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讀者能觀察到大自然中「異中存同、同中存異」特性。也就是說,彼此之間有共同相似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獨家特色。例如在低溫環境,北極熊的毛皮、鯨豚的脂肪、企鵝的羽毛,都是完全不同的器官,但是都能夠發揮保暖的功能。這些都是歷經長時間演化過程中,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結果。
在當今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迫切危急狀態,各界積極投入資源,讓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emnt Gaols, SDGs)、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ety and Government, ESG)等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關鍵字,在世界各地與各行各業之中遍地開花。然而,我們所要守護的對象,是經過數千百萬年來的演化,與環境經過多次生死交手之後,所留下的產物:「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的統稱,包括人類、野生動植物、細菌及病毒;同時,也涉及與生命現象相關的議題,包括醫療、食品、農業等,也都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地球上的生命世界,多樣、豐富、有趣,同時也非常複雜。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都有著盤根錯節的交互作用,而且複雜難解。也因為生命世界如此複雜,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才能維持穩定且健全,得以長久續存的狀態,這就是「永續」。
雖然生命世界太過複雜難解,我們還是可以從感興趣的地方逐步一探究竟。
面對相同困境,不同生物可各自找到不同解方
《動物生態解剖書:揭祕世界各地野生動物的奇妙習性與生活》帶著讀者從野生動物出發,從牠們的分布範圍、獨有的形態特徵、食性、社交活動及繁殖等方面,以各種多元的方式在環境中生存。對野生動物來說,牠們不需要像人類一樣固定上班上課,但每天眼睛睜開來,都必須面對各種生存挑戰。一個不小心,就會錯失飽餐一頓的獵物;一個不小心,也可能變成其他掠食者眼裡的美味大餐。尋覓美味的食物、張羅安全的棲所、競爭能力優秀的配偶,都是這些動物日常生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因此,我想要提醒讀者,試著在閱讀的時候做這樣的思考:
無論森林、沙漠、極區、高山或海洋,在其中生存的野生動物,面對的環境條件相同,但每一種生物最後適應環境的策略又不盡相同。我期望讀者能觀察到大自然中「異中存同、同中存異」特性。也就是說,彼此之間有共同相似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獨家特色。例如在低溫環境,北極熊的毛皮、鯨豚的脂肪、企鵝的羽毛,都是完全不同的器官,但是都能夠發揮保暖的功能。這些都是歷經長時間演化過程中,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結果。面對相同的困境,不同的生物可以各自找到不同的解方。
不僅如此,作者更在書中的商業模式上展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
作品變成支持全球議題的工具
作者茱莉亞的姐姐潔西卡是研究靈長類的野生動物學家,世界各地的生態學研究者,時常面臨研究經費有限的困境,尤其在開發中國家更是如此。因此,作者承諾會將這本書的收益捐給姊姊的兩位非洲裔研究生:努蘇拉和娜德杜,她們分別研究犀牛和長頸鹿的食性。
雖然講白了,研究題目就是「犀牛和長頸鹿吃什麼?」研究主題看似單純,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基礎資訊。如果我們可以更了解犀牛和長頸鹿之下那些植物,可以讓牠們活得更健康,那對保育會是一大助力,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也會知道該餵牠們吃那些更適合的植物。
作者採取的行動,在多方面展示了其深遠的社會影響力。首先,這種經濟援助直接支持那些無法負擔教育開支的家庭,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其次,這樣的捐贈激勵了更多作者和創作者考慮將他們的作品變成支持全球議題的工具,進而推動了整個產業向更具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而且,對想要幫助野生動物、支持保育工作的讀者來說,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購買這本書,一部分的金錢就會成為研究溪流和長頸鹿的研究經費。這樣的慷慨舉措不僅凸顯作者對教育平等的支持,也體現了高等教育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
最後,書中最後詳列了許多值得信賴的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與團隊,讀者可以從網頁中瞭解如何捐款,甚至是志願服務或參與當地保育活動來表達支持。除了提供實際參與的管道,也讓大眾找到個人行動對保育工作產生正面影響的途徑。
整體而言,《野生動物解剖學:動物奇異特徵的好奇心》不僅是一本介紹野生動物適應環境的的科學知識書籍,也展現了如何透過知識分享、捐款贊助和公益活動等方式來影響世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估做。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了解大自然的讀者,是一個寶貴又有趣的資源,同時也對投入教育和保育的每一份子,是一劑影響力極大的強心針。
書名:動物生態解剖書:揭祕世界各地野生動物的奇妙習性與生活
作者: 茱莉亞.羅思曼(Julia Rothman)
譯者: 王翎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