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德畫像。(翻拍自《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洪堡德畫像。(翻拍自《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跟著18世紀的科學人,學到21世紀的科學腦

試著回想那個連打電話都還很麻煩的年代,洪堡德和身邊的科學家與哲學家朋友們,如何運用有限的技術與資源來解決問題、來探索自然、來丈量世界。

和洪堡德比起來,你絕對擁有更強大的科技技術和豐富的科學知識,站在更高更大的巨人肩膀上,鳥瞰這個複雜的世界。

古老的磚樓窗外不遠處,傳來蒸汽機宏亮的嗓音,過了幾秒,餘音的尾勁似乎還遊蕩在耳邊。不過,即便是這樣的聲音,也難以劃破圖書館裡兩位年輕人專心致志的翻閱古老文獻。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許多歐洲的船艦駛離港外,有些船艦帶著豐碩的成果返回歐洲,有些則永遠消失在地平線的彼端,再也不曾回來。

探索世界的歷程當中,船隊帶回了許多海外的稀世珍寶、珍禽異獸與奇聞軼事,讓許多歐洲人為之瘋狂。即便過了400年,來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中的歐洲,探索世界的狂熱並未歇息,反而是隨著科技進步而變本加厲。

傑出斜槓學者的獨門絕活:「丈量世界」

有了蒸汽機作為動力基礎,歐洲人巴不得趕緊試試看,把火車開得越遠、將船隻航向更遙。因為,同樣的,即便過了400年,地球上還是有許多未曾探索過的「未境之地」,吸引更多顆好奇心趨之若鶩。這兩個年輕人熱情的心便是其中兩顆,他們不是別人,一位名叫亨利‧華特‧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另一位則是亞弗瑞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他們一邊翻閱《1799-1804 新大陸亞熱帶區域旅行記(Personal narrative of travels to the equinoctial regions of America, during the years 1799-1804)》,一邊下定決心:「我們要去一個遙遠而且生物很多、與歐洲的生物很不一樣的地方。」

(圖/果力文化提供)
(圖/果力文化提供)

這本書的作者是貝慈和華萊士相當敬重的大前輩: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書中寫繪著洪堡德遠在大西洋彼端的美洲熱帶地區的所見所聞。

喔不,只說是「所見所聞」實在是太過分了,請容我先向洪堡德先生致歉。

畢竟,洪堡德不是僅僅用主觀文字敘述來描述大自然,而是發揮他的獨門絕活:「丈量世界」。一覽大多數書籍文章對洪堡德的介紹,大概會令人覺得他是一位傑出的斜槓學者,整個地球的裡裡外外,包含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科學、博物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等,幾乎無所不精。

不過,當時歐洲的科學發展,可還沒把學科領域分得那麼細。真的要說的話,洪堡德是一位貫徹科學方法來探索複雜自然世界的思想家。

科學框架內外的世界:已知的知識VS.未知的宇宙

科學是人類用來瞭解世界的工具與方法,也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系統性活動。科學是人類用來瞭解世界的框架,科學框架內的世界,是我們已知的知識;而框架外的世界,仍然是一片未知的宇宙。

所以,我們所從事的科學性活動,就是在努力擴大這個認識世界的框架,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能更多更廣。至今,這個框架依舊非常的渺小,位置的世界依舊浩瀚無垠。牛頓說過:「我就像是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孩童,一會兒在那裡發現一枚美麗的貝殼,一會兒又發現一塊奇特的石子。但是,對於眼前茫茫的大海,我卻一無所知。」

執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其精隨在於審慎客觀、契合邏輯,在蒐集證據的過程當中都必須客觀,必須屏除個人偏見,不能預設立場。發展恰當的科學方法有很多種,必須因時、地、對象、目的,而有所調整,沒有絕對好或壞的方法。

但是客觀、審慎、邏輯的科學態度則是無論如何都必須秉持到底,永遠不能輕易妥協。洪堡德在探索自然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落實科學方法來描述世界。我們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首先要先觀察並測量各種數值,測量方法必須客觀,而且無論換誰來做都能獲得差異不大的結果。就像你在量體重和體脂率的時候,你絕對希望每一台機器給你的數值都差不多。

很好,你的想法和洪堡德一樣,他深刻地知道,得要先用客觀的方法測量山的高度和海水的溫度,未來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之間做比較才有意義。當然,那個時候的科技能力有限,還是有許多難以測量的現象,例如植物群落隨海拔高度的演變。

但即便如此,洪堡德至少還能用高超的繪圖技術,將他眼前所見的自然現象在紙張上躍然,成為你在書中所見如藝術品般的科學繪圖。就算到了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俯拾即是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十八世紀的人類幾乎無法同日而語,科學繪圖依舊是科學家及極度仰賴、且難以取代的技術。

洪堡德的西班牙護照其中兩頁。(翻攝自《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洪堡德的西班牙護照其中兩頁。(翻攝自《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付諸行動,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透過《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這本書,不是要讓你知道洪堡德有多厲害、多偉大,他做的事情很簡單,那就是「付諸行動,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也可以做得到、而且可以做得很好。試著回想那個連打電話都還很麻煩的年代,洪堡德和身邊的科學家與哲學家朋友們,如何運用有限的技術與資源來解決問題、來探索自然、來丈量世界。

和洪堡德比起來,你絕對擁有更強大的科技技術和豐富的科學知識,站在更高更大的巨人肩膀上,鳥瞰這個複雜的世界。自然現象也好,社會現象也罷,都是我們生活當中隨時需要應對的日常。越是認識這個世界,也就越能解決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難題,而不會被困難嚇跑。

兩三百年前的洪堡德因此發展了許多測量自然現象和分析比較的方法,奠基了當代許多學科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基礎。雖然人類已知的知識依然非常有限,但是看看洪堡德的精神,我想,細心地觀察、廣泛的閱讀、反覆的思考、積極的討論,應該是學習新知、探索世界的不二法門。我合理的期望每一位讀者能從一位18世紀的科學思想家,獲得一顆21世紀的科學腦。

啊,後來那兩個年輕人還真的跑去南美洲亞馬遜雨林,雖然抵達不久便分道揚鑣,但也各自採集了不少生物。倒楣的是,華萊士在返回英國的的途中發生兩次船難,多數標本與筆記付之一炬,華萊士為此發誓再也不搭船出海!呵,人性本傲嬌,短短十八個月後,華萊士出海了,這次要往島嶼很多的地方。洪堡德的科學文字與繪圖,就是這樣讓自然科學一整個熱鬧了起來。

(圖/果力文化提供)
(圖/果力文化提供)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洪堡德織起「生命之網」,重新創造我們眼前的世界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The Adventures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the Lost Hero of Science

作者: 安德列雅・沃爾芙

原文作者: Andrea Wulf

譯者: 陳義仁

出版社:果力文化 訂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