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蜂爭議02》花蓮的未來,不是卜蜂與花蓮王說了算!匯聚公民力量,思考花蓮命運

承前文反卜蜂運動在花蓮快速串連,成為花蓮近年最大的一場環境抗爭,逼得花蓮縣府在遊行前夕拋出「考慮暫緩」意圖弭平民怨,但仍未能澆熄怒火,至今已有超過一萬人連署抗議,昨(20日)更有超過一千兩百人集結遊行,超過七成是鳳林在地人,動員力道相當驚人。

這場環境抗爭,除了有一群返鄉青年、移居者與在地深耕的團體共同匯聚力量,背後更深刻的動能在於,花蓮長期以來由執政者強勢主導的發展方向,讓花蓮發展願景欠缺公眾參與的空間,被壓制已久的公民社會力量,因這場環保抗爭強烈爆發。

反卜蜂抗爭,也讓在地居民思考到底觀光立縣的花蓮,究竟適合什麼樣的生產模式。(拍攝/林吉洋)

花蓮有自己的發展模式,不必事事以西部的標準來自我設限

大遊行前夕,鳳林火車站前「紅色咖啡」燈火通明,不時有人進進出出,透露一股大戰在即的緊張氣氛。這裡是鳳林自救會的聚會點,七點一到眾人陸續到齊,書店老闆理新(Lisin)手持海報紙,與自救會會幹部成員,反覆確認遊行活動的細節。

鳳林自救會的成員橫跨各行各業,有咖啡館老闆、里長、退休人員、農夫與返鄉青年、社區工作者與劇團團長、便當店跟豆花店老闆。這一群人一群是咖啡館熟客,另一部分是長期關注地方文化、公共事務,將咖啡館打造為一個匯聚能量的公共空間,成為這一場環保運動最重要的核心。

「花蓮人口外移嚴重,以前留下來的人有時還會被恥笑沒路用,什麼都是西部最好。」咖啡屋老闆、來自阿美族鳳信部落的理新(Lisin),從十年前蘇花改議題參與公共事務,她發現花蓮最大問題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知道花蓮擁有的生活卻是令西部人所羨慕。

返鄉青年游焰熾說,台北繁忙的工作讓他懷疑人生,就連騎機車都會找不到車位,讓人很氣餒的時候就會特別想念花蓮,他才發現東部的樸實無爭,原來是最讓他珍惜的生活,因此選擇回到花蓮。沒想到大企業正一步一步改變花蓮,他認為居民有權利捍衛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鳳林各行各業返鄉青年與新移民組成的自救會,以咖啡館當作基地,緊鑼密鼓的籌備遊行細節。(拍攝/林吉洋)

企業來花蓮賺取利益,花蓮人承受環境破壞苦果

劇團團長劉尉楷則補充,西部人把花蓮當成好山好水的後花園,企業貪圖土地乾淨便宜前來投資,然而,「花蓮人才是承接這一塊土地、天空、空氣的人,企業跑來也說要發展地方、提供就業機會,大多數人看的到吃不到,反而必須承受山脈被開挖、環境被開發的後果。」他認為對花蓮人並不公平。

Kawah則認為「企業用回饋金收買人心,但是花蓮人卻被這種福利殖民所綁架,越來越仰賴大型建設、開發拿取回饋金,卻是以犧牲環境,把自己的發展權讓渡出去作為代價。」她認為沒有大型企業,花蓮人才有機會想清楚自己的發展道路是什麼。

除了擔憂養雞場帶來環境品質的下降,他們主張,保有原本生活才是花蓮的優勢,更何況,鳳林是台灣第一座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小鎮,絕不能為一時的發展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李美玲是這次鳳林自救會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維護鳳林的「慢城」品牌與發展原則是她參與這場環境運動最大的訴求。

她認為「花蓮原本有機會走一條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以優良的自然環境及傳統文化吸引旅行者,這需要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及發展傳統工藝及小型產業配合」,然而縣府卻引來高耗資源的大型產業,危及原本的發展模式,把西部那一套引進東部,實際上是捨近求遠。

現場也有許多民眾手持創意看板,諷刺縣長以行銷西瓜為名,臨陣脫逃迴避面對陳情的尷尬場面。(拍攝/林吉洋)

「慢城認證」申請者李美玲:慢一點才能夠走的比較遠

「當初委請旅行歐洲的鳳林青年前往義大利「慢城」認證組織敲門,對方發現居然亞洲有一個小島國注意到慢城,非常意外,簡直感動到不行,差點當場就讓鳳林加入。」2012年起耗費三年時間,著手申請義大利「慢城」認證的李美玲,現在已經是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她解釋,「慢城背後其實是一套城鎮的永續發展規畫,包括人不能太密集、不可以過度追求發展,人的用水比例,民間社團活躍程度,還有諸如:有機農業發展、文化保存意識及環境保護,都是「慢城」相當重視的評估指標。

不能有太多連鎖商店或者仰賴大型製造。追求小農生產、小店家以及傳統工藝店鋪。慢城強調必須幫助小產業適應現代的商業模式,也不反對使用網路行銷,為了保有選擇權,而不讓整個消費壟斷在大型企業。

李美玲認為卜蜂案激發民意沸騰,「一般人可以在乎的是臭味污染公害以及水源地,但是社區工作更在乎如何讓小鎮去思考什麼才是鳳林需要的發展方向,」李美玲希望藉機釐清東部的發展想像,「世界發展太快,會錯過很多美好、重要的事物,慢才能走得比較久比較遠,鳳林的問題,也是花蓮必須面對的課題。」她說。

將鳳林申請慢城認證的推手李美玲,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將近20年,認為這場抗爭背後正是慢城理念的抉擇之戰。(拍攝/林吉洋)

學者觀察:公眾參與的缺失,縣府有責任,而企業高高在上的強硬姿態,最終引發怒火燎原

「你是什麼單位?不是村民的話有沒有委託書?沒有委託書你憑什麼資格發言?」在東華大學任教25年的顧瑜君,曾經帶著社會參與中心的師生做田野,觀察卜蜂案的對話過程,沒想到卻被土地掮客現場叫囂,當下雖然大吃一驚,也鼓起勇氣力爭到底,這讓顧瑜君深刻感受到卜蜂案背後政商勢力的氣焰。

顧瑜君點出關鍵,不論縣府或企業,整個投資過程沒有賦予民眾知情參與權,引起民意反彈後,核准投資的縣政府置身事外,把業者推到前線溝通,甚至地方媒體也到晚期才報導,歸功於執政者長期塑造「消音系統」的現象。

另一方面,卜蜂一開始欠缺公開說明投資規劃,等到各場址陸續被抗議後,卻又不斷以程序合法、專業技術、歐盟規格等抽象概念壓制居民的疑問,顧瑜君認為「以一個大型投資而言,企業姿態太高了、溝通方法不對」。

「如果真的是歐盟的規格,卜蜂應該告訴民眾,它在歐盟境內哪裡設置大型雞蛋場了?」否則對花蓮人而言,它只是在找生產成本更低,監管更鬆散,好山好水的花蓮打造品牌,卻無法解除居民感覺到原本的生活被威脅的困惑。

顧瑜君認為,縣府未善盡資訊公開民眾參與,卜蜂以高姿態及專業傲慢,貶抑公眾的認知與參與能力,都要為這場民意沸騰負起責任。(拍攝/林吉洋)

「這場運動的意義,是花蓮要什麼樣的未來?」

顧瑜君強調,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並非以抗爭者的立場參與,而是因長期培育社區人才,跟地方組織建立長期的陪伴關係,她認為紮根於在地的大學角色,為社區居民提供知識上的協助。

「在花蓮人決定未來的時刻,大學有必要給予知識轉譯上的協助。」顧瑜君說,當卜蜂表示它們透過自動化生產提供更便宜的雞蛋,花蓮人馬上認為「我們不要便宜的雞蛋」,反而更願意支持小生產者的雞蛋,讓更多小農可以生存,這就是一種生活的替代方案。

「要大量生產?還是小農生產者?兩者的優缺點是什麼?哪一條路適合花蓮的發展?」顧瑜君認為,這場環保運動對花蓮真正重要的意義在於,讓發展議題被引導出來。去探討什麼才是東部適合的發展?進一步談社區照顧,全球化,消費者責任,透過這些具體的生活實踐,才能讓花蓮找到另類(alternative)替代發展道路。

顧瑜君觀察,卜蜂事件也讓花蓮人開始思考,什麼才是花蓮要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她更指出,許多人新移民移居花蓮本是獨善其身,這次也激發出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決心,卜蜂事件有助於打破長期以來民眾參與決策的匱乏,激發花蓮的公民意識以迅猛的態勢生長。

遠從台東前來聲援的巫化牧師,分享台東新園部落反養雞場的抗爭經驗以鼓勵花蓮民眾。(拍攝/林吉洋)

系列閱讀:

卜蜂爭議01》搶救最後一塊淨土,花東子民千人怒吼:卜蜂滾出花蓮,縣長出來面對!

卜蜂爭議02》花蓮的未來,不是卜蜂與花蓮王說了算!反卜蜂匯聚公民力量,思考花蓮命運

花蓮觀光大縣,將成卜蜂六座養雞場重鎮,單場規模高達20萬隻,居民強烈質疑北上抗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