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童年的一切永遠茁長著

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

臺灣特有種動物的雲豹、黑熊、草鴞、藍腹鷴、臺灣帝雉腳踏福爾摩沙土地,凌飛於天際,何等的桃花源呀。他更以擬真度極高的烏鴉為自己作了一座墓碑,是他在從心所欲之年時,坦然面對死亡,許下將瀟灑辭別凡塵的心願。一入這展間,各種木頭香襲來,醒神益腦。

一個孤僻的孩子自幼就沉迷漫畫書,滿腦子都是漫畫卡通裡的人物,逃學到溪邊釣魚抓昆蟲,常踅行於市場看熱鬧,著迷於江湖賣藥郎中講些奇奇怪怪的話語,忘我的泡在酬神一演個把個月的布袋戲;小學畢業就不想升學,寧願去做電鍍焊工等粗活;國中念放牛班……在我們的社會裡,通常都不會給予這樣的孩子什麼好定論,更可能會被貼上「抾捔」—不成材的標籤。

人生七十的藝術家楊茂林,正是這樣一路長大的。所有被視為構成「抾捔」的元素都讓他一生取用不盡,並不斷進化精煉,在生命每個階段都有新苗破土而出,終至茁長成林。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曼荼羅」即宇宙,是神佛的居所

楊茂林曾自言:「既然我這一生只愛、也只會做藝術,那麼我就要做所有我有興趣的新鮮嘗試,盡可能從做藝術裡面得到生命裡可以得到的所有樂趣,無論結果是成是敗,這種冒險都是值得的。」藝術是楊茂林的職業、工作、發聲器,也是他的休閒娛樂,幾乎365天連過年除夕都獨自在工作室創作,令他完全熟悉自在。每次一出手,都是一次的自我顛覆,藝壇盡矚目。這回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是楊茂林以「尋找曼荼羅」出發,三個系列的「瀲灩之魂」、「黯黑的放浪者」與「花落春未盡」創作近90件作品,新作多達6成以上,應2016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向他邀展之後,他花了兩年籌畫構思,再以整整五年投入創作的大型展覽,策展人龔卓軍命題為《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這回是逾半百創作歲月後的驀然回首審視自身內在的旅程。

2016年,楊茂林赫然發現參加親友的聚會以送葬居多,自己成了人家的爸爸、阿公,這時再一逕關心社會未免太對不起自己。「曼荼羅」即宇宙,是神佛的居所,神佛居處即真理所在之處。宗教的「曼荼羅」,也被近年來火紅的榮格心理學說所定義為象徵著目標中心點,或作為心理整體的自我;策展人龔卓軍以此爬梳剖析楊茂林此一時期的創作—「走向中心的心理過程的自我復現現象,朝向新的人格中心產生的過程。」

深愛尋找家、勇氣,善心與智慧的《綠野仙蹤》

既然是探索內在的創作,即猶如內視鏡般剖視,楊茂林曾自我剖析:「我的個性中有50%是深海魚、20%是金魚、30%是熱帶魚。」自認性格中「黯黑面居多」,抗拒送往迎來的交際、自喻為遁世者,寧可專注於讓自己快意的事物上,他選「深海魚」來闡述這面向。童年浸淫於蟲、魚、鳥、獸,自然、動植物等,不斷出現在他各個階段創作中。人性的構成絕非單一面向,「黯黑的放浪者」顯影了藝術家的內在。

楊茂林藉著「尋找曼荼羅」出發,進行他發掘自我的旅程。他童年的畢業旅行在野柳水族館第一次看到深海魚,他自此著迷不已。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黯黑的放浪者」是楊茂林漫長創作路途中首度回望自身,往內探索與挖掘的系列主題。伸鰭不見他物的深海裡,寂靜無光像幽冥世界,完全是喜歡寂寥的孤獨者楊茂林最嚮往的世界,各自優游,只要避開天敵,海如此遼闊,容身之地無垠無界,何其瀟灑自在?每個人內心都有不為外人道的怪異特質,當觀者站在中性色調低彩的畫作和整間是深海魚的雕塑品之前,也燭照出自己心底的黝暗部分彼此的共鳴。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即使已到古稀之年,楊茂林渴求持續創作的熱情絲毫未減,他嘆自己的體力、腦力以無法支應熱情的奔騰了。然而,性格中的純真並未老去,喜歡失敗的英雄,因為失敗者有更立體的性格,讓他能夠在創作裡改變失敗英雄的命運;他尤其深愛童話人物《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愛麗絲和《小飛俠》彼得潘依然是創作裡的要素,只是主角可能深海的鮟鱇魚、哥布林鯊魚、大王魷魚、水母等。

