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譚洋)
(攝影/譚洋)

悼念震盪

詩人譚洋作為海上解說員的身分,曾在東海岸讀書工作多年,書寫水手、船長、釣手、移工等不同身分的生活。3月底他動身前往秘魯,403大地震發生時,他人在距離十三個小時遠的秘魯高原。十年間兩次花蓮強震,他都在外地;這一點都沒有帶來慶幸或寬心的感受。他記得最深的只有「那時我不在家族跟同伴身邊」這件事。

來到高原後的第一週
離海平面三公里
我開始收到地震的回音;

顫抖不安的文字
哭泣的表情
臉書照片裡沒有說的話
朝向遠方親愛的人們
彼此話語隱藏的比例與對方重要性成正比
都說還好,還好;

餘震繼續搖晃我們的信心
在我的太陽將要落下的地方
跟妳們說早安,就像
體內的什麼也會跟著升起,發亮——
還沒安穩下來的明天
會跟我們對時,妥善地到來。

午後,我正要下山
正是海另一邊的凌晨兩點
我能夠俯瞰所有細小的徵兆
傳送語意不清的預報
給大海身邊的人們嗎?

路在消息裡斷裂
鐵軌停擺,我的手機SIM卡
夾在與保護套的夾層
所有安穩的東西都放了長假
——意思是暫時無法與熟悉的一切握手
幫忙流汗與搬運。

選擇旅程,裝載那些生根的
無法移動的人們的夢
我瞥見從我來的地方
帶著鹽分的土壤
在高原的事物上投下重疊的殘影:
醃蘿蔔,老照片,影片裡的海灘
搭船時底下海浪的波動——

我昨天剛去了一趟懸崖邊
走在隨時跨一大步
就能從天堂墜落的地方
健行鞋咬緊碎石鋪成的路面
彷彿台灣東部的斷層
就在我的腳邊——

不要檢查昨夜的夢
去了哪裡旅行。

未來是一個願望
關於飛越
關於帶回讓人期待的念頭
關於整理好一個房間
一個親友餐敘的露台
點起瓦斯爐,為大家備餐
每一家出一道菜
自己弄或從市區買的都可以——

你最需要安頓的地方
只是一張餐桌
但不是每一戶、每一天都有。

這是為什麼
我們頭上的黑夜需要燈泡
已經震盪、碎裂和崩壞過的
都需要整理和告別
確認新的季節和行事曆——

為留在島上和將要回來的
圈選同一個地點。
2024.05.02 台灣強震後隔月,寫於秘魯瓦馬丘科

(攝影/譚洋)
(攝影/譚洋)

候機

我們需要大片的落地窗
觀看起飛和降落
提醒——或安慰那些
三三兩兩坐著的人們:
正在等待的
終將到來

為了「移動」「離開」和那些
貌似行走的詞彙
黑熊的雕像仰望天空

沒有名字的巨大風扇
寫滿拼音的護照
只要是「這裡」之外的地方
人們心裡都偷偷嚮往

需要有一扇門
一個觀景台
讓此刻無處可去的人
離開有一座廣場那麼大的密室
去看飛機起飛

——但首先
讓警衛檢查你的行李

天空不允許遮蔽物
人們等著從陸地逃脫
雕像旁的行李箱要蓋郵戳
裡面裝著什麼

不用真的畫出來
你有無窮無盡的視野
清澈遼闊
像被完美擦拭過的玻璃
起飛前的片刻
一時間你恍惚忘記
自己正待在一間透明屋子裡
而且不希望在此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