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千德酒造廠房可明顯看出歲月的痕跡。(照片提供:台灣塾)
現今的千德酒造廠房可明顯看出歲月的痕跡。(照片提供:台灣塾)

行履九州訪名酒,直問初心為何來…(下)

一幫人自得其樂地自嗨釀酒,沒想到幾個月後居然來到清酒文化的故鄉,一起思索地酒文化對地方發展未來的可能性,有種走進童話故事裡的莫名感動。

這趟充滿海賊王風格的九州釀造/巡酒之旅,行程緊湊,日夜不歇,很快地進入了第三天的旅程。一般來說,到了第三天,旅者難免開始呈現精神不濟,眼神呆滯,上車昏睡的狀態。可是巴士座位上一幫同行人,卻仍精神奕奕,甚至開始討論起進軍日本,到九州來主辦活動的熱切話題,真不愧是來自宜蘭深溝的夢想家。

大家各自懷抱的夢想火熱之餘,善於組織與帶領團隊的文全,晚間回到飯店,總鍥而不捨地加碼續攤,一夥人訴說當日見聞與感受。才驚覺眾人對此行的想像大不同。只能說大家的膽子都很大,或是深溝社群相濡以沫所累積的信任夠深厚,在每個人開放說出原本期待與真實所感,重新微調與對焦之後,一個同行共創的學習型團隊隱然成形。

經歷過所有偏鄉農民心底的徬徨與無奈

預計直接驅車南下日南市,造訪由當地蜜柑農家第三代的田中伸佳先生,同時也是高峰小姐的先生,接手家業之後於2019年創設的蜜柑產銷農企業的「株式會社NEIGHBOURHOOD」行程略調整,反倒多出一段空檔,就近造訪方才開幕的「道之驛KITAGO」。在日本日照時數排名第二的南國宮崎晴朗青空下,山秀草青,眾人走下巴士,大口呼吸秋涼沁心的新鮮空氣。或許是歷經昨日的震撼洗禮,大夥紛紛打開全方位探索模式,文全注意到架上時下最流行的海底熟成燒酎,唯誠跟Reika開始跟一位香菇的在地生產者攀談起來,眼尖的Zoey發現一位正在上架米麵包的西洋臉孔,原來是從南美遠嫁此地,也同樣熱愛烘焙的新移民。最後連店長也專程為我們解說店內設置的DIY燒酎品飲機。

車行經過一段起伏有致的鄉野坡道後,田中桑的蜜柑農園兼集貨場在望,先讓每個人來一顆鮮甜多汁的日南蜜柑,不愧是樂天網購第一名牌的全果粒蜜柑果汁!不過走到這一步之前,田中桑也經歷過所有偏鄉農民心底的徬徨與無奈。畢竟宮崎並非蜜柑的著名產區,父祖輩務農以來,只能將看天吃飯的辛勤成果交給盤商,過著勉強度日的生活。直到田中桑接觸政府推動的六級產業化概念,才決心成立公司,將蜜柑的生產、加工、出口的上下游業務整合成為企業的事業基礎,也創下柑橘農家自營出口的首例。

在乾淨明亮的選果包裝場,聽田中桑輕聲說明這套斥資不菲的先進選果機,可以同時偵測形狀、大小、外觀、糖度等,再加上低溫臭氧殺菌的長期保鮮冷倉,方才明白在外銷鮮果出口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的背後,一個傳統農家轉型為全方位農企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來一顆鮮甜多汁的日南蜜柑,不愧是樂天網購第一名牌的全果粒蜜柑果汁!(照片提供:台灣塾)
來一顆鮮甜多汁的日南蜜柑,不愧是樂天網購第一名牌的全果粒蜜柑果汁!(照片提供:台灣塾)

被指定為國家農業遺產的日晒醃蘿蔔

一行人於餐後馬不停蹄地趕往位於田野町的道本食品。超出想像的這並非只是醃漬蘿蔔加工廠,首先映入眼簾的,竟是一處類似社區公民館的平房建築,寬敞的玄關旁還懸掛著一塊寫著「尊志塾」的木匾。原來這裡是九州第一家取得ISO9001:2000認證的醃漬業者,主要商品是宮崎著名的日晒醃蘿蔔,每到深秋時節,鄉間四處都能見到農家搭建的巨大竹棚架,近百公尺棚架掛滿白蘿蔔的景象極為壯觀,甚至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農業遺產。儘管如此,道本英之社長話鋒一轉,指出日本高齡少子化的危機已如燃眉,因此早已著眼中國及台灣等海外市場的佈局,他甚至還拿出兩款不同的產品包裝,直問大家是否有改善的空間?全團最年少的設計師玉子,鼓起勇氣針對材質及設計,清楚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社長竟頻頻點頭稱是,甚至當場詢問玉子是否願意承接台灣出口商品的包裝設計案。

