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葉懿瑩/聯經出版提供)
(繪圖:葉懿瑩/聯經出版提供)

透過料理溝通

臺灣人是不吃湯豆腐的。母親特地請在日本的阿姨將湯豆腐鍋寄到臺灣。連用竹子製成的豆腐杓,還有放湯汁的、像酒壺般的陶瓷製品都一併寄了來。「湯汁是湯豆腐的關鍵」,這是母親的口頭禪,偶爾回日本時,她會跑到築地魚市場去選購上等的海帶和柴魚帶到臺灣。

我覺得在不同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兩個人,結婚之後可以走得順利的最大秘訣,就是對味道的喜好或飲食習慣能否契合。還好,我跟老公對食物的好惡並沒有(嚴重的)衝突。除了一年到頭吃火鍋之外。

—為什麼老是吃火鍋?

—夏天吃火鍋?

—兩個人吃火鍋?

雖然他一直不斷抱怨,但是對我來說,「只能在冬天吃火鍋」的觀念是不存在的。

湯豆腐 充滿了母親的情愛的一道料理

父親和母親還健在時,我們家餐桌上最常出現的調理用具就是卡式瓦斯爐和鍋子。不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家裡每星期至少都會吃一次火鍋。長大成人之前,我一直認為火鍋就像醃漬物和味噌湯一樣,是每戶人家經常會吃的東西。

母親調理的火鍋種類豐富,有雜菜鍋、涮涮鍋、泥鰍火鍋、河豚青菜豆腐鍋、清燉砂鍋雞、牡蠣鍋、鬥雞鍋等。多到覺得吃不完的白菜或茼蒿之類的葉菜一放進鍋裡就急速縮小,一眨眼就被吃光了。吃完全部的食材後,在湯汁裡頭加進冷米飯,米飯就會變成亮茶色並膨脹起來,再打蛋汁進去,蓋上蓋子燜煮一會兒,一打開來,我最喜歡的菜粥。

父親總是一邊喝著他最喜歡的酒,一邊把火鍋料一點一點盛到碗裡,當成下酒菜來吃。

父親在和母親結婚之前就很喜歡吃火鍋。

絞肉中加入切碎的大蒜和蛋攪拌,捏成適度大小,放進鍋裡,再將切段的洋蔥和高麗菜放進去一起熬煮,這就是肉丸鍋。

放進一整隻雞和白菜、蔥,就是雞肉鍋。

這些種類的鍋,都是父親二十幾歲時在自己家裡和朋友們大快朵頤的臺式火鍋。

我想母親可能是和父親一起生活後,也漸漸愛上了火鍋吧。

愛好火鍋的父親在所有火鍋中最愛的應該是最簡單的火鍋料理之一的湯豆腐鍋。

煮火鍋的時候,母親對食材的堅持多過於平常的料理。因為調理不費什麼工夫,所以材料的新鮮與否會大大左右火鍋的品質。一旦母親決定要吃火鍋時,她就會一鼓作氣,出門購買食材。

尤其對父親最愛的湯豆腐,母親也有她的堅持。

臺灣人是不吃湯豆腐的。母親特地請在日本的阿姨將湯豆腐鍋寄到臺灣。連用竹子製成的豆腐杓,還有放湯汁的、像酒壺般的陶瓷製品都一併寄了來。「湯汁是湯豆腐的關鍵」,這是母親的口頭禪,偶爾回日本時,她會跑到築地魚市場去選購上等的海帶和柴魚帶到臺灣。

湯汁中只有海帶和豆腐,時而飄浮著白肉魚的湯豆腐鍋看起來挺煞風景的。火鍋本來應該是熱熱鬧鬧的,這樣的內容甚至讓人覺得寒酸。

然而現在仔細一想,正因為簡單,所以味道才不會被掩蓋住,這著實是一道母親為了父親而特地嚴選材料,充滿了她的情愛的一道料理。

我們家是靠著「火鍋」來牢牢維繫情感的

中華圈的家人經常會聚餐。有節慶時自是難免,連週末也常會聚在一起,圍著餐桌用餐。這是一種家人靠著用餐來凝聚情感,建立起強力羈絆的文化。

吃火鍋時,只要先準備食材,母親就可以從一開始跟大家一起吃。吃清燉砂鍋雞或涮涮鍋時,一個鍋子裡就有四雙筷子攪在一起,爭先恐後的搶食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對話內容也繞著火鍋轉。

