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76 誰把樹葉都染紅?/ 天災下的無法挽回

人生可以不插花,但對美好的事物,一定要插花。本節目由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衛城出版社副總編輯洪仕翰
  • 主持:上下游副刊總編古碧玲

A)樹葉的主要功能是透過光合作用提供養分給樹木。而葉子細胞含有葉綠素,可以讓細胞能吸收陽光,利用吸收到的能源製造養分。但是葉子會在晚秋時落葉,也在這時候轉黃或轉紅,是什麼原因?葉面會形成鮮紅、腥紅、深紅、紫紅等不同色彩,為什麼會有深淺和色彩不一的現象?為什麼日本的銀杏和楓葉會大片變色,葉子轉黃或紅會因緯度高低而時程不一嗎?

B)明朝的衰亡都被指向是人禍,但事實上,明思宗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間,年年都有大量的極端糧價報告,連他辭世後的3年間加起來總共316起,其中1639到1642年這四年,年均災荒達到56起,1644年糧價甚至飆升到一石米數千文。太陽能與人類的需求是透過糧價調節的,《價崩》作者的英國史學家卜正民標誌出明代有六段泥淖期,並且為了驗證氣候變化會推升物價的假設,他比較稅表、海瑞和江西的物價指數以及民間人士的紀錄,給了清楚的數據與可能的解釋。作為本書主編,洪仕翰總結向讀者介紹《價崩》這本書的當代啟示與意義。

我們是一個線上媒體,如果您想了解食物是怎麼來的,歡迎收聽「食農搜查線-上下游新聞市集」,喜歡閱讀飲食與生態文學,請在線上搜尋上下游副刊,也請記得訂閱。

訂閱《人生不插花》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