頭樹 (Garuga floribunda)、水黃皮 (Millettia pinnata) 等熱帶落葉樹種組成了當地一種適應季節性乾旱的森林,這種森林分布的所在地年降水大致少於2400公釐。台灣欒樹在斐濟的這個生態特性興許也暗示著它在台灣島有著同樣的習性。相較台北的冬雨氣候,它其實真正喜歡生長的地方是中南部這般具有乾濕季的地方。
目前欒樹屬在世界上還有欒樹與複羽葉欒樹等兩種,都分布在東亞。但是它們和台灣欒樹相比都較耐寒,可以分布到長江流域甚至是雲貴高原,這些地區的冬天最低溫雖然不至於在攝氏零度之下,但是和台灣和斐濟相比仍是十分寒冷。整體來看,欒樹屬雖然現存只有三個物種,但是在生態適應上似乎有所差異,其在演化歷史上的意義若是進一步深究,著實饒富趣味。
甚而,在古植物學家眼裡,欒樹屬更是一個充滿探索價值的植物類群。不若現世的蕭條,欒樹屬的化石廣泛出現在整個北半球,眾多滅絕的欒樹物種在我們腳下的地層,以花粉、叶子、木材和蒴果瓣膜等形式留下多樣的形態風貌。其中,目前最古老、可靠的欒樹屬大化石紀錄來自北美洲西部早始新世 (約5200萬年前) 的綠河地層,暗示著北美洲可能是欒樹屬的生物地理起源地。而在北美洲化石之後,相隔1000多萬年,欒樹屬的大化石突然出現在青藏高原北部倫坡拉盆地的早晚始新世 (約3800萬年前) 地層裡。
現今的倫坡拉盆地是一處平均海拔達4700 公尺的廣大荒原,上頭植物種類稀少,更絕對不可能是欒樹屬物種的分布之處。然而欒樹屬大化石在此處的出土引發了古植物學家的奇想,他們猜測也許很久以前倫坡拉盆地其實是類似亞熱帶或是暖溫帶的氣候,一個欒樹屬植物能夠生存的氣候。在考量了倫坡拉盆地的緯度位置,這個猜想意味著倫坡拉盆地在過去的某個地質年代裡海拔並沒有這麼高。更驚奇的是,鄰近的班戈盆地隨後更出土其它年代相近的欒樹屬化石新物種,直至今年共計有四種 (全球欒樹屬化石物種目前共有八種)。
顯然,在近40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尚未抬升至現在的海拔之前,青藏高原北部曾是欒樹屬一族繁衍的天堂。這個研究成果對照著今日欒樹屬的地理分布顯得極為不可思議。不論是從全球視角,諸如欒樹屬是沿著怎樣的路線擴散到整個北半球的?而後它們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在各地相繼滅絕?還是更著重於台灣島的觀點,像是台灣欒樹源於何地?為什麼能夠跨越7700公里的海洋同時分布在台灣島與斐濟呢?種種問號都讓人急欲知曉答案,卻都仍然在被植物學者研究中。
自從畢業離開校園,在異地打拚的日子裡,偶然從居住的城市看到熟悉的植物風景,那是欒樹夏天懸掛在樹梢鮮黃的花海,也是秋季結實纍纍紅赭色的甜美。回憶過往,校園式的情感交流雖然已褪出人生框架,但學識的積累卻沒有止歇。
以前當學生的自己只能看的見花朵、種實等,植物通過外在形態所呈現的景色,但如今卻能一舉看進植物體內,那雖不可明白視見,卻明確存在的生命歷史。雖說偶爾仍會懷念青春,但此刻能比過往自己多看見了植物在演化之旅上的遼闊風景,如此想來,便會覺得成長著實也是一種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