就這點來看,我們家是靠著「火鍋」來牢牢維繫情感的。

只要有火鍋和酒,父親就快活似神仙,可是,有時候他卻會做出孩子所無法理解的行為來。

他會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從室內上鎖,將自己和外界完全隔絕開來。既不跟家人一起用餐,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走出房門一步。期間短則數日,長則數月之久,而且這樣的行為總是毫無預警地開始。

如果是現在,醫生一定會診斷為「憂鬱症」。但是當時母親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兀自憋在心裡,似乎飽受痛苦煎熬,母親的姐姐好生擔心,寫了信給母親:

很少接到妳的來信,加上惠民先生又一個人窩居在家,這陣子好擔心妳。妳在那邊跟在日本不一樣,沒有地方可以讓妳喘口氣,想必很辛苦吧?可是,即便是看似無事之人,也有很多人是背負著各自的十字架,努力過每一天。既然是自己選擇的道路,與其躁進不如持盈保泰。但是,事情悶在心裡會生病的,至少可以找姐姐商量。

儘管如此,母親還是憑著她天生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性格,克服了各種困難。然而,由於父親的過世,他們的婚姻生活在十四年內就宣告終止了。

父親在我就讀中學一年級時,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末期,只剩半年的生命。家人幾經猶疑,不知是否要告訴他,想知道真相的父親和選擇隱瞞事實的母親之間遂產生了爭執,自此,父親完全不碰母親所做的料理,也不再跟她說一句話。

父親的「沉默」持續了一年半之久,直到死前為止。

另一方面,母親只是一個勁兒地說話,就好像對著牆壁講話一樣。父親過世後,母親在日記中寫道:「夜裡,一個人躲在棉被中,感覺好孤寂,不禁潸然淚下。」

即便母親的姐姐們懇求父親「她只是照著她的想法去做,看在我們的面子上,原諒她吧。」父親也只是不發一語,面露微笑。

即使夫妻之間進行著這麼一場痛苦的心理戰,這段期間,母親仍一邊壓抑著自己無處發洩的情緒,一邊將再怎麼努力做卻都不獲父親青睞的菜單記錄在日記上:

‧採購熬煮的材料、碎牛肉、油豆腐。熬煮魚肉,會願意吃嗎?

‧今天做紅燒鯛魚、醬油滷里脊肉、清燙茼蒿、蘿蔔絲

‧昨天情況很順利,所以今天決定吃許久沒吃的中華料理。紅燒豆腐、炒豬腰花、粉絲豬心湯、中式酒蒸鯛魚頭、綠色蔬菜。做出美味料理

‧煮青菜、燙空心菜、燉鰈魚、味噌湯

‧中式炒青菜、炒韮菜、香菇紅蘿蔔炒白菜、蘿蔔雞湯、油煎鰈魚、醬油豬舌

‧鴨兒芹、煮款冬、醬油煮款冬葉、燒烤味噌油豆腐

父親的心像貝殼,一旦閉闔起來,就不輕易敞開

母親失去了對話的對象,所以企圖透過料理和父親溝通。這些都是好酒的父親喜歡的料理,但是,父親幾乎連碰都不碰一下,仍然採取抗拒的態勢。

關於湯豆腐,在母親的日記上這樣寫著,看著內容,感覺猶如胸口被刺了一刀般:

湯豆腐。他碰也不碰我滿懷關心特地做的料理。我好生氣,心頭有深深的空虛感。

母親沒有放棄希望,仍然繼續做各式料理,也許料理是維繫她和父親間互動的唯一方法吧。

一九八四年,父親最後一次住進醫院的前一天,也就是他在自己家裡的最後一晚,母親為他準備的餐點依然是湯豆腐。日記上這樣寫著:

11/16今天晚上也許是他在家的最後一夜,然而父女卻都吃不下飯,連話也沒辦法說,這讓我有說不出的落寞感。也許這才是他的真面目。我告訴自己,以前一家和樂聚在一起,一邊裝出笑容一邊談話的景象全都是騙人的。

做家人就是這麼難。父親依然不碰母親滿懷愛意所做的「最後的湯豆腐」,只吃我做的菜粥和燙青菜、燉鰈魚,隔天也是在我的陪伴下前往醫院的。很多朋友都推崇父親是一個隨時隨地保持泰然自若的態度,同時又是一個心胸寬大的人,然而他卻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心情。

(繪圖:葉懿瑩/聯經出版提供)
(繪圖:葉懿瑩/聯經出版提供)

