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喜歡打嗝浮起兼久久不散的韭菜味,所以對於以韭菜為主角的蒼蠅頭、韭菜水餃、韭菜盒子等總是敬而遠之;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我倒是喜愛有韭菜作為點綴的豬血湯。因為韭菜,豬血湯裡增添了味覺的層次感,缺了韭菜就像失了魂,少一味啊!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畜個鯉嫲八尺長,長個拿來煮酒食,短個留來討餔娘。」童年的姊姊們與我,在還沒學會吃韭菜之前,已經在我們朗朗上口的客語童謠裡知道了有韭菜這個東西,而且居然還可以拿來結親家。
韭菜的熱量低、富有纖維,有助於維持消化機能、潤腸通便,更有降低血脂、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等許多功效,是很營養的菜。在客語四縣腔裡,韭菜稱為「快菜」。自己以膠彩描繪韭菜的作品,私自以為韭菜的客語唸法與筷子有一音同,形狀也同筷子一般,便把作品名稱命為「筷菜」。實際上,身形細長的韭菜跟蔥長得有些相似,也跟蔥一樣,剪或割下之後,很快便會重新再長出來而得名「快菜」,也因這生長習性,只要種一次就能吃上一季,是農村各家媽媽菜院子裡常見的菜種之一。小時候不喜歡吃韭菜,總覺得吃起來「渣渣」,容易卡牙縫,味道又太過強烈,即便吃完一段時間,打嗝仍是滿滿韭菜味。
性格強烈的韭菜,時常與豆(芽)菜搭在一起。在美濃,可以在每一家粄條店裡吃到用蔥頭酥拌或炒的「快菜和豆菜」,也可以在每一碗粄條裡看到它們聯袂出席的身影。「頭家娘,一碗加豆菜就好,不要放快菜哦!」每每跟不愛韭菜的二姐一起去吃粄條,這句話可是千萬要交代的固定台詞。雖不至於討厭,但總是不希望粄條上桌開動前,自己碗裡的韭菜因為忘了交代而越冒越多。因為不喜歡打嗝浮起兼久久不散的韭菜味,所以對於以韭菜為主角的蒼蠅頭、韭菜水餃、韭菜盒子等總是敬而遠之;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我倒是喜愛有韭菜作為點綴的豬血湯。因為韭菜,豬血湯裡增添了味覺的層次感,缺了韭菜就像失了魂,少一味啊!

母親喜歡韭菜。她在屋後禾埕邊種了一小畦韭菜,方便隨時割取。她喜愛將韭菜切細之後混著打散的雞蛋一起煎,或是拿來炒豆皮。父親離開後,母親與我兩人一起山居的日子裡,我們時常這樣吃,她總笑著說「快菜炒豆皮,這湯汁拿來澆飯好好吃哦,我好喜歡!」然後再去添半碗飯來澆拌湯汁。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裡關於食物的記憶,韭菜有著非常鮮明的印象。跟著母親吃,吃得多了、久了,似乎也漸漸習慣、喜愛上韭菜的味道。現在跟二姊去吃粄條,已經不用再特別吩咐頭家娘,倒是碗面開開歡迎她把韭菜通通夾到我碗裡。
前幾日,抽空歸笠山一趟,離家前,母親讓我帶上一些韭菜返回市區的工作室。新頭(種)的韭菜,頭板較粗大而鮮嫩。川燙冰鎮後,淋上甜甜鹹鹹的醬油膏,加上柴魚片涼拌,在這秋老虎發威的季節裡享用,仿佛多了一份沁涼舒爽的感受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