行走至此,自己心中有股深深的感受,日本歷經泡沫經濟後三十年的成長低迷,國家財政益發緊迫,地方衰退迫在眉睫。類似道本食品這般原本位於地方的標竿企業,紛紛選擇開放的心態,從銷售市場到勞動人才,都著眼於更廣大的東亞乃至於全球範疇,這點與九〇年代自己來到東京實習時的大不相同,有種恍如隔世之感,但也因而切實感受到一種難得的機遇。

結束在宮崎市兩天參訪,搭上JR九州造型典雅的特急列車,朝向宮崎縣北方的延岡市出發,進入這趟行程的最後的高潮—酒鄉之旅。

千德酒造為何不介意訪客直入麴室?

創業於1903年的千德酒造歷經戰火及整併的歷史轉折,現今的廠房可明顯看出歲月的痕跡。(照片提供:台灣塾)
創業於1903年的千德酒造歷經戰火及整併的歷史轉折,現今的廠房可明顯看出歲月的痕跡。(照片提供:台灣塾)

到訪的前兩天,宮崎縣正好舉辦縣民的首屆全球同鄉會,旨在借助僑居海外縣民的力量,為地處偏遠又無新幹線之便的家鄉,帶來與世界連結的契機。也就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剛下車就見到宮崎電視台的採訪團隊,社長兼釀酒師門田賢士先生親切的招呼遠方來客,帶領我們進入千德的釀酒世界。門田桑跟日本人嚴謹的刻板印象頗有差距,反戴著棒球帽的造型瞬間拉近跟訪客的距離。創業於1903年的千德酒造歷經戰火及整併的歷史轉折,現今的廠房可明顯看出歲月的痕跡。

溫暖的麴室裡排滿了一整面牙白的米麴,每一區麴堆還插上溫度計監測溫度。(照片提供:台灣塾)
溫暖的麴室裡排滿了一整面牙白的米麴,每一區麴堆還插上溫度計監測溫度。(照片提供:台灣塾)

但這依舊不減千德的魅力,牆上歷史久遠的釀酒製程說明圖板,可知這裡經常有清酒愛好者上門參訪。溫暖的麴室裡排滿了一整面牙白的米麴,每一區麴堆還插上溫度計監測溫度,門田桑居然叫大家不用客氣,可以隨意觸摸跟嗅聞。進入緊鄰的酒母發酵室,這裡的溫度跟麴室恰恰是寒帶跟熱帶的差別。我們很幸運地趕上千德頂級大吟釀的酒母發酵階段,掀開不鏽鋼桶居然是香甜攝魂的草莓香氣撲鼻。

很幸運地趕上千德頂級大吟釀的酒母發酵階段,掀開不鏽鋼桶居然是香甜攝魂的草莓香氣撲鼻。(照片提供:台灣塾)
為了復刻經典酒款「五十鈴美人」,地毯式搜尋酒造內殘留酵母的蹤跡。(照片提供:台灣塾)

最後來到品酒及販售空間,門田桑毫不吝惜地打開一瓶瓶自慢地酒與大家分享,此時熱衷小農自釀的Sophia開始連珠砲式的提問攻勢,社長也慷慨地有問必答。酒造使用的是哪裡的米?千德堅持使用縣內生產的「山田錦」及「HANAKAGURA」。為何不介意訪客直入麴室?原來他對自家麴菌的群聚優勢深具信心。直到被問到最喜歡的是哪一款酒時,才瞬間陷入沉思…沒關係!那您自己在家喜歡喝的是哪一款酒?釀酒人最愛的居然還是質樸純粹無造作的純米酒。

為何不介意訪客直入麴室?原來門田桑對自家麴菌的群聚優勢深具信心。(照片提供:台灣塾)
一路笑聲不斷的Zoey靜靜走上前去,輕撫琴鍵的瞬間,琴聲叮咚有如劃破時空而來。(照片提供:台灣塾)

