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嵐、公路邊野花草、微濕的空氣裡、大海裡,春天以細緻的演進方式,慢慢的紛落在各處。
一本書店搬到花蓮一年,也認識花蓮一年,時序再度輪轉來到春季,此刻正提高耳朵試著聆聽春季到來的訊息,並且感受祂。
搬遷到一個新地方,我先是感受氣候,是冷是熱,或是濕度與風的變化。手機裡有個APP,觀察風向,東北風到來時是什麼流動狀態,季節交替時風是怎麼變化。
再來,感受山與海的物產,從水質開始,然後土地長出來的蔬果、雜糧、百花,海裡的漁產、藻類。最後我感受人,這裡造就了什麼產業史,族群的樣貌,人是怎麼在這裡生活著。
除此,歷史的面向,也是足以縱深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條件。
然後街坊鄰居、市井面貌則提供我,豐富且多樣趣味的,如遊戲大觀園一般的體驗感。
所有的季節都在心情雀躍裡
新生活會需要適應力,倒不如說需要時時保持好奇新鮮感。
「適應」是勉強,「好奇」則是積極探險。
我願把變動做為一個探險,把變動轉為生活實踐力量,好倍增人生入世程度。
一年四季,春天有如驅動萬物的開始,我愛極了這股活潑旺盛開始前的大地蠢動,能接應到一點點的搏動,都能深深感動不已。春天的我,也忙碌起來,到哪去看看、到哪去走走~。
部落裡、山野裡,空氣中甜甜的花香,我得趁著還沒熱汗曬燙的夏季到來前,那裏都去瞧瞧,春天的變化落在何處。所有的季節都在心情雀躍裡,也在廚房裡、更是在日日餐桌裡。
這就是我認識新地方,認識花蓮的方式。
花蓮有黑潮的滋養,魚兒離岸快又鮮。
我不認識魚就買魚,用刀處理魚,處理一條就認識一條魚。
魚汛是奇妙的,就在春分接近時,黑潮鰹魚像是一個神祕的敲醒,融化在我口裡的脂香芳美,直直縈繞。
只好試著殺魚認識這些魚
還記得去年剛到此地居住,逛市場每見鮮魚都興奮,畢竟這裡的魚跟西部大不相同,黑潮與定置漁場的漁法,都讓漁獲面目有全然不同的物種。
鰹魚是常見的漁獲,但是鰹魚也是一個不容易分辨的魚種,因為光是鰹魚就有巴鰹、正鰹、圓花鰹、扁花鰹,跟鰹魚長得很像的東方齒鰆、長腰鮪又加進來濛糊辨識力。我只好試著殺魚認識這些魚,就這樣也處理了將近三十條魚。
處理鰹魚時,會先用刀沿著鰓的弧線到底一切就可以輕鬆把魚頭切除放血。日本的漁夫則是馬上將剛捕獲上船的鰹魚,先把兩片魚鰓蓋連結處拆開一折,魚頭折成90度角放入冰水中放血。這也是做鰹魚生魚片的前置作業處理。

要分切鰹魚,會注意到鰹魚的魚鱗分布,特別的只有在胸鰭周邊,背鰭線兩側。而這些魚鱗彷若鎖子甲,武裝保護了最重要的部位,背鰭線的魚鱗需要先由側邊界線削切,一旦解除了魚鱗部位,背鰭就幾乎可以用撕的整條拉起來,接著就可以三枚切方式處理出魚肉。說起來不難,但手要抓著一條四公斤滑溜大魚,也是得慢慢學習累積經驗,如何不費力的輕巧分解一條魚。
春分此時我從魚老闆手中接過三條「煙仔」,魚的俗名、學名眾多,經常讓認識魚變得非常困難,但此時我已經可以認出這是扁花鰹。魚老闆是樸實的漁人,他家兩代人對魚的專業認真,還有那種交易時重視情義的眼神、語言,是我非常喜歡的交流方式,說是交易也是交心。
魚老闆把魚提過來時說:留給你三條最肥的。阮討海人攏愛吃這,用蒸的也很好。
我指著臀鰭部位說:這粉紅色呢!
魚老闆:你內行。
(我只怕被看小了,我可是會殺魚的女人。)
這一指是告訴魚老闆,這魚臀鰭周圍透著粉紅色,是三條飽滿油脂的好魚。
春天的黑潮,有機質與養分讓整條洋流顯得深黑
春,鰹魚一層灰白的油脂分布在魚皮下,細緻的油紋會透到肌肉裡,呈現出漸層的肥潤粉紅到血合肉的深紅。我用心仔細的處理這春分鰹魚,擺上盤子裡的魚肉,油光閃閃,忍不住想記錄下此時眼前的大海恩惠,欣賞與讚嘆。
「用凝視春神的心,欣賞這片油潤。
大海啊~如此性感,是孕育的母體,也是生命的養與富。」

處理完的零碎魚肉,我分給愛貓kaga品嘗,幾塊小魚肉就足以讓牠舔著手掌回味不已。魚下巴跟生魚片切邊則煮上味噌湯,撒入一大把細切的春日綠蔥,嘗味時盛入碟子裡喝一口湯,魚油齒頰留香,如此甘美優雅的香。
春天的黑潮,有機質與養分讓整條洋流顯得深黑,這條由南半球北上經過臺灣到日本的帶狀水流,滋養著途經的島嶼和動物們。
謝謝春日的肥鰹魚,這也是我的花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