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是我覺得,動⽤⽛⿒和⾆頭去殼兒的過程也在吃⽠⼦的味道之內。若把⾚裸裸的⽠⼦買來⼤⼝⼤⼝吃,就嚐不到吃⽠⼦的細膩樂趣⼀樣,⽤機器來去掉殼兒,好像也等於主動放棄幾分之⼀的快樂。
[dropcap]我[/dropcap]已故⽗親,⼀年裡幾乎有半年天天晚上都吃烤花⽣⽶,其餘的半年則天天都吃清⽔⽑⾖;是他下班回家後,坐在飯桌旁,邊攤開當天的《每⽇新聞》看⼀看,邊慢慢喝下每晚⼀瓶麒麟牌啤酒,邊等待⺟親端飯過來時的固定⾏事。
不知是否由他遺傳過來的體質所致,我都特別愛吃⾖類。只是我這⼀年多天天吃的不是花⽣⽶也不是⽑⾖,⽽是葵⽠⼦。
愛嗑葵瓜子 難道你吃⿈⾦⿏的餌食嗎!
在⽇本,葵⽠⼦⼀般不被視為⼈類吃的東西。在⼈們印象中,反⽽是餵給⿈⾦⿏如動漫中的哈姆太郎⼀類吃的。畢竟在主題歌裡,明顯唱道:「最愛吃的是向⽇葵種⼦。」所以,我這麼愛吃葵⽠⼦,差不多屬於不可告⼈的秘密,免得朋友們尖叫道:難道你吃⿈⾦⿏的餌⻝嗎!
其實,⽇本⼈並不是不吃西⽠⼦,他們只是不懂得吃⽽已,正如⽇本⼈也不懂得吃鳳⽖、榴蓮⼀樣。若在美國進⼝的綜合堅果中,和花⽣⽶、杏仁、腰果 ⼀起,還有些去過殼兒的葵⽠⼦,⼤多⽇本⼈⼀定會吃得全然不在乎。
我之所以愛吃葵⽠⼦,跟年輕時候到中國留學有直接的關係。當年在⼤陸上旅⾏,往往要坐好幾個鐘頭甚⾄好幾天的⻑途列⾞。跟當地旅客⽤半通不通的普通話討論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本⼈的平均收⼊,其餘的時間就是在硬座上不停地啃⽠⼦了。當年吃得最多的是⿊⿊的西⽠⼦;葵⽠⼦則是後來才發現⽽覺得⾼⼈⼀等,猶如薄荷菸之相對於普通菸。
吃⽠⼦需要懂得去殼兒。就是因為有這⼀段必經動作,吃⽠⼦才適合在⽕⾞上殺時間。說是吃⽠⼦,其實⼀半以上的時間都花在去殼兒上⾯;於是,吃了多久都不會太飽,才能夠⼀直啃下去。
⽤⽛⿒和⾆頭去殼的過程 也在吃⽠⼦的味道之內
出⾃同樣道理吧。⽗親當年天天晚上吃的花⽣⽶和⽑⾖,也均是帶殼兒的。 ⽗親⼀會兒去殼兒,⼀會兒吃果仁,在飯桌上他⾯前的⼀⻆,很快就要出現花 ⽣殼兒的⼩⼭。跟那座⼩⼭相⽐,他吃到肚⼦裡去的花⽣果仁只有幾分之⼀的份量⽽已吧。
前些時,我把⼤美⻝家蔡瀾先⽣的散⽂集翻成⽇⽂出版,其中有篇是關於吃⽠⼦的。他寫道:「台灣有專⾨⽤來去⽠⼦殼兒的⼩機器,挺管⽤。該不是⼤話吧。不知現在還流不流⾏?」只不過是我覺得,動⽤⽛⿒和⾆頭去殼兒的過程也在吃⽠⼦的味道之內。若把⾚裸裸的⽠⼦買來⼤⼝⼤⼝吃,就嚐不到吃⽠⼦的細膩樂趣⼀樣,⽤機器來去掉殼兒,好像也等於主動放棄幾分之⼀的快樂。
因為⽇本商店沒有的賣帶殼兒的西⽠⼦、葵⽠⼦,再說我也不敢去寵物店買哈姆太郎的餌⻝吃,所以⾃從回⽇本定居以後,曾經很⻑時間都沒有機會吃⽠ ⼦。偶爾有從⼤陸、台灣回來的朋友送⼀包,才吃得到叫我懷念⻘春⽇⼦的異 鄉之味。
然後,⼀年多以前吧。我去北京待⼀個星期,所下榻的前⾨飯店和⻁坊橋地鐵站中間就有家舖⼦專⾨賣當場現烤的堅果類。
花⽣⽶、腰果、杏仁、開⼼果、胡桃、蠶⾖以外,果然還有的賣西⽠⼦、葵⽠⼦、南⽠⼦。個⼈開的⼩店真好,要買多少就給多少。雖然北京的物價如今漲得厲害,可⾄少城南⼩店賣的堅果類,還是⽐⽇本便宜很多。對我們來講,⽐較重要的是,這樣⼦能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本⼈可憐巴巴的,買什麼吃的總是裝在⼩盒⼦⼩袋⼦裡, 很少有機會吃零嘴吃個痛快。
從那次以後,我即使在東京居家,⼿邊嘴邊沒有葵⽠⼦就感覺寂寞了。幸虧有全球化幫忙,⾮得想買的異鄉⾵味,會有辦法買到的。我就是在⽇本亞⾺遜網⾴上找到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出品的恰恰牌⾹⽠⼦。買了⼀次就覺得過癮戒不 掉。是的,吃⽠⼦嘛,雖然味道很重要,但是吃它時候動⽤⽛⿒⾆頭帶來的快感也不能⼩看。
⼈⽣半途學起中⽂,無意間⾛上了⼝腔化道路
記得從前看過⼀本書叫《中國⽂化的深層結構》,作者孫隆基⽼師指出:「中國⽂化的特點之⼀是傾向於⼝腔化,⼈們⼀般都特別愛吃、也愛說話。」仔細想⼀想吃⽠⼦這⼀種傳統活動,似乎證實孫先⽣提出的假設有道理。先在⼝腔裡⽤⾆頭和⽛⿒弄⼀弄⽠⼦,弄到差不多了,才從殼兒裡挖出⽠⼦來享受味道和⼝感。
我在⼈⽣半途學起中⽂,看來無意之間⾛上了⼝腔化的道路。說起中⽂說個不停,吃起⽠⼦吃個不停。那就不是從⽗親遺傳過來的體質所致嗎?⽤⼿去殼兒的花⽣⽶和⽤嘴去殼兒的⽠⼦終究有所不⼀樣。何況查資料後,我都發覺: 在⼟地裡成⻑的花⽣⽶本來就不符合植物學家對堅果下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