復耕「瑞豐」傳統酒米,重振傳統酒造的草根運動

驅車朝美鄉町出發,也是這趟巡酒行的最後一站。道路兩旁的風景漸次展開,秋紅點點的大面山景躍進視野,收割中的稻田,錯落分散的日式家屋,讓人有種走入龍貓世界的錯覺…終於,在約定的時刻前抵達了美鄉町,除了一路跟拍的宮崎電視台之外,在地的報社記者也在此恭候,準備迎接這一批遠自台灣的助割天團。原來田丸小姐早與町役所約定,保留最後一小塊酒米田,等我們進場台九聯手收成。秋高氣爽的溫帶午後,燦燦陽光下金黃閃耀的稻田,在地夥伴們早已立好日曬竹架,等待我們拿起鐮刀彎腰幹活。

這塊田種植的是名為「瑞豐」的傳統酒米,為了配合在地有志之士復興傳統酒造的草根運動。(照片提供:台灣塾)
這塊田種植的是名為「瑞豐」的傳統酒米,為了配合在地有志之士復興傳統酒造的草根運動。(照片提供:台灣塾)

台語俗諺說「輸人唔輸陣」,這可關係到深溝小農社群的面子。眾人戴上手套,操起鐮刀,二話不說便加入割稻的行列。不久我們便發現到,在地稻作早已機械化多年,看來我們的身手要比美鄉的同行們快得多哩!町公所的甲斐範浩先生向我們簡單說明,這塊田種植的是名為「瑞豐」的傳統酒米,為了配合在地有志之士復興傳統酒造的草根運動,這次是第一年的復耕行動,未來很期待有機會能與深溝的地酒運動,發展長期友好的交流關係。

眾人戴上手套,操起鐮刀,二話不說便加入割稻的行列。(照片提供:台灣塾)
眾人戴上手套,操起鐮刀,二話不說便加入割稻的行列。(照片提供:台灣塾)

這無疑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2022年慢島才推出委託代工的自有地酒品牌—漫慢地酒,2023年夏天深溝新農社群的小農自釀社團「酵哈哈」正式成軍,一幫人自得其樂地自嗨釀酒,沒想到幾個月後居然來到清酒文化的故鄉,一起思索地酒文化對地方發展未來的可能性,有種走進童話故事裡的莫名感動。

找到歷時半世紀仍頑強繁衍的酵母菌族群

更動人的故事還在後面。當一行人來到歇業超過半世紀,也是美鄉町酒米復活傳說的源頭「甲斐酒店」(歇業前原名「甲斐酒造」)時,眾人瞬間有種被震懾的感覺。巍然聳立的兩層樓魚鱗版日式酒藏建築,維護整潔的漆黑外牆透露出不凡的身世,走進屋內更是讓眾人驚呼連連,彷彿走進一幢時光靜止的釀酒博物館。步上粗大木樑上的寬敞閣樓空間,從初代社長以來的釀酒道具,乃至於二代目三代目的愛用食器,全都完好地保留在木製棚架上。更令人驚嘆的是,為了完全復刻當初酒造的經典酒款「五十鈴美人」,這群人居然從屋樑蛀洞、木桶乃至於攪拌木棒上,地板式搜尋篩選殘留酵母的蹤跡。最後幸運地從濾酒的酒袋上,找到歷經半世紀仍頑強繁衍的酵母菌族群!

有心就有路。正當我們嘖嘖稱奇準備離開酒造時,負責解說的渡會先生忽然步向牆邊,翻開用黑幕遮掩的一架平台鋼琴,原來是附近小學折舊汰換的舊品,此時一路笑聲不斷的Zoey,居然靜靜地走上前去,翻開鍵盤蓋輕撫琴鍵,瞬間琴聲叮咚有如劃破時空而來,在偌大的空間裡悠揚迴盪…到了旅程的尾聲,一行人在田丸小姐的慫恿下,決定挑戰酒造旁小山丘上的三百六十五階地藏神社,好不容易來到山頂,遠望秀麗的山峰與恬靜的農園,Zoey不經意的脫口而出,有機會真想到這裡來住上幾個月…我想,此刻每個人的心底,應該都有相同的心聲吧。

神社山門前的木匾,寫著大大的三個字—「照心開」。似乎也為我們這趟旅程留下完美註腳,一群遠自南國尋夢而來的旅人,無意間闖入日本神話天照大神的故鄉宮崎,帶來南方溫暖的歡聲笑語,還捎來串連台灣與九州的滿滿心意與能量。從台灣雨量最豐沛的蘭陽平原出發,來到日本最晴朗的宮崎里山,疫情三年所積累的飽滿能量,正式開啟了地方外交的新時代,這條從台灣到九州的魔幻台九線,未來究竟還有什麼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