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實踐食農教育:山形縣二井宿小學的教學經驗

數度被NHK電視台報導的二井宿小學

去年,國內發生一連串小學營養午餐中毒事件及營養午餐外包弊案等,國人對營養午餐的關心度迅速提升,筆者數度受邀在研討會中分享對日本校園午餐及飲食教育之觀察。過去日本常被認為是相當重視飲食健康的民族,然而,在現代化飲食工業的影響下,營養不均衡、飲食生活規律混亂及層出不窮的食物中毒事件,正衝擊著日本國民的健康。因此,日本政府為改善其國民的飲食生活,建立國民正確的選擇食物能力,傳承日本傳統飲食文化的價值,乃於2005年6月17日通過「食育基本法」。

2006年復召集專家學者共同制定「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以社區營造的模式,地、產、官、學合作,全民總動員推動/參與食育各項活動。其中,更針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兒童,特別制定了一套具體的校園食農教育作法,包括:1.協助各級學校訂定食育推行方針;2.培育校園營養教師(註1);3.建立食育指導體制;4.透過校園午餐、農場實習、食品烹調與食品廢棄物再利用等體驗性質的活動,提昇學童對飲食的認知;5.對過度瘦身或肥胖的學童,提供相關的輔導課程。

日本的校園食農教育,最值得台灣仿傚之處在於其將「飲食教育與校園午餐」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思考,讓日常的校園飲食成為學校生活教育的一部份,而其中的關鍵即為在地食材(註2)、學校課程及校園午餐三者間的高度結合。2009年日本教育部發佈的「學校給食實施基準」,特別規範校園午餐應「積極納入地方農產品或鄉土傳統料理,以培育兒童關心鄉土的心,傳承在地飲食文化(註3)」,足見日本對在地食材的重視。

筆者多次造訪山形縣高畠町,並曾於2008年帶領台大農推系(今生傳系)師生前往觀摩其食農教育推展情形,故本文即以高畠町二井宿小學為例,說明日本小學在食農教育上的實踐,做為台灣思考校園午餐及飲食教育之參考。

山形縣位於日本東北地區的西南部,背山面日本海,森林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72%,是日本重要的農業縣份。1970年代日本綠色革命的高峰期,山形縣高畠町即有一群在地青年自發地倡議有機農業運動,經過不斷的自主學習,高畠町的整體氛圍展現出對現代化農業高度的反思精神。

然而,儘管如此,山形縣高畠町二井宿小學的校長伊沢良治先生卻發現,山形縣雖是農業大縣,但學校教師普遍缺乏農業的實務經驗,以致學童的成長學習與在地生活的現實嚴重脫節。因此,早在2000年食育基本法制定之前,伊沢校長即已將食農教育融入教學,推動許多具開創性作法,因而數度受到NHK電視台的採訪報導。

筆者與台大師生參訪二井宿小學
筆者與台大師生參訪二井宿小學

食」、「農」與學校課程的系統化結合

有別於一般學校將農事視為一種「體驗」,二井宿小學則將「食」、「農」做為主要教材,全面融入各學科。他們首先分析在地食材所隱含的教育元素或文化/生態意涵,考量一~六年級不同年齡兒童的飲食問題及學習能力,進階式地帶入在地食材做為該年級的學習主題,讓學生身體力行,經歷播種、作物發芽、枯萎,甚至遭受病蟲害、氣候影響等過程,體會生命的可貴與大自然的不可違抗;同時也讓學童了解在地食材的文化價值,學習地方的飲食文化(圖1)(註4)。

圖1 二井宿國小食農教育教案設計理念(出處:整理自伊澤良治等,2010)
圖1 二井宿國小食農教育教案設計理念(出處:整理自伊澤良治等,2010)

例如,一年級的課程選擇孩子不陌生不討厭的地瓜來引發興趣,並且由最簡單的種植法引領幼童進入食農的領域,之後再利用地瓜遊戲以及生活中的經驗(例如;與爺爺在院子用落葉烤地瓜)引導學生思考地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三年級被指定的作物是日本家庭不可缺乏的味噌的原料--大豆。

選擇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大豆,代表三年級生已脫離一、二年級的興趣引發階段,而正式進階到「食育」的階段。透過栽培大豆、體驗味噌製作,以及品嚐每個家庭的味噌,學童了解依地區、氣候的不同,生產出的大豆也不同,每個家庭製作的味噌也不同,進而認識「飲食文化」與「食物的多樣性」是此階段的主要目的。