父親的心像貝殼,一旦閉闔起來,就不輕易敞開。每次他一關上心門,母親就一定不好過。不管她說什麼、問什麼,答案永遠只有「嗯」、「哦」。母親的姐姐們私底下甚至稱父親為「嗯哦大叔」,可見情況有多嚴重。

最近,聽阿姨說,母親了解到直接對父親說話也沒什麼意義,於是她嘗試故意用父親可以聽到的聲音,大聲說出要告訴父親的事情,請話筒那邊的阿姨陪她演戲。最近我找到母親留下來的日記,聽阿姨細數過去,這才知道母親當時的苦惱。也許母親是用她一直不變的開朗態度來保護我跟妹妹,讓我們不至於在夫妻之間的風暴中遭受波及。

父親過世後八年,母親也因胃癌辭世,一想到可能是因為父親的性格造成她精神上的負擔使然,我就有點恨起了父親。

父親和病魔對抗的那段時間,母親默默支撐著父親,在那段日子裡,她應該忍受了許多事情,也有著滿腹的辛酸。照道理說,在我跟妹妹都長大成人、獨立生活的現在,她應該可以輕鬆的和朋友去旅行、重新開始年輕時學過的彫金技藝、找一個體貼的對象再婚,不用再牽掛任何人,快快樂樂過她自己的人生。然而卻事與願違,身為她的女兒,我感到無限的遺憾。

儘管如此,母親在日記上寫下了她跟父親邂逅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看著日記的內容,可以深刻感受到,即便在最後那段日子中她只能自問自答,她對父親的愛意卻依然不減。這段人生雖然比別人短而且辛苦,但是我知道其中卻有著屬於母親自己的幸福。

惠民有哪裡好?我是被什麼所吸引而跟著他的?在我交往過的所有人當中,他是最不機靈,最不帥氣,也最不瀟灑的人。可是,他卻有一種莫名的安適氣質。我緊緊跟隨他是為了什麼呢?是什麼原因呢?

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的性格似乎跟父親很相似。我確實不擅於用言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始過婚姻生活之初,「好喜歡你」、「好愛你」之類的話語可以輕輕鬆鬆應付各種場面,但是隨著時間的經過,卻出現了跳脫這種常態的瞬間。回過神來時竟發現自己總是以「沉默」來面對一切,心中不禁感到黯然。

我的行動模式不就跟讓家人苦惱不已的父親一個樣嗎?

人心是很複雜的,我也快接近母親過世的年紀了,但是,現在的我還是無法理解母親一直忍受保持沉默的父親的心情。我想,換作是我,早就逃之夭夭了。

但是,從日記當中我得以知道,母親從父親身上得到了「安適」的感覺,這讓我略感欣慰。

回憶中的食譜:番茄炒海參

一摸就能感覺表面有微微的凸起物,黏糊糊的,絕對不會讓人有任何食欲,這就是海參。海參乾燥之後會變得像石頭般硬,就算放在廚房裡也不會被人當成是食物。

話是這麼說,但海參卻是我很喜歡的食材。

在日本,一般人是當成醋拌涼菜或加工後再吃,但是在臺灣卻是將乾燥的海參泡水發乾,或煮或炒來料理,是常吃的一道小菜。

海參可以提高腎功能和造血作用,也具有改善肌膚的效能。「身為女孩子,就要讓肌膚水水嫩嫩的。」媽媽這樣說,因此從小就常做海參料理給我們吃。

乾海參要花一星期的時間去掉髒汙,泡水發乾,所以不是一道想做就可以立刻做出來的料理,但是正因為費工,所以美味更是倍增。

調理的方法不是常用的醬油燉煮,而是用番茄來炒,味道很溫和,吃起來很爽口。

○材料

海參

番茄

大蒜

蔥綠

豆芽(調色用)

鹽、胡椒、馬鈴薯粉

○作法

1. 大蒜切絲,海參切塊,番茄切成厚片,蔥切段

2. 大蒜爆香之後,加進海參熱炒

3. 再放進蔥、番茄,最後加入綠豆芽等青菜調色

4. 用調味料適度調味

5. 用加水溶解後的馬鈴薯粉勾芡

(本文轉載自《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小標為本刊編輯所加)

(繪圖:葉懿瑩/聯經出版提供)
(繪圖:葉懿瑩/聯經出版提供)

書名: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作者:一青妙

譯者:陳惠莉、林慧雯

出版: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 年 12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