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不插花,但對美好的事物,一定要插花。本節目由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 來賓:植系作家王瑞閔 / 作家陳玠安
- 主持:上下游副刊總編古碧玲
A)植物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常會說:植物標本是植物存在的證明,也是進行DNA研究的重要素材來源。人類製作植物標本的歷史有多久?植物標本對生物研究的貢獻?臺北植物園有「臘葉標本館」,是一種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還有顏色仍保留非常鮮豔的「原色包埋標本」法,這種標本散發出「本色之美」外,對植物研究者還有什麼作用?還有哪些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在數位時代植物標本的保留和過去有什麼差別?
B)「黑白切」通常被視為很尋常的小吃,傅士玲在寫這本書之前,應該嘗遍了各國的豬肉,很多國家不吃豬內臟,台灣的豬肉似乎反映了畜牧業非常厲害的本事;黑白切看起來不外是白煮或滷水等處理法,但其實應該學問不少,並沒有看起來的輕鬆,為什麼她會說黑白切是減法美食?一隻豬可以提供多少部位供給黑白切,可否細說一下?好的黑白切要如何處理?她所觀察到的各地黑白切之間的差異?
我們是一個線上媒體,如果您想了解食物是怎麼來的,歡迎收聽「食農搜查線-上下游新聞市集」,喜歡閱讀飲食與生態文學,請在線上搜尋上下游副刊,也請記得訂閱。
- 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https://www.chengchen.org.tw/
- 上下游副刊: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
- 《食農搜查線》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bkMrVd
訂閱《人生不插花》Podcast
-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zPzD5O
- SoundOn:https://bit.ly/3zKnm2r
- Spotify:https://spoti.fi/3BFGSxG
- KKBox:https://bit.ly/2Vhuft4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zEvY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