到了六年級,雖然種植的主要作物為白菜與紅蘿蔔,但六年級的學習重心已不再只是耕種作物,而是透過農林漁村的體驗及「家中自傲的料理」調查等學習活動的安排,了解所謂的飲食文化是由許多元素所組成,除了須有山海提供產物,還須要人類為料理注入「愛情」。因此,六年級的食農教育目標在教導孩子自然環境調合的宇宙觀,學習山、海、人不分,自然環境調合的最高境界。

二井宿小學的農事學習利用「綜合學習時間」進行,其他飲食相關知識如:食物哩程計算、食物營養成份分析、耕作日記等,則搭配小學原有之各學科課程學習;此外,更利用學園祭安排學童體驗賣菜或學習製作料理,系統化地貫徹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方位飲食教育。在二井宿小學,每一位學生升上一個新年級,就滿心期待可以耕作更高一級的作物,學習更深入的飲食智慧,食農教育伴隨著孩童的成長,逐步增加知識、技術與學習份量,為孩童帶來自我實現的榮耀感。

校園食農教育推手--伊 良治校長
校園食農教育推手─伊良治校長

校園午餐採用在地食材

校園午餐採用在地食材,不僅提供安全的食物來源,也讓孩童有機會接觸契作的農家或親手耕作,體驗食物生產的不易,進而懂得珍惜食物、減少浪費。2006年日本政府推動食育政策後,許多學校都將「提升校園午餐使用在地食材的比率(地產地消率)」列為發展目標,例如,山形縣遊佐町全町的小學透過與在地農家契作栽培,至2008年就已達到米、肉類100%,蔬菜81.5%及水果78.5%的午餐食材地產地消率(註5)。

但二井宿小學校園午餐的食材不僅來自在地,更進一步達到了校園午餐所需的蔬菜,50%來自學生自耕的成就,這顯示二井宿小學的校園農田產量豐富,而且作物多元。校內的廚工媽媽指出:「雖然小朋友耕種的蔬菜有許多蟲蛀孔,在食材處理上必須耗費不少時間,但只要看到小朋友帶著自己耕種的蔬菜到廚房請廚工媽媽料理時的期待神情,就會覺得這一點辛苦與麻煩是值得的。」

小朋友耕作的田
小朋友耕作的田
農田帶給孩童無限的想像力
農田帶給孩童無限的想像力

學校與社區合作體制的建立

食農教育中的農事耕作或料理製作所需之專業技術,往往超越一般教師專長,導致不少學校望之卻步。然而,二井宿小學卻積極地將學生家長及在地農家視為食農教育的資源,邀請農夫到校擔任食農教育講師,教導學生耕作技術;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中的得意料理」或「在地特色食譜」,藉以了解人與食物的關係,傳承在地飲食文化。

學校並非單向引進社區資源,也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分送當年學生生產的作物給弱勢、獨居的老人,讓學生學習社會互助的意涵。這些與地方結合的課程設計,都是為了促進學校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以達到二井宿地區食育推動的整體性。

透過「在地食材」,日本的小學巧妙地將「飲食教育」與「校園午餐」接軌了,使得飲食教育不再只停留於文字知識灌輸的層次,而有了活生生的體驗學習場域;也使得校園午餐跳脫「盒餐」或「桶餐」的選擇限制,而有了零哩程的食物距離。

生產食物、製作食物、品味食物,不正是人類一切文化發展的原點嗎?而日本小學的食農教育,正是回歸原點向食物學習,以重新思考人類未來方向之實踐。

我長大也要做農夫
我長大也要做農夫

(本文部份內容曾發表於農訓雜誌,第29卷第4期,27-29頁。)


(註1)日文作:栄養教諭。見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eiyou/04111101/003.htm

(註2)日文作:地場産物。出處同上。

(註3)学校給食実施基準の施行について,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1283812.htm

(註4)伊澤良治、佐藤幸野、二井宿小学校教職員編著。2010。いのちを育みこころを耕せ。東京﹕社団法人家の光協会。

(註5)見http://yamagata-np.jp/feature/shoku_nou40/kj_2010053000457.php

(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