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紙札記}專欄
在感覺裡,世界與我同時顯現出來,也成為我能夠更進一步探究世界的方法——如果我對這些身體感覺保持開放也加以留心。那些對野外環境十分敏銳的生活者和研究者,不可能只是抽象地思考,而不運用己身的感官覺知。對洪堡們來說,那「渾然的一刻」想必是時時發揮著作用的。
自從讀了洪堡《宇宙》第一卷後,一直停留在心上的,是洪堡把自己當作試紙來探究自然一事。
洪堡以自身經驗表明:不同的自然景觀會在我們心中喚起特定的感受,如果想了解為什麼會如此,就有必要實地研究,去了解那些自然景物,以及塑造自然景物背後的力量。
仔細想想,這裡面其實包含了兩個層次的信任。首先是對自己的感受充滿自覺,並且也信任這些感受,不將之視為無關緊要或甚至是幻覺。然後,對於引起這些感受的由來——自然景物——加以考察, 相信可以解答自己為何會產生特定的感受;意即,了解自然,也就可以滿足己身的疑問。
洪堡是個熱情的人,感覺也敏銳,似乎沒什麼理由不信任自己對自然的感受。我則比較多疑,還是要想想這些發生在知覺層次的事情,對於我認識這個世界,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一年的推移中有各式各樣的體感
說起處於自然中的感受,我倒並不缺乏——相信很多喜歡接觸動植物與大自然的人也是如此。我仍記得兒時在晴朗夏日的草叢間徒手捉蟲的感覺:頭頂和手臂承受著日光直射的壓力,眼睛定焦於某隻蝗蟲,忽略視野邊緣的明亮風景,但仍能嗅到草叢遭太陽炙烤的氣味在周身浮動。也記得溪邊垂釣時,耳畔不停歇的流水淙淙,雙腳半浸於溪水,溪鞋底下隔著一層菜瓜布反饋著溪石的形狀,目光隨著浮標往下游流動,身體則暫時維持如石般的靜止。
就算我們不像洪堡那樣奔赴世界各個不同地域,生活大部分時間只待在少許定點,感受仍可以是豐富的。例如在一年的推移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感:在氣象預報與節氣的提示裡換穿不同的衣物,抱怨著好熱或好冷或讚嘆著好舒適;家中同一面牆壁,陽光投射的時序與區域其實日日遷移,雖說通常要過了幾天,才想起時光的移轉可以如此具象;插一束花於水瓶,從含苞到綻放到垂老,每個時段都帶來不同的視覺刺激與心情變化;同一株路樹,即使整年都是綠的,仍會隨著季節改變綠的層次;久旱初雨的氣味,街坊花樹的幽香;又或者台灣人尤有興趣的飲食,到某家愛店時期待重現某些特定的味覺,如果興致勃勃地到某家新店,則是想要親自證實傳說中的味道……。
將注意力放在這些與感官密切相連的知覺時,讓我略略想起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體現象學。這位活躍於上世紀中期的法國哲學家,認可我將身體作為一個根本的經驗媒介,讓世界的種種現象向我開放;而我就在這些經驗之中存在,不必假托於思考,不須我思才我在。不知道洪堡可否算是在無意間成為身體現象學的一個好範例,但這倒是讓我想起了另一位科學家,在為了探究何謂「意識」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轉折。
意識的「渾然的一刻」
英國劍橋出身的韓佛瑞(Nicholas Humphrey)研究動物行為、神經心理學,研究過貓、猴子,也曾到非洲與大猩猩親身相處。因為熟悉靈長類,到上世紀八〇年代時,他推測「意識」是從社會生活之中演化出來的產物,因為個體必須要能讀自己的心,也能讀別人的心,才有辦法在社會裡生存下來。這裡的重點在於對自己內在的心智狀態有所覺知,也就是說,「有意識」意味著能夠反諸自身,進行內省,就像是個天生的心理學家。不過在進入九〇年代之前的某個時候,他的想法改變了。如果要能夠反思內省才算得上是有意識,標準是非常高的,大部分生物都無法達到要求,連哭著要吃奶的嬰兒恐怕都會被排除在「有意識」的生物之外,更不用說是經常陪伴在人類身邊,明顯擁有內在生活的狗狗貓貓了。韓佛瑞對自己的定義愈來愈不滿意,以至於後來拋棄了「內省」此一要求,轉向更為基本、直接的「感覺」:亮或暗、冷或熱、氣味、味道、觸感——這些都不需要更多內省反思分析,都已讓我們確知己身的存在。這就是我身為我的感覺。韓佛瑞說,這是意識的「渾然的一刻」。
我在上世紀末第一次讀到韓佛瑞的想法時,歡喜莫名,當下進入「渾然的一刻」:在覺知的同時,享受一己意識的存在。我一方面對此說感到共鳴,一方面也訝異於原來現代科學家可以這樣說話。我讀到的描述來自一段訪談,收錄在《第三種文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一書中(注)。意識的「渾然的一刻」,原文是the thick moment of consciousness,其中「thick」有濃稠、緻密、化不開的意思,我對譯者唐勤先生的選字完全折服,而這個概念也從此深印腦中。
在這樣的思考轉變中,科學家並非有意但的確連接了哲學家梅洛—龐蒂,也連回了我從洪堡那裡憶起的己身經驗。雖說科學家原本的任務是要界定何謂意識,卻也間接肯定了我在自然中升起的各種感官經驗,的確不是無關緊要。在感覺裡,世界與我同時顯現出來,也成為我能夠更進一步探究世界的方法——如果我對這些身體感覺保持開放也加以留心。那些對野外環境十分敏銳的生活者和研究者,不可能只是抽象地思考,而不運用己身的感官覺知。對洪堡們來說,那「渾然的一刻」想必是時時發揮著作用的。
這個世界仍有許多誘人的謎題
將目光放回現代社會,有時我想,就在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愈加認同身體重要性的同時,稠密的人群倒是朝著數位化高速運轉,許多人追求的經驗與數位世界愈加緊密地掛鉤。例如眼睛與耳朵從一小方螢幕上承接著流水淙淙的訊息和短影音,身體則如石頭般遭到遺忘。在捷運和公車上目睹這些身體時,我不禁疑惑著人類將如何演化:這些不在現場的意識,是否預示著靈肉更加分離的可能?畢竟數位世界繼續發展下去,未來可望邁入更「逼真」的虛擬實境,讓整個人都能投入「另一個世界」,甚至還可能超越人體本來的配備,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體驗。
屆時的「渾然的一刻」會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至少目前,我對於己身配備的豐富體感沒有什麼不滿。我也仍覺得路樹隨著季節變換的綠十分美麗。這個世界仍有許多誘人的謎題,是值得以一己之身來探究與品嘗的。
注:《第三種文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作者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原著出版於1995年,中譯由天下文化出版於1998年。順帶一提,本書目前雖已絕版,但其基本精神在於跨越人文與科學的壁壘,以更全面的觀點思考未來,對於我們這個仍習慣對人文與科學進行優劣比較的社會,此書至今仍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