尤其是《綠野仙蹤》在〈黯黑的放浪者〉一再出現。被龍捲風從堪薩斯吹到奧茲國想返家的小女孩桃樂絲,沿途與無膽獅子、無心錫人、無腦稻草人相遇,結伴前行,他們想找到萬能的奧茲國王,尋覓每個角色各自想要的家、勇氣,善心與智慧,他太喜歡這些角色了,讓他們和愛得不得了的深海魚在作品裡相遇,在魚腹中建立了《綠野仙蹤》的冒險艦隊,時而派遣錫人和稻草人坐在發光的魚眼中,像探測前方的先鋒,簡直是藝術家的公仔體現。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從最早的先民開始認識起

生於斯長於斯,未曾赴他國深造過的楊茂林取臺灣百合、臺灣黑熊、雲豹、帝雉等台灣原生動植物為素材「重新認識自己,也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必須從我們最早的先民開始認識。」儘管楊茂林從《圓山紀事》、《百合紀事》等系列亦曾以臺灣百合、臺灣黑熊、雲豹等入畫。

就他而言,第一次用是一種宣示作用,顏色濃重沉厚,取其象徵意義;到了「花落春未盡」,重拾十餘年未曾著筆的繪畫創作,畫布已無法滿足楊茂林的需求,他以多年收集的各種台灣原生樹種所製的木頭桌面、門板為畫布,又不願以油彩遮掩木紋之美,則採點畫於其上,一張圓桌得畫個把個月,各種吸睛的百合躍然畫面:臺灣百合、鐵炮百合(麝香百合)、艷紅鹿子百合、細葉卷丹百合等台灣原生種,係臺灣精神以及爭取民主的象徵。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臺灣特有種動物的雲豹、黑熊、草鴞、藍腹鷴、臺灣帝雉腳踏福爾摩沙土地,凌飛於天際,何等的桃花源呀。他更以擬真度極高的烏鴉為自己作了一座墓碑,是他在從心所欲之年時,坦然面對死亡,許下將瀟灑辭別凡塵的心願。一入這展間,各種木頭香襲來,醒神益腦。楊茂林回望自己,繪出台灣的原生動物之間,仍潛藏著他心繫對這島國的憂懷,每片木畫作裡隱藏著臺灣地圖,亦見老地圖。然而江山如此美好,覬覦者從來不少。楊茂林隱隱畫著不同年代入侵臺灣的戰機、艦艇,包括他也著迷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裡的星艦,地處地緣政治關鍵位置的臺灣世世代代都無法迴避的命運,寫出坎坷的歷史扉頁。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卡漫角色在他手下幻化如生

文化最受影響的時期就是童年階段,孩子們讀童話看卡漫,幻想變成超人拯救世界,女生想當白雪公主。宗教也是影響最鉅的,楊茂林於2004年,把卡漫和神像結合在一起,研究佛、菩薩、天王的手印與背光,先從減法的木刻開始,但木刻無法延展,接著,進入銅雕與不鏽鋼雕階段。

自認此生很有戰鬥性,楊茂林只要設定一個目標,務必要請全力直到完成。從小就喜歡玩公仔,作雕塑也採用公仔可以一個個組合拆解的原理,每件銅雕或不鏽鋼作品看起來都十分沉重,事實上,他都算準自己可以承受的重量,逐個成形。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當年,一直想要作雕塑,卻不得其門而入,直到48歲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雕塑組,摸到雕塑的竅門,因為畢竟是從繪畫著手,楊茂林的雕塑作品的製作過程也獨樹一格。熟稔雕塑技巧後,卡漫角色在他手下幻化如生,那一尊尊他所愛的彼得潘、叮噹、無敵鐵金剛、木蘭號、零、原子小金剛、《星際大戰》的智者尤達與最低階的白武士、雲豹、南安小熊化成尊者、天王、神佛、菩薩,都是他的「神救援」。

如楊茂林敘述創作:「藝術是我的發言權,藝術是證明我存在的工具,藝術是我顛覆的手段」。他的作品既有時代性的恢弘又有童稚幼嫩的可愛樣貌,縱使他詮釋的是充滿批判的公共議題、諷刺時政,厚實的美學造詣仍能感動多數觀者,使他站在美學基礎上,航向一座座魔力之島。(本文與《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同步刊出)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照片提供/臺北當代藝術館/王世邦)

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期:2023 / 11 / 04 ~2024 / 01 / 14 10:00 – 18